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 (个别读) 5.再读读,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还有很多秘密。 (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请你在读读。有什么感受? 你在读,什么感受?你也读。什么感受? (跳跃、有节奏、跳动) 6.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 7.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对仗句,也叫对偶,师生互对。读出诗一般的语言。 8.师:谁能连起来读读? 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 9.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请写在第一自然段旁。 四、学习二到四自然段,体会猴王的语言。 1.师:在石猴成王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猴王。找到体现猴 王形象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 2.交流: (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 进去!我进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师:男孩子读。 (2)师:可以感受到什么?(很自信。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 (3)你是怎么从猴子的语言中体会到这一点的?(要从“怎么写”的角度来引导和点拨学生。简单的重复、简短、感叹号) (4)对比体会。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3.快速浏览,找到相同句式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 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大造化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2)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个别读。 (3)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都随我进来!
进来! ” 建议加上动作读一读。 4.师:从这一部分,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猴王? (大胆、勇敢、敢作敢当、自信) 在文中写下你的评价。 5.小结:我们在品读中发现,语言的描写的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 法。我们再来回顾学过的前几篇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精彩的语言描写对话描写? 让我们一同再来感受感受。举例:《景阳冈》里的武松(豪爽、无畏) ,《草船借箭》的诸葛亮(胸有成竹)。 五、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来历: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课时教学 课 题 红楼春趣 课型 1.认识“恰、屉、嫣”等9个生字。 教学目标 略读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核心要素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 时 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运用学到的阅读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 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课件 二次备课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红楼梦》插曲。师生交流,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 2.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这样说。是啊,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探索着《红楼梦》的秘密,可是,有谁能了解其中的滋味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个片段,去了解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红楼春趣)学生齐读题目。 3.谈话激趣:《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课文讲述的就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板书:放风筝) 4.简介《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既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又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5.简介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教师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不懂的地方标下来和同桌交流。 1.阅读要求(1)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2.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的句段,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交流资料,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 文中登场人物
的图片及简介。 三、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一)自主阅读。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2)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了解故事内容。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主要叙述看到了挂在树上的风筝,黛玉等人决定拿出风筝放晦气。 1.一语未了,……断了绳,拿下他来。” (1)从“众人吓了一跳”你感受到什么?(从对众人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中感受到众人的注意力集中。) (2)“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丫鬟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借用人物语言引出风筝,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3)从“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来。’”一句中众丫鬟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很漂亮。)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宝玉等听了,……我且拿起来。” (1)从宝玉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宝玉认出了树梢上的风筝是谁的。) (2)从紫鹃的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紫鹃想把风筝据为己有。) (3)指导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好人物语气。 3.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咱们也放晦气。” (1)从探春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放风筝放晦气是一种风俗。) (2)从黛玉的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所以提出放风筝放晦气。) (3)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注意读好人物对话,注意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第二部分(3—6自然段)主要叙述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放风筝的欢乐场景。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从放风筝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可以把自己了解到的和感受到的标一标、写一写。) 2. 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众人虽然忙乱,但都很欢乐。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一面拨起籰子来。 (指名朗读。) (2)感受到人们的和谐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