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参考教案集 - 图文 下载本文

法口决,怎么办呢?猴哥,快救救我!

猴哥笑眯眯的说:别急!我来教你怎样速算乘以九的乘法。看着! 伸出你的两只手,并排放在面前,手指伸直,手心朝向自己;

要算1*9的话,把从左数第一个手指头弯起来。那么右边还剩9个手指,所以答案是1*9=9; 要算2*9的话,把从左数第二个手指头弯起来。那么这个手指左边还剩1个手指,右边还剩8个手指,所以答案是2*9=18; ……

要算5*9的话,把从左数第五个手指头弯起来。那么这个手指左边还剩4个手指,右边还剩5个手指,所以答案是5*9=45; ……

这样直到9*9的乘法都可以算了!

八戒欢呼雀跃,跑到城门守卫那,顺利完成了十个算术题。他忍不住问悟空:猴哥,快告诉我为什么你这个方法这么灵验? 悟空哈哈大笑:这是个秘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秘密吗? 二、讲解规律

1、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以下算式,并让学生找出其中数字排列的规律: 1*9=09 2*9=18 3*9=27 4*9=36 5*9=45 6*9=54 7*9=63 8*9=72 9*9=81

2、把大家找出的规律总结写在黑板另一边。

引导学生发现,乘积的十位数总是比被乘数小1,而个位数总是等于10减去乘数。也就是说,对于n=1,2,3,4,5……9,都有n*9=(n-1)*10+(10-n).

下面我们将说明为什么这一规律成立。(对于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最好采用★、◆等符号来代替英文字母n) 3、解答: 2*9=2*(10-1) =2*10-2 =2*10-10+10-2 =(2-1)*10+(10-2)

当我们弯起左边第二个手指时,左边还剩2-1=1个手指,右边还剩10-2=8个手指,正好和上面算出来的结果一样。

4、下面我们再尝试一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写下类似的式子,如: 5*9=5*(10-1) =5*10-5

37

=5*10-10+10-5 =(5-1)*10+(10-5)

……

所有这些式子都非常类似,所以我们写下通式: n*9=n*(10-1) =n*10-n

=n*10-10+10-n

=(n-1)*10+(10-n) (n=1,2,3……9)

在这里,用什么符号都并不重要,因为符号代表的是具体的数字:1,2,3,……9。比如下式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哦。 ★*9=★*(10-1) =★*10-★

=★*10-10+10-★

=(★-1)*10+(10-★)

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符号来表示,只需要牢牢记住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可。

因此,计算n*9,只需弯曲左数第n个手指,于是左边还剩下n-1个手指,右边还剩下10-n个手指。根据上面的计算,把这两个数并排放在一起就是乘积。 三、总结:代数思想是用符号表示数字的思想。 教学反思:

为了吸引学生,应根据他们已学的知识来妥善安排教学顺序。给孩子们适度的提示:不可太直接,让孩子失去自己探索的机会,从而失去乐趣;不可太隐讳,学生可能会想不到关键点。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去尝试、思考、讨论、讲述自己的想法。

【注:源自《乡村短期支教指导手册》 】

六、环境自然类

我们的垃圾艺术作品

教师:盛旻、郭慧 教学年级:1-6年级

教学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类型:环境自然类--环境教育 教学目标:

1、建立垃圾回收利用的意识。 2、了解不同垃圾的回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垃圾、彩笔、铅笔屑、胶水、剪刀、小刀等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课前布置给大家收集垃圾的作业 二、第一课时——准备

38

1、检查作业(10 分钟):大家前一天作业完成情况(即垃圾收集情况)。 2、建议(10 分钟):对不同材质垃圾给予处理意见。

3、垃圾分类的讲解(25 分钟):将垃圾进行分类,并对两组可再利用垃圾(厨余(可掩埋)、可焚烧)进行分组处理。 三、第二课时——制作垃圾艺术品 对不可处理垃圾进行艺术创作。 1、分组绘制作品,打好底稿;

2、分组用垃圾装饰自己的作品,完成不了可继续在篷里制作。 教学反思:

学生事先一起寻找了一些垃圾如瓶盖、糖纸、铅笔屑等。本课利用这些学生们进行了创作。分组合作的模式使大家的团队感提高,制作过程让孩子们发觉到垃圾确实可以变废为宝。

【注:源自自然之友《“羚羊入川 快乐暑期”志愿支教行动教案集》】

“蝙蝠与蛾子”

教师:盛旻 教学年级:1-4年级 教学时间:45 分钟

教学类型:环境自然--环境教育 教学目标:

1、通过“指鼻子”游戏,知道蝙蝠的主要特征,说出蝙蝠的主要食物。 2、通过“蝙蝠与蛾子”游戏,知道蝙蝠的工作原理。 3、通过“大风吹”游戏,提高观察能力、思维敏锐性。 教学方法:游戏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蒙眼布1-3 个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指鼻子”游戏

1、组织学生围站成一个大圆圈。

2、组织“指鼻子”游戏:描述一些特征,请同学猜是什么动物,猜到的同学用食指指着鼻子表示,猜错或没有猜到的同学继续猜。

3。请同学说出猜测的这种动物(蝙蝠)的主要食物有哪些。 二、“蝙蝠与蛾子”游戏

1、请1-3名学生作志愿者蒙上眼睛,扮演蝙蝠,站在场地中央。

2、另外再请6-10名(不超过全体学生的一半)学生扮演蛾子,也站在场地中央;其他同学拉起手作外围围栏。

3、扮演蝙蝠的同学不断大声说“蝙蝠,蝙蝠,我是蝙蝠”,扮演蛾子的同学听到后要立即大声回应“蛾子,蛾子,我是蛾子”,“蝙蝠”凭借“蛾子”的回应判断其位置,抓捕“蛾子”。“蛾子”只有在回应的同时可以移动脚步躲避“蝙蝠”的抓捕,不说话时不可以移动位置。

4、换其他同学扮演“蝙蝠”、“蛾子”进行游戏。

分享:“蝙蝠”如何抓到“蛾子”,“蛾子”如何躲避“蝙蝠”的抓捕,有什么技巧?有什么

39

收获。

【本游戏源自:《与孩子共享自然》 JOSEPH CORNELL 天津教育出版社】 三、“大风吹”游戏

1、场地布置:组织学生每人取一把椅子,围摆成一个大圆圈。教师站在中央组织游戏。 2、教师示范:站在圆圈中央的人要说:“大风吹啊。”其他人问:“吹什么啊。”站在中央的人快速寻找一个很多人具有的特征,如:“吹穿黑色鞋子的人”,具有这个特征的人就要和其他同样具有这个特征的人换个位置,站在中央的人趁机找一个椅子坐下,没有位子的人站在中央继续游戏。

3、分享:如何使更多人动起来?找哪些特征? 教学反思:

1. 成功的蝙蝠要不断发出声音,并且聚精会神;蛾子要灵巧,可以通过蹲、躲闪等躲避蝙蝠的抓捕。

2. 此课程的活动都非常受学生欢迎,活动幅度较大,随时提醒学生跑动、躲避时要注意安全。

【注:源自自然之友《“羚羊入川 快乐暑期”志愿支教行动教案集》】

烧不着的纸

教师:

教学年级:1-6年级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类型:环境自然类--自然科学 教学目的:

1、培养孩子们探究自然现象以及学习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火柴或打火机,两只一次性纸杯,一条粗铜丝(或铜匙),纸条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师:A,生:B

A:向学生出示纸杯与打火机,同学们,如果我用火来点这个纸杯,会怎么样呢? B:会被烧着吧

A:是吗? 我们来试试看(点燃纸杯,烧着)注:旁边放盆水,另备夹子,以免烧伤 B:烧着了……

A:拿起另一个纸杯,装满水,那么这一只杯子呢?如果我把它放在火上又会怎么样呢? B:……

A:那我们来试试看,将装满水的杯子放在火上,杯底被熏黑,但纸杯始终不着火。 B:啊?!!!没着?

A:好了,大家都看到了,纸杯没有被点着,为什么呢?有同学告诉大家吗? B:……(七嘴八舌)

A:好的,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只没有被点着的纸杯,有谁知道燃烧需要的条件吗? B:……

A:燃烧需要三个条件:首先 燃烧的材料,就是能被点着的东西;二 我们需要空气;三燃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