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的全部试题(有答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32.名家: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其先后的理论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离坚白”、“合同异”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33.永嘉之乱:晋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其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34.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35.郡县制:郡、县早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朝汲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上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郡”的名称历代稍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

答:到了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变化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2分)北方在经济上的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业经济占上风;(2分)而南方早已经过了该阶段,并形成了农工商全面兴盛的局面。(2分) 37.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状况。 答:①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分)②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2分)③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2分) 38.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答:①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2分)②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2分)③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2分) 39.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答:①所谓“家天下”,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行与衰亡。(1分)②秦始皇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2分)③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1分)④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达2000年之久,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2分) 4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

答:荀子提出的“约定俗称”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3分)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中国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影响教大。(3分)以古代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加以论证。(3分)其次是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4分)

42.试述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答:①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过很大影响。(4分)②中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给启蒙思想家留下深刻印象。(3分)③中国科举取士制度给西方官员的录用方法极大启发。(3分)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A.化学B.文学C.化解D.改易 2.宫廷文化属于( )A.上层文化 B.底层文化C.市民文化 D.中层文化

25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 A.“南夷” B.“南蛮”C.“西南蛮” D.“西南夷”

5.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 A.农业及牧业经济B.农业及狩猎经济C.牧业及狩猎经济 D.农业经济 6.《尧典》载于( ) A.《春秋经》B.《竹书纪年》C.《古石经》 D.《尚书》 7.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

A.“治身” B.“治人”C.“治心” D.“治学”

8.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 9.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 A.《淮南子》B.《开元占经》C.《四时纂要》 D.《四民月令》 10.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 A.高车部B.黄帝C.鲁班 D.伏羲 11.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

A.预测天气B.研究天体运行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12.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 A.唐B.宋C.元D.明

13.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 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 D.昭穆制 14.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 A.树立权威B.军事征伐C.休养生息 D.沟通天神 15.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 A.齐国B.鲁国C.晋国D.秦国 16.《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的( )

A.规范性B.调和性C.等级性 D.延续性 17.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 ) 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18.《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19.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20.周代,人们按四时祭祀祖先,夏祭叫( )A.礿 B.禘C.尝 D.烝 21.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 A.寇谦之B.陶弘景C.孙思邈 D.葛洪

22.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称作( ) A.语系B.语音C.避讳D.崇拜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 ) A.回文B.顶真C.对偶 D.析字

24.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发生在( ) A.秦汉时期B.汉唐时期C.宋明时期 D.明清时期

26

25.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 ) A.孙中山B.蔡元培C.李大钊 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 ) A.农具B.陶器C.雕塑 D.绘画E.典籍 27.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

A.以杀去杀B.以乐去乐C.以仁去仁 D.以刑去刑E.以礼去礼 28.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居住用房的主要方式的有( ) A.半穴式B.干栏式C.塔楼式 D.井干式E.哥特式

29.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 ) A.中书B.门下C.尚书 D.内阁E.枢密院 30.20世纪30、4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有( ) A.贺麟糅B.冯友兰C.余英时 D.刘述先E.胡适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思潮 32.墨家学派 33.毕昇 34.《法经》 35.知行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37.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 38.简述印刷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39.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40.简述中国人的修辞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42.试述儒家的义利观。

2006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D 2.A 3.B 4.D 5。C 6.D 7.C 8.C 9.A 10。B 11.D 12.B 13.C 14.D 15。A 16.C 17.D 18.C 19.B 20。B 21.C 22.C 23.A 24.B 25。C

26.A B C D E 27.A D 28.A B D 29。A B C 30。A B 三、名词解释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32.该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是墨翟。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到了战国时期,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33.毕异,宋仁宗时期(11世纪中叶)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工料,又提高了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发展。

34.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在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35.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1)岭南籼稻自然生长,四季不缺; (2)岭南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之必要; (3)与上述两点相反的长江中下游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从而形成了中国稻作农业。

37.(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

27

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部分。 (2)民力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38.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公元11世纪中叶),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术传人日本;14—15世纪,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术并行欧洲。

39.(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 40.(1)特别重视言辞的内容,提出言辞应该诚信; (2)特别注重语言的传达效果; (3)特别重视说话的场合、对象、时机和分寸; (4)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与华美这一矛盾。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正面影响: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负面影响: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42.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 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孔、孟、荀、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

当然,儒家在强调义的重要性时,过分地抑制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种倾向曾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典籍是( )

A.《说苑·指武》 B.《礼记·中庸》C.《荀子·不苟》D.《易·系辞》 2.下列各项不属于国别文化的是( ) ...A.中华文化 B.华夏文化C.炎黄文化D.东方文化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自隋唐至北宋初期,便进入了 (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 ) A.明朝末期B.清代初期C.清朝中期 D.清代后期

5.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 ) A.不违天时观念B.不违地利观念C.不违人和观念 D.不违天地观念 6.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 ) A.石器时代B.旧石器时代C.磨制石器时代D.骨器时代 7.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 )

A.半坡文化遗址B.河姆渡文化遗址C.赤山文化遗址D.二里头文化遗址 8.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 ) A.邹衍 B.公孙龙C.惠施 D.公孙衍

9.西汉时期,强调“独尊儒术”的是( ) A.汉武帝B.汉文帝C.汉宣帝D.汉景帝

10.在神话传说中,创制鱼网的神祇是( ) A.黄帝 B.后稷C.神农D.伏羲

11.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黄道婆是( ) A.宋代人B.元代人C.明代人D.清代人

12.我国商界信奉财神,传说财神是(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