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体会 下载本文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培训C证考核作业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体会

清远市清新县太平镇南蒲小学 潘永联

在清远市清新县的农村小学工作了十多年,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的孩子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心理辅导。作为老师,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者,我们不但要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情况也要熟悉。不但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更要做学生最佳的“心理医生”。结合这十多年做班主任的实际情况,我发现对于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辅导尤其迫切。

一、个案情况。

一头乌黑的长发,留着盖到眼睛的刘海,这就是同学们眼中最乖巧的学生——静宜。她上课时从来不搞小动作,眼睛基本上都是只盯着书本,也从来不会大声说话,更别提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了,甚至有时可以一天都不说一句话,与同学的交流少之又少。

二、调查研究,查明原因。

经过跟原班主任交谈,查阅其个人档案,再加上平时细心观察她与同学的交往、与她本人谈话,从中了解到:

(一)社会原因:

由于本县所在地区是广东的粤北山区,在这个地方有着非常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特别是农村家庭。如果在一个村里,这个家庭是只有一个女孩的,那么这个家庭就被视为这个村的异类。这个家庭所有成员就被迫背负“无儿送终”的沉重的心理负担。静宜的家就属于这

1

种情况,家里只有静宜一个女孩子。

(二)家庭原因:

静宜的父母都是农民,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做建筑工人挣钱,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并且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女孩,长期听到闲言碎语,父母亲都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对孩子漠不关心,很少过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家的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作为家长也从不与老师沟通、交流。静宜在这样的家庭中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了解这一切后,我明白了她孤独自闭的原因是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困扰,感觉自己不受父母疼爱,不受这个家庭的重视,甚至认为自己作为女儿之身替这个家庭蒙羞。父母的不亲不热、旁人的另类眼光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不知所措。

(三)自身原因:

静宜的性格内向,根据原班主任和同学们平时对她的观察和了解,她基本上不参加班集体活动、不与同学交流,实在迫不得已了,也只是敷衍了事。比如:课间时间的跳绳,同学邀请她,她都不愿去。

(四)老师原因:

由于静宜平时不爱说话,不主动问问题,成绩也是平平。因此,基本上属于被老师忽略的哪一类学生,平时上课,基本没有提问过她。选班干部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她,荣誉称号基本上与她是绝缘的。

三、对症下药、实施措施。 (一)从家庭入手。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环境是塑造孩子的高尚情操

2

的重要因素。而家庭环境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1、在农村,家长一般都较忙,且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高,因此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情。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抓住这些,充分利用并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农村的家长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平时积极与她的父母沟通,给他们灌输正确的理念:不要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自己并没有被父母遗忘。

2、教育一致性的原则。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教育共同影响的整体成果。因此,我要求家长要尽力配合好学校的工作,共同创造条件,努力孩子健康成长。

(二)从科任教师、班集体入手。

(1)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仅仅依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其他科任老师的配合。因此,我私底下与每一个科任老师沟通好,在课堂上尽量提问一些她能回答的问题,上课时要多关注她。如果她有一点小小的进步,一定要鼓励他。

(2)作为班主任,我还为此专门召开了班委会,要求全体班干部在学习上要多关心她。生活上多留意她的闪光点,让她多参加班集体活动。例如: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就特意安排她参加短跑100米,短跑200米,她本就是一个农村孩子,身体结实,结果两项比赛都取得了第一名,看到她被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围着时,她露出的笑容,相信她心里已充满喜悦感、成功感、受尊重感。

3

(3)虽然她不是班干部,但是我还是把一些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安排给她做,例如:要求她把红领巾、胸卡发下去给同学们,并说清楚相关的要求;把学校发下去的表格收上来等等。

(三)个案的教育效果

通过家长、同学、老师的努力使静宜的精神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变,与学生的交流多了很多,沟通能力也加强了很多。学习节奏加快了,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作业书写认真,特别是上课时已经敢举手回答问题了,学习成绩也有不小的进步。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静宜处于心理的“偏态”时间过长,想要短时间内使她转入“常态”是不可能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的问题在很多时候都要靠其本人的努力才能最终解决的。而且,静宜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改变,每当她放假回到学校的时候,她都会回到之前的“状态”,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有所改善。这就是心理健康培训时所说的:在“偏态”和“常态”徘徊,从“偏态”回到“常态”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之,对于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我们不管是作为家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是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士都应该认识到它的严重性,要及时地采取干预措施,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带着心理问题长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好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特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

《小学生家庭心理教育方略—走进孩子心灵》 《中国青年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