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第一章

1.方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 方法具有客观性:一实施方法的主体的需要和目的是客观存在的;二需要通过方法被认识和改造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

方法具有辩证性:一方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二各种方法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 2.方法论:即关于方法的学说或理论,研究如何运用客观规律自觉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 它以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方法的性质和作用、特点和功能以及各种方法的联系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即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为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行为与实际问题,采用的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体系。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联系规律 (3)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规律 (4)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6.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2)学科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3)知识借鉴: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系统科学、数学等 7.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

(1)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研究指明方向 (2)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任务的工具 (3)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方式 8.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 (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实用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3)渗透性与交叉性的统一

9.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体系建构

本书的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来建构的。 分为三部分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调节评估方法。

第二章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社会形态 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

原始社会 氏族会议、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禁忌、吉庆节日、原始歌舞 奴隶社会 宗教迷信(针对奴隶和平民);“六艺”教育(针对奴隶主贵族子弟) 封建社会 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1)伦理方法的传承性

A.周朝:周公旦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行“德政” B.孔子:“德政”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孟子:“仁政”学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出统治者应“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

其“仁政”学说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基础上,再通过学校的教化,形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道德风尚。 D.孔孟之后的儒家门生,提出三纲、五常、四维、五伦、三从、四德等道德规范和伦理方法,都是对孔孟伦理思想和方法的阐述。 (2)教育方式的内在性

治国教民方面:强调以德教民 个人修养方面:提出“内圣外王” (3)方法使用的强制性

A.制定一系列制度、规则和措施保障儒家理论及其方法的实施。

B.学校教育方面,只以儒学为内容,到了开科举士,不读儒学就无晋升之路。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教化方法

A.教育灌输 ;B.化民成俗;C.身教示范;D.礼乐结合;E.环境陶冶;F.践履笃行 (2)修身方法 学思结合(“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自省方法;克己方法;慎独;积善成德 四、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历史发展

1、从古代到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同宗教紧密结合,教育方式主要是宗教方法。

2、从19世纪末到二战期间,在西方企业界强调权威管理和教育,权威教育法起主要作用。在学校,民主教育理论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宗教教育冲击很大。

(德)赫尔巴特的权威管理和权威灌输的教育主张

认为 “管理、教学和训练”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⑴、管理:采用一些强制性的制度与方法,使儿童养成遵守秩序和纪律的习惯。 ⑵、教育性教学: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

⑶、训练:认为训练是辅助教学工作的。训练的方法有:限制、赞许、责备、惩罚、建立有益于生活健康的生活制度

民主教育理论

(英国)约翰·洛克:提出“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民主和睦的学习气氛”。

(瑞士)裴斯泰洛齐:他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教育的主要原则是遵循自然。“自然”是指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有的地位。

(德国)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自然性原则和文化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而且,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英)赫伯特·斯宾塞

在《教育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准备说”,认为“教育就是引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的各种科学知识,为他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

3、从二战后到现在,西方国家从多个学科角度研究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学科方法争相发

2

展,主张从研究人的认知、心理、行为、道德入手,并且多是从实证研究着手的。 在企业界,相继提出了

(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倡导劳资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场革命,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能为双方带来更多盈利,对彼此都应增强责任观念,从对抗斗正争走向合作互助。

(法)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管理职能并非只属于管理人员,它是由从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到一般员工的各个成员分担的。他提出了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工作分工、职权、 纪律 、统一指挥、 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报酬 、集中、 等级链 、秩序 、公平、 人员的稳定 、首创精神 、团结精神。

(美)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人们的行为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因而要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们总是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重要的需要。

(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叫“激励因素”,是能够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必须的因素,恶化时会造成人们对工作的不满意,良好时只是消除了人们的不满意,但也不会使人们产生积极的态度。因而,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须的,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成绩。 X、Y、Z理论

(美)麦格雷戈的X、Y理论。 X理论是假设人的本性是厌恶工作,要通过施压和控制,通过物质激励才能推动人们开展工作。 Y理论是假设人们并非天生厌恶工作,对工作的好恶主要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强制手段无法使人完成工作,因而要特别注重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美)乌契的Z理论: 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在学校,西方国家也开展了对道德教育的研究

(美)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他反对教育是对未来的准备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是儿童的生长。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瑞士)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通过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美)哈特肖恩和梅的品德教育论

教育者的主要精力不应放在教授诚实的“品质”上,而是应该放在致力重构那种一贯的、经常的、成功的实践方式和健康环境中,让学生想不到欺骗或者觉得没有必要不诚实。 (美)华生的行为主义儿童心理学

否认行为的遗传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通过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认为儿童对恐惧、愤怒、喜爱等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条件反射,也可以通过消退性的条件反射予以消退。 对儿童心理进行客观研究是值得肯定的,但否定意识、否认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是错误的。

(二)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方法

3

1、(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主要观点:

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联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的水平;

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儿童道德判断水平是有阶段的;

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A.道德讨论法

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对两难问题作出的反应,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经典的两难故事:海因茨的难题),借此引出儿童的各种道德观点,引起儿童认知冲突,促进较低阶段的儿童趋向高阶段推理,从而达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的目的。

B.公证团体法(P35)

强调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管理的教育作用,方法要点如下:

一是在创设公正团体中培养团体成员的公正观,努力提高团体的公正水平; 二是发展团体的民主管理,建立平等公正的人际关系,给每个人提供参与管理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三是创造团体的民主风气,形成相互之间的良好感染;

四是发展团体中的自我教育,保证团体教育法的落实并取得成效。 2、价值澄清法

20世纪60年代产生 理论假设:人们处于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发展,而现实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

根据以上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

强调按照四个关键因素,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来进行操作 (P36) 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如社会文化、外部条件、榜样、强化的方式等。 具体方法:(P37) 示范榜样方法 强化手段

(三)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宗教方法的传承性; 学科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选择方法的自由性

第三章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

初步形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工农中开展工作 标志:《古田会议决议》和《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 成熟:《改造我们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的发表 解放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工作方法60条》 二、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针、原则和方法

4

继承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针: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服务。

具体工作方针:坚持民主的、说服教育为主的疏导方针 继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依靠群众,齐抓共管的方法

三、邓小平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贡献

把善于学习、解放思想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起来 说服教育与执行制度相结合

发扬革命精神与重视物质利益相结合 依靠群众与以身作则相结合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1、发展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当代社会的伟大实践 现代社会环境内容的影响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2、发展趋势

分化与综合相统一的发展趋势 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一、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途径和时机 (一)、途径

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客观条件入手 从人们从事的本职工作入手 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 从分析社会环境入手 (二)、时机

国内外出现重大事件时

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触及人们传统观念和利益时 生活阶段发生交替时

举行重大竞赛、集会、盛大节日庆祝的前后 工作、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 人际关系发生冲突变化时 二、调查方法 (一)、进行社会调查的根本原则——实事求是 敢讲真话,力戒弄虚作假 相信群众,力戒居高临下

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力戒偏听偏信 (二)、具体的调查方法

1、访问调查法(开调查会、个别访问) 2、书面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民意测验)

5

3、普遍调查法 4、抽样调查法 5、典型调查法 6、文献调查法

7、网络调查法(网络问卷调查、网络讨论) 8、电话调查法(电话访问、短信调查) 三、观察体验法

观察方法: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现象进行考察的方法。

体验方法:观察者设身处地地感知现象,并对现象的因果关系采取正确的推理的方法。 为什么要使用观察体验法? (一)、观察法的两原则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实事求是

观察者自身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思想品德方面的故意过失、认识方面的无意过失) 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 (二)、观察法的类型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 主题观察与转向观察 描述性观察与分析性观察 (三)、观察的程序 循序程序:

选择题目 设想方案 确定方案 实地观察 处理资料 得出结果 递进程序:

观察现象 初步判断 深入观察 进一步判断 直至抓住实质 (四)、观察法的局限性

只能用来感知现象,但有的现象能反映人或集体的本质,有的现象不一定能。

在观察过程中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切不能操纵、改变、打断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同时,观察本身可能影响或改变观察对象的态度和心理。 很难考量观察对象的行为变化是由何种因素引起的。 四、心理测试方法

由于人的心理特征是内在的,无法直接进行测试,因而心理测试是通过人们面对情景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言行来推断其内在心理特质的方式,是一种间接的测试。 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心理测试主要有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和人格测试。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四大测试量表 ★“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利用这一量表可以测量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可以用来筛查出那些可能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关照的学生;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主要用来测量心理困扰的症状;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尝试从适应的角度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所达到的水平;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用来测量人格或性格特征。 五、思想预测方法 (一)、思想预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可能性:思想是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且思想动机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因和人们的物质生活利益有关。

2、必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

⑴、在急剧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高度关注发展前景与竞争结果。 ⑵、在开放环境下,社会流动加快,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与危机频发。

⑶、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改革的深入,必然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的变化。 3、思想预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为决策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对进行预防、争取主动提供保证 (二)、思想预测的条件与步骤 1、条件:

预测者主观方面的条件(预测者自身的认识要合乎思想发展规律、具有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有做思政工作和预测经验、有较强综合能力)

思想信息资料方面的条件(丰富的历史资料、充实可靠的现实资料) 对环境和形势的熟悉 2、思想预测的步骤

确定预测目标(目的、对象) 收集思想资料 熟悉形势和环境 选择预测方法 (三)、思想预测的具体方法 判断性预测法(直接经验预测法):个人判断法、集合意见法) 因果预测法(相关预测法) 规范性预测法:以社会发展需要和预想的目标为基础,估测目标实现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倒推至目前的状况,提前做好预防。

类推预测法:依据已有的事实和规律进行预测,把过去的情况类推到未来。 征候分析法:通过发现某种思想苗头的产生来预测未来的变化。 (四)、思想预测的困难和局限性 人的思想和行为虽有其发展规律,但其本质总是被很多假现象所掩盖,因而难以预测的情况是存在的。

受很多主客观条件限制,只能做到大体正确,甚至可能包含某些错误。

各种影响因素不仅多,且变化快,思想预测只能是一种动态预测,不断修正,不断逼近,不断提高准确度。

第五章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分析及其优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分析的作用

思想信息分析是思想信息由收集到处理的必经阶段 思想信息分析是把握思想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关键环节

思想信息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重要保证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分析的特点

思想的能动性决定了思想信息分析必须着眼于动态分析

思想的内在性决定了思想信息分析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行认识其思想本质 思想的开放性决定了思想信息分析必须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

思想的多样性决定了思想信息分析必须从中把握人们思想的共同本质和主导方面 (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分析的优化 1、了解思想信息分析的内容和重点 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信息 分析教育环境的有关信息

2、创造和提供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7

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思想信息资料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分析思想信息的能力

为进行思想信息分析提供必需的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矛盾分析法 发现思想矛盾

区分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 把握矛盾特性

①找出主要思想矛盾

②分析主要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分析思想矛盾的转化 (二)、系统分析法

1、思想信息系统的要素分析

政治教育信息: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方向等 思想教育信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

道德教育信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等

心理教育信息:个人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及社会心理活动的特征、趋势等 2、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结构分析

所谓结构,即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及方式。 结构模型分析(横向联系及其方式) 思想教育是根本 政治教育是主导 道德教育是基础 心理教育是延伸

结构层次分析(纵向联系及其方式)P100 结构优化分析

每个子系统(要素)优,整体系统最优 每个子系统(要素)不优,整体系统不优 每个子系统(要素)优,整体系统不优 每个子系统(要素)不优,整体系统最优 3、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环境分析

思想信息系统的环境是指存在于该系统之外的所有其他事物或外在因素。 一般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等。 根据范围不同,可分为大环境 、小环境。 (三)、因果分析法

即分析思想信息、思想现象的因果联系的方法。对揭示一定的思想倾向、思想现象形成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及这种思想倾向、思想现象引起的行为表现和社会影响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1.因果分析法的特点 (1)、同一般因果分析法的共同特点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有因即有果) 因果联系的顺序性(前因后果)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一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互为因果) (2)、不同于一般因果分析法的自身特点

8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思想和行为的关系 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2、思想信息因果分析法的运用

追因法:就已经发现的结果追寻其原因。

溯果法:从已知的原因去寻找由此引起的结果和影响。 (四)、比较分析法 1、作用:

有利于思想信息资料的整理分类 有利于认识思想信息的普遍联系 有利于深化对思想本质特征的认识 2、主要方法

纵向比较法:比较同一对象的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

横向比较法:对具有并存或并列关系的不同对象的思想进行相互比较。 3、运用比较分析法的要求 遵循可比性原则 选定合理的比较标准 (五)、定性定量分析法

定性分析用于判断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性质

定量分析用于判断思想行为的强弱、发展的深度或广度

第六章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决策?

是指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提出的若干个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并作出最优选择的过程.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思政教育的决策需确立正确的目标; ②对实现目标的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 ③决策方案要能够付诸实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作用和特点 作用:

有利于教育者确立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有利于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选择正确的行为 有利于教育者科学地利用条件和时机

有利于引导受教育者去适应和驾驭现代化的复杂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是弱结构化问题的决策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具有前瞻性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关联性原则;预见性原则;可调性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方法和类型 (1)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战略性决策是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方向,解决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属宏观性决策。

9

战术性决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解决局部性或具体性问题的决策。属微观性决策。

对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是战略性决策,但在另一范围内可能只是战术性决策。反之也一样。

(2)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

规范性决策是指对解决经常重复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所作的决策。 非规范性决策是指对解决首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作的决策。 (3)确定性决策和非确定性决策

确定性决策是指当决策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未来发展状况有较准确的预测,并对每一个行动方案所要达到的结果有确定的把握时所作的决策。 非确定性决策是指对要解决的问题虽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对所决策问题将会面临何种具体情况,每一个行动方案会达到何种效果,都难以确定。 (4)集团决策和个人决策

强调集团决策的重要性,但并不否认个人决策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程序 (1)确定内容和目标

确定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明人们需要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是什么” 确定目标:针对已发现的问题需要“做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各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分为总目标、中间目标和直接目标,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目标,全局性的大目标和本单位、本部门或个人的具体目标等。

(2)提出可行性方案

确立目标后,应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去加以实现,要制定行动方案,即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为实现预定目标,应制定若干不同且可以相互替换的备选方案

在制定方案时,决策者应由开拓精神,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虚心听取多方意见,且认真考虑不同单位和部门的具体条件和特点 (3)进行方案评估与选优

弄清各种方案的利弊和可能结果究竟会“怎么样”的问题 对方案进行评估,做好各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如果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都没有,应另拟方案

所谓的择优,是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若干可行方案进行相对的最优选择,不能绝对化。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决策,必要时可按几种不同的方案在不同类型的单位和部门进行试点,然后根据经验和效果分析,在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和最优选择。 (4)组织方案实施

必须制定各种具体的执行计划和措施

在方案实施后,应注意跟踪检查,及时发现效果与目标之间的偏差以做调整

第七章

一、理论教育法

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由受教育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方法,是一种他人灌输的方法。

1、讲授讲解法

10

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理论知识,解释政治和伦理概念,论证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道德原则,阐述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是一种他人灌输的方法。 讲述:形象生动地描绘某些政治、道德现象,叙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评传材料,常用于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

讲解:对一些复杂的政治理论和道德伦理概念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述,多用于政治理论教育、形势教育和伦理教育。 运用讲授讲解法的要求:

讲述的现象和事实要真实,讲解的道理要透彻 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抓重点难点

采用启发式教育,避免填鸭式和注入式 2、理论学习法

人们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学习或个人自觉学习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一种自我灌输的方法。 开展读书活动;开展读报用报活动 3、宣传教育法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灌输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方法。是一种普遍灌输的方法,也是一种形象灌输的方法。

主要是运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开办专题栏目,宣传理论和思想。 4、理论培训法

通过办培训班、讲习班来学习理论,是一种综合灌输的方法。 多用于各级党校、各单位对干部、党员的短期培训。

过程:确定专题 选择书目、资料 进行必要辅导和适当的讨论 培训检查 5、理论研讨法

把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学术讨论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过程:首先是由个人进行专题理论学习,形成研究成果,然后集中起来召开理论研讨会,交流成果。

6、研究性学习

受教育者结合某一事物,通过探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获得理论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 运用理论教育法的条件: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理论的内容。 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空讲道理、死记概念。

坚持正面说理,以理服人,并寓情于理,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二、实践教育法

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1、劳动教育

是实践教育的主要方式。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主要包括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义务劳动、实习劳动、家务劳动等。 受教育者要明确劳动的意义和要求,并且能总结体验、感受与认知。 2、志愿者服务 扶贫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三下乡”活动

共建和谐社区志愿服务行动

大型经济、体育、文化活动及社会公共活动场所志愿者服务 3、社会考察

通过认识和研究社会,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能力的方法。

过程:确定考察任务、对象和范围,提出考察计划,充分了解考察意图;在教育者指导下参加实地考察,做好记录,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并写出考察报告。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批评:指出缺点错误,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克服的意见。 批评是一种民主的方法 批评是一种团结的方法

自我批评:自觉公开地对自己的过失、缺点和错误进行剖析和检查。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从方法论上说明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批评的主体是他人,自我批评的主体是自我,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改正错误和缺点,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既要靠内因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这是主要的;又要靠组织和同志们的监督、批评。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思想改造和思想进步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两个过程。 1、 直接式批评和渐进式批评

直接式批评:适用于思想基础好、性格开朗、外向,乐于接受批评的人。 渐进式批评:适用于缺点错误较多,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的人。 2、参照式批评与评估式批评

参照式批评:参考和仿照某些人和事而进行的批评。适用于社会经历浅、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不强,理智感弱,心理尚未成熟,易受影响和感化,可塑性大的青少年。

评估式批评:按照本单位、本部门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检查、评价所开展的批评。

3、监督式批评和揭露式批评

监督式批评:由监督部门和群众团体通过检查、督促,针对存在的问题所开展的批评。 揭露式批评:由宣传舆论单位利用大众传媒对揭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批评。 4、商讨式批评和警醒式批评

商讨式批评:带着商量、讨论的口气与被教育者交换意见,促进被教育者认识自身缺点和错误,开展自我批评。适用于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脾气暴烈,有明显否定性心理倾向的人。 警醒式批评:措辞尖锐,语调激烈,使被教育者警觉清醒。主要用于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突出的人。

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法的条件: 要有明确的目的。

民主气氛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根本条件。 善于把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

注意方式,忌简单粗暴、挖苦讽刺,无限上纲上限。

第八章

一、疏导教育法

疏,即疏通,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大家敞开思想,把各自的观点和意见充分发表出来。 导,即引导,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是为了正确引导,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的,是疏通的必要继续。

12

1、 分导(分而导之)

分散而导:针对某个群体成员共同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教育者采取分散的方法,逐个进行教育引导,通过解决每个成员的思想问题来解决共同存在的思想问题。 分步而导:针对某个人的思想问题,按照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加以教育引导。 分头而导:教育者动员各种教育力量或人员对受教育者突出而严重的思想问题分别进行教育引导。

2、 利导(因势利导)

正确分析思想形势,按照人们不同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趋势,选择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3、 引导 (启发诱导)

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其思考的积极性,增强其接受教育的自觉性。 具体方式: ①提出问题;;②开展讨论;③正面说服;④运用典型 运用疏通引导法的注意事项

创造民主条件,使人们敢讲真话。

此法虽运用广泛,但也并非万能,必要的时候要结合灌输教育和批评教育等方法使用。 二、比较教育法

将两种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提高思想认识。 从时间和空间上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1、 比较鉴别法

常用于思想信息的整理分类,对各种性质不同的思想、思潮异同点进行分析与判别,考察各种政治理论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变化程度;比较各种教育、教育方法的利弊、效果和条件等。 2、 回忆对比法

回想过去,对比现在,忆苦思甜,得出有益结论以提高人们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 3、 类比法(推理法或引申法)

通过某些属性相似的两类教育对象或现象的比较,推论出他们在其它属性上也有相似之处的一种教育方法。

运用比较教育法的注意事项: 选取的比较对象要有可比性

不仅从形式和现象上比较,更应注重从内容、本质上比较 应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才能科学地认识事物 三、典型教育法(示范教育)

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 特点:形象、具体、生动 1、正面典型

体现或代表先进、正确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能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的典型。

作用:其先进事迹或英雄行为,以其具体形象的形式,易于接受和仿效,具有很强感召力,能产生正面激励作用。 如何对待正面典型?

①要深入实际,善于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但宣传推广中应实事求是,力戒浮夸 ,切忌护短,对先进典型也要进行必要教育,防止骄傲自满。

②教育人们正确对待先进典型,形成学习、尊重、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坚决反对、制止打击、贬低先进典型的不良倾向;并且引导人们结合自身实际将先进典型的经验与自身的实际工作相结合起来。

2、反面典型(反面教员、反面教材)

13

反映落后、错误的思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消极影响和对社会产生破坏作用的典型。 如何运用反面典型?

①要让人们认识反面典型,对其有正确判断,知道它是错误的,并知道错在哪里。 ②引导人们正确分析反面典型,分析其反映的落后、错误的思想,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危害。 如何选择反面典型?

①一定要慎重,不能随意树立反面典型,也不能树立过多反面典型,只有具有较大普遍性和危害性的反面人物或事件,才能树立为典型。

②不能把犯有思想认识错误或偶然性错误的人作为反面典型。 四、自我教育法

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即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 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相联系。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教育越自觉。 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通过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培养和发展人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自我教育分为个人的自我教育和群体的自我教育。 个人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对象。

群体自我教育是指一个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开展的形式有集体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竞赛活动、运用群众中的典型等。 1、自我修养

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由此而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我修养,是在社会实践中的自觉学习和自我锻炼,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坚持改造主观世界。

反省: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查对照以寻找差距和不足。

反思: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涉及主体的主观因素,而且联系到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不仅分析思想和行为的现实状况,而且追溯思想和行为的来龙去脉。反思不仅仅是对某一思想和行为的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揭示其实质和规律,因而反思比反省更全面系统且深刻。

自我改造: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剖析和批评,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2、自我管理

自觉地运用法律、纪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分为群体自我管理和个体自我管理 主要方式:

①自制(与人的认识水平、目标坚定与否有关);②自律;③自我控制 五、激励、感染教育法 (一)、激励教育法

激发人们的主观动机,鼓励人们朝着正确目标努力。 用于激励的内容有两方面,即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具体方式:①目标激励;②奖罚激励;③竞争激励 (二)、感染教育法

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的感染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

在感染教育中,受教育者受感染体的感染有两种不同性质:顺向感染和逆向感染。 具体方式:①形象感染;②艺术感染;③群体感染

14

第九章

一、预防教育法

针对人们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将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制止、消灭在萌芽状态。 1、 普遍预防与重点预防

普遍预防:根据客观情况的重大变化,针对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出现的思想问题,事先进行教育,避免思想问题大面积发生。 重点预防:对突出的人和事及关键时刻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事先教育。(关键的人\\关键的事\\关键的岗位\\关键的时刻) 2、 明示与暗示

明示:正面、直接、明确(通常在错误倾向苗头已有所发展,情势比较紧迫时采用此法) ①书面明示(文件、条例、通知、告示等形式) ②口头明示(召开会议、进行谈话等形式)

暗示:委婉含蓄(通常在情况较复杂,错误倾向的苗头隐约可见但尚不清楚时采用此法) ①目标暗示(确立正确目标暗示其错误思想与目标的偏离) ②舆论暗示(制造舆论抑制消极因素) 3、启示与警示

启示:以侧面、间接的方式启发教育者自觉预防 ①提问悬疑式;②旁敲侧引式;③投石问路式 警示:明令禁止、强制预防 二、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问题及其疏导

1、心理问题可分为:心理困惑、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2、心理疏导(咨询)的要点:

一疏通、二引导、三调动、四自控 (二)、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当人们感觉到外界环境或某一具体事件存在着威胁,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和应对方

式无法解决时,就产生了危机。

心理危机有社会心理危机和个体心理危机。当具有某种心理危机倾向的个人明显增加,就会演变为社会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类型:

一是发展性危机,指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 二是境遇性危机,指罕见、超常的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所产生的心理危机。 三是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相互县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心理危机干预

首先要坚持立足教育,预防为主的原则。 其次要坚持关注全体、重点干预的面向。 再次要注重敢于方式、讲究干预的策略。 三、思想转化法

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由错误转化为正确,由消极转化为积极,由后进转化为先进的方法。 1、 思想转化法的基本要求 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摸清情况,对症下药

15

耐心等待,持之以恒

2、思想转化法的具体途径

情感融化,打开思想转化的通道 事理说服,提高思想转化的效果 行为约束,增强思想转化的力度 四、冲突缓解法

针对人们的思想矛盾和行为激化状态,通过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和宣泄渠道,缓解冲突产生的条件,减少和削弱冲突导致的震荡和破坏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方法。 1、 冲突的类型

按冲突的形式,分为自我冲突和自我与环境的冲突 按冲突的程度,分为一般性冲突和剧烈性冲突

按冲突的时间,分为暂时冲突、阶段冲突和长期冲突 按冲突的原因,分为直接冲突和转移冲突

按冲突的内容,分为政治性冲突和非政治性冲突 2、冲突产生的条件

矛盾积累是冲突产生的根本条件 偶发事件是冲突产生的直接条件

冲突产生的密度和程度,与环境(如生活环境、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等)有关。 3、冲突缓解法的具体实施 ①缓解矛盾,防止激化

瞄准矛盾焦点,及时疏导分流 针对大众心理,理顺对立情绪 强化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 ②寻求有效方法,妥善处理冲突

热处理法;冷处理法;隔离法;转移法;调解和限制

第十章

一、综合教育法

教育主体在把握各种教育方法的各自特点及共同趋向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综合,形成为共同目标服务的统一性方法,是教育主体同时或先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教育的措施和手段。 二、综合教育的主要方式

按综合后各个方法在综合体中所处的地位划分,可分为:

主从式综合方式:各方法各自保持相对独立性,各自在综合教育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个方法在综合体中的地位不同,有的居主导地位,有的居从属地位。

并列式综合方式:各方法仍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在地位上平等,难以分出主次。 按各教育方法在综合体中的关系划分,可分为:

协调式综合方法:各教育方法既不能各自为政,孤立进行,又不能互相推诿,不负责任,需要协调才能发挥作用。 交替式综合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同时或先后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最好教育效果的方式。

按综合后各教育方法在综合体中的状态划分,可分为:

渗透式综合方法:各方法保持相对独立性,其本质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方法之间已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发生了局部融合。

融合式综合方法:各教育方法相互结合后,发生了性质的变化,通过方法间的相互吸引,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产生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16

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环的综合方式

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

抓好教育阶段的衔接与转变 加强预防教育和反复教育

第十一章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联系的一种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

常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网络载体等。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课程的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种成长不是从学术课程中获得,而是从学校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中获得的。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人的思想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即当与人自身固有

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时,人自身的原有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保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侵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巧妙化解“自身免疫效应”,它在实现人的思想转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去;而且这种转化的效果具有持久性,会成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资源,渗透内心,发挥长久的教育效应。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其一,渗透式教育方法(隐形教育的内容应当渗透在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其二,陶冶式教育方法。 其三,实践式教育方法

第十二章

网络舆情的掌握与引导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

是指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条件

前提条件:社会热点、焦点、敏感议题 主要条件:网民参与议题讨论、辩论

重要条件:虚拟空间的自由互动和即时传播 三、网络舆情的特点

直接性与客观性;即时性与突发性;丰富性与多样性;互动性与反馈性;情绪化与偏差性 四、网络舆情的掌握方式

A.前期把握、预测 B. 收集信息(直接收集、媒体收集、特定渠道收集)C.分析信息 D.处置(引导、紧急处置) 五、网络舆情的引导方法

调控策略:网下事前调控、网上调控、网下事后调控 转化方法:情感转化、双面说理、行为规范(控制) 引导方式:网上因势引导、造势引导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