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从距今约8000年前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玉器、纺织品以及骨牙器、漆器制作日渐发达,工艺美术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著名的彩陶往往属于泥质红陶。工艺美术讲究装饰和造型,原始陶器的装饰之美集中体现于彩陶,造型之美突出表现于黑陶。彩陶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最灿烂的美术创造。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彩陶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装饰纹样上,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其代表。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

制作发达,其彩陶数量之众,装饰之丰富均令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的彩陶无法比肩,中国彩陶艺术至此达到顶峰。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

1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黑陶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和造型上,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

以轮制技术烧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陶质细腻、器胎极薄,陶色纯黑,表面打磨精细,漆黑光亮。大多素面,有的器物表面饰以凹凸弦纹或纤细的镂孔花纹。

著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出现在晚期。由于这种陶器胎薄如蛋壳,最薄处仅为0.2-0.5毫米,人们还习称之为“蛋壳陶”。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这里出土了已知最早的玉龙。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启示和影响: 1、功能和美观的统一 2、技术对艺术的制约 3、形式法则的创造 4、经济原则的发明

5、原始工艺美术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 夏商西周工艺美术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

2

21世纪-前5世纪,大约相当于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此时,甚至直至战国,青铜器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乃至科学、技术的光辉代表。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

商代青铜器-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

商代:与夏代相比,青铜器不仅数量大大增多,而且种类也大大丰富。在众多的器物中,酒器数量甚多,其他还有炊煮器、食器、水器和兵器等。

从商王武丁开始,青铜器的制作变得雄伟厚实,风格华美,器形多变,花纹繁缛精致,并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制作开始精进,成套的青铜礼器和乐器的体系已全面形成,当时采用合范技术,将纹饰与铸造相结合。

河南郑州二里岗文化是商早期文明的代表,此时青铜礼器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

饕餮纹 也称为兽面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这些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紧张的力,好象在瞬间就会迸发出凶野的咆哮,体现了“狞厉美”( 李泽厚语)。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大型器物多。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狞厉美。

装饰通常追求满密繁缛,强调立体效果,渲染神秘诡异气氛。动

3

物纹是装饰主体,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作品: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其中司母戊方鼎标志着我国公元前十四世纪前后青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

西周青铜器铸造业较商代更为兴旺发展。这一时期,青铜器的数量较商代更多,而且在铸造的技术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平也达到那更高的程度。

就总体风格而言,西周青铜器器形雄伟高大,纹饰优美,铭文的字数较商代后期有进一步的增加,书法的艺术性也进一步增强。

西周早期青铜器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依旧在着力营造威严神秘的气氛,装饰新气象表现于题材,牛头和凤鸟装饰增多。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食器中的簋和鼎成为礼器的中心,制作更加精美,样式更丰富。

代表作品:武王征商簋,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西周中、后期,以食器为中心的礼器组合逐渐完备,青铜器出现簠、盨、匜、钟、镈等新品种,列鼎制度已经产生,出现成组成套的编钟。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造型趋向规矩整齐。

试述商周两代青铜器有何异同点?

1商代:主要采用饕餮纹和兽面纹,还有回纹、象纹、鱼纹、鸟纹、蝉纹、蚕纹等。一般运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即以兽面纹为主题,回纹为陪衬形成主次效果。图案组织多采用单独纹样,并用

4

对称式显示出威严的艺术气氛。此种格式也与合格的制作技法相适应。

2、周代:的装饰饕餮纹已居于次要地位,多用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组成的二方连续形式,地纹减少,甚至无地纹,具有质朴和韵律美。

特点:商代青铜器多用于祭祀或酒具,而周代则多用作礼器或纪念的用品,故多出现长篇铭文,比如歌颂周王美德或贵族功绩赏赐或交换、婚嫁、诉讼等记事祭祀类。

金文,古人称铜为“金”,或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被称为“金文”,由于青铜器里的钟鼎很重要,铭文也出现较多,故又称为“钟鼎文”。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亦称“原始青瓷”)的发明为后世瓷器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春秋战国时代,诸候称霸,列国割据,大夫专政,周王室威权不再,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所垄断,诸候及其卿大夫成为精美器物的主要占有者。

连年战乱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融,使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工艺美术有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同时不同的民族构成、各自的地域背景导致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工艺美术也因之多姿多彩;

社会思潮的变化,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新风貌的生成和发展; 总体看来,青铜器的礼仪性质衰减,开始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5

清新华丽的风格逐渐确立。

春秋战国青铜容器的种类大体包含饮食器、酒器和水器,其中许多器物还承担着礼器的功能,特别是鼎。其实用价值逐渐凸显。

简净写实的动物造型体现着青铜艺术的新气象,而装饰是新气象的重要载体,新的装饰主题大多围绕着龙或其变体,即蟠螭、蟠虺,人事活动也成为装饰关注的新方向。

技术进步,出现新的装饰技法,如模印制范法、失蜡法、嵌错以及鎏金、针刻、漆绘等。

金银错:在刻线处用细金银丝进行镶饰,一般构成斜线和涡线相结合的几何纹样,产生金和银的金属光泽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对比,虚与实的交替对比,具有韵律的美。

鎏金:是以金液和水银溶和在铜器上,经摩擦加工使水银挥发,而使金镀在器物上,金光闪烁

失蜡法:是制造铜器的一种先进方法,也是镂空装饰的一种最佳方法,它以蜡刻成成器形和装饰,内外敷泥,等泥干后加热使蜡融化流出,再注入铜液,铸成器物,它可以产生透雕复杂的形体和装饰,具有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玉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伦理意义,成为佩饰的最佳材质。

管仲认为,玉有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九德(《管子·水地篇》)

孔子认为,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6

十一德(《礼记注疏》)

丝绸的装饰方法,染色、织纹、印花、刺绣、彩绘等。 中国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丝绸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碗和朱漆筒形器是已知最早的漆器。 到商晚期,漆器的装饰技法已很丰富,有彩绘、雕花、镶绿松石、嵌蚌片、贴金箔等做法,至西周,这些技法已相当纯熟。

现已发现的春秋漆器以日用器具为主,装饰以朱、黑色的彩绘最常见。

在中国漆器史上,战国是第一个辉煌时期。髹造成为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日益提高,造作愈加精良。到20世纪末,战国漆器出土约六七千件,以湘、鄂为代表的楚地最为集中,数量也最多。成都也是漆器生产的重镇。

春秋战国陶瓷进步不大,器物质量提高,但艺术上没有较大突破,质量提高的代表为原始陶瓷,艺术水平则主要体现在彩绘陶和暗纹陶上。

战国秦汉是彩绘陶最风靡的时期。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砑花陶

《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作者不详。

7

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至今。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章 秦汉工艺美术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丰富令工艺美术欣欣向荣,成就辉煌,各地工艺美术面貌趋于统一。

汉武帝对工艺美术影响深远的两个举措:一是确立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使工艺美术和儒家的礼教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二是开通丝绸之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文化艺术交流更加频繁。

秦汉社会,神仙思想对工艺美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汉代,丝绸以至工艺美术的装饰题材中,出现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的是云气纹。而构图满密,大量采用动物题材也是汉代工艺美术,特别是其丝绸图案的重要现象。

秦汉时期纺织品中的纹样、图案

1、总体特征:纺织品的纹样和图案以古朴、庄重为其风格特征,不似战国的神奇浪漫。马王堆汉墓丝织品是其代表。

8

2. 纹样题材:以云气纹为主,大多为变体云纹,其中穿插龙、凤及织物纹等。

3. 秦汉与春秋战国纺织品纹样、图案的比较:

相同:纹饰线条都相当流畅,纹样与装饰图案用色都很清雅。 不同:在图案的题材、风格上,战国时期以动物纹为主,龙游凤舞,猛虎瑞兽,中间夹以各种变形植物纹,图案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自由奔放,充满着一种神奇浪漫的色彩。汉代的纹样和装饰图案构图紧密,以变形云纹为主题,中间夹杂有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神兽、叠层的云山,以及隶书吉祥语铭文。图案变化丰富,粗犷之中带有几分淡淡的幽雅。整个画面往往表现出人神混合,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和寓意。

4. 东汉:纹饰和色彩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云纹的使用逐步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花草纹,图案逐渐变得写实化。颜色变得愈益丰富,有一二十种之多。

夹贮:

始于战国漆器的一种制胎方法,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作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夹注可以使器型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这种作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

秦汉青铜灯具样式众多、装饰丰富,鎏金、错金银以至镶嵌,所有的青铜器装饰技法都会应用于灯。汉代灯具设计最精妙且装饰华丽的是釭灯。其中最著名的是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

9

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通体鎏金,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 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汉代的青铜器中熏炉也很重要,样式与装饰手法都颇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汉中期开始流行的博山炉,是两汉神仙思想的产物 。

陶瓷

秦汉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瓷器的诞生上。

秦汉陶瓷有陶器、原始瓷器和瓷器两类。

10

(一)陶器

秦统一中国后,陶器制作仍沿袭战国时代的传统,具有造型庄重、纹饰艳丽的特色。

西汉后期低温铅釉陶的出现,是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 (二)原始瓷器和瓷器

原始瓷器的工艺技术不断进步,东汉时瓷器诞生,这是我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成就。

现在的浙江是东汉瓷器的主要产区,浙东上虞曹娥江流域烧造最盛,以后这一带的陶瓷窑场被称为“越窑”。出现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

秦汉艺术的风格特色:

中国工艺美术至两汉彻底告别了诡秘威严,摆脱了对鬼神世界的向往,造型上向适用发展,装饰自由活泼,关注人世生活成为绝对主流。

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时代,神仙思想与儒家道统糅杂,上天入地的想象与森严的秩序安然并存。

丰富博大是两汉工艺美术的突出特点。灵魂瑰奇是时代的典型风格特征。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汉代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简称“六朝”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这是一个政治上混乱,精神上自由、解放、富于热情和艺术精神的时期。

1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巨大。

佛教的勃兴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色。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在工艺美术出展现人类世界的清新可爱。

在各工艺美术品种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纺织和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发展。

著名丝绸产区及人物

1、中原:河北、河南、山东是重要的丝织产区。 2、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发展很快。 3、蜀地:蜀锦最为著名 4、新疆: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5、马钧及苏蕙

马钧:著名的机械改革家、发明家,贡献是改革织机,大大提高了工效。

苏蕙:以织锦回文诗留名

魏晋南北朝丝绸以至工艺美术装饰重要的变化是联珠纹的出现、植物题材的增多和纹样的写实,集中表现在南北朝后期。

纹样写实的影响巨大,它使中国工艺美术告别了夸张变形的古代典范,迎来了走向自然的时代新风。

12

棉麻织物:

新疆的植棉纺织出现在东汉,著名的棉布产地在吐鲁番。最著名的产品是名为白叠的草本棉织物。

自从东汉发明瓷器以来,我国瓷业得到了连续不断的发展,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瓷业高潮迭起,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著名窑场和不朽名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此间南方烧造青瓷的窑场迅速增多,烧造规模扩大。黑瓷也有进步;北方白瓷正式烧制成功,白瓷的烧造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大事,它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釉下彩出现。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c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 °c左右。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一、南方的青瓷和黑瓷

南方瓷器最重要的产地在浙江地区。越窑最具代表性。 (一)代表性瓷窑

1、瓯窑 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以青瓷著称

2、婺州窑 在浙江的金华 主要是青瓷,也有少量酱色釉和黑釉产品

最早采用化妆土为常规工艺手段的瓷窑,具有深远意义。 3、德清窑 在浙江北部 也烧青瓷,但黑瓷更著名。六朝时,

13

以烧黑瓷为主。

4、越窑 浙江的绍兴、宁波一带,最为典型,生产规模最大,制作水平最高,代表了浙江瓷器的盛衰。

二、北朝的青瓷和白瓷 (一)北方瓷器的兴起和青瓷 北方制瓷业的和水平落后于南方。

北方瓷器也以青釉为主。通常胎体厚重,质地较粗松,胎釉结合不够紧密。但青瓷仰覆莲花尊以其厚而均匀的釉层,高大挺拔的造型,繁縟华丽的装饰代表了北朝甚至是南北朝的青瓷成就。

(二)白瓷及其意义

白瓷出现比青瓷晚,但其意义深远,它不仅意味着又增添了一种釉色,更重要的是它为彩绘瓷器提供了最理想的釉色选择。中国瓷器分颜色釉和彩绘釉两大类,元以后彩绘瓷占据压倒性优势,如果没有白瓷,彩绘瓷的辉煌灿烂是不可设想的。

青瓷和白瓷曾为南北朝交相辉映的品种,为唐代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初步规模。

魏晋南北朝漆器不算发达,但成就明显,不仅维持了较高的产量,且涌现出了新的器形,装饰手法也堪称丰富。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仍然是最重要的产区。

以素面居多,彩绘者动物主题较多,也有表现社会生活场景和历史故事的。装饰手法除彩绘外,还有犀皮和戗金。

戗金

14

髹漆工艺技法之一。即在器物表面先按照设计的图案阴刻出花纹,然后再在阴纹内打金胶,上金粉,使之成为金色的花纹。

犀皮:又称“虎皮漆”或“波罗漆”,将粘稠的漆,涂抹到器胎上,作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干透后,上面再一层一层地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漆,各种颜色相间,并无一定规律,最后通体磨平。犀皮漆的外貌呈现出“表面是光滑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或像行云流水,或像松树干上的皱纹。乍看很匀称,细看又富于变化,漫无定律。图案天然流动,色泽灿烂,非常美观”。

魏晋南北朝没有形成统一的工艺美术风格。

三国两晋的作品,大抵延续汉风,雄健瑰奇仍是基本追求;东晋与南朝演化出清秀温柔的风格;十六国和北朝的情形则孕育出雄强华丽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成就算不得辉煌,但它完成了重要的转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种新风气,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并没有走出它开创的道路,其前期是北朝的直接发展,后期则主要是在延续南朝的典范。

第六章 隋唐五代工艺美术

隋唐五代的历史大约400年,其核心是唐。五代是唐后期的延续。 唐的时代特征及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唐的主要时代特色是容纳百川的大唐气象,处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期。这使得隋唐时代的工艺美术都有一种开放和博大的气魄。反映在工艺文化上,是造型的饱满、色彩的浓艳、品种的丰富。

15

唐的开放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工艺美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著名丝绸产地: 1、长安、洛阳

2、益州:以蜀锦著称,有著名的“十样锦” 3、扬州:以锦为特色

4、定州:北方丝织生产的中心,以绫著称

5、吴越:在唐后期崛起,越州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是“缭绫”。 二、著名丝织品种 1、纱、罗 2、绫

缭绫,绫名。一种精致的丝织品。质地细致,文彩华丽,产于越地,唐代作为贡品。

3、锦:唐锦色彩繁丽,花纹精美,走出了汉魏的稚拙。著名的贡锦之地是扬州,从唐代起,中国传统的经锦逐渐被纬锦取代。 晕繝锦、织金锦

4、线毯:以染色丝线织造的地毯。宣州红线毯最负盛名。 三、印染

唐代的印染,有青、绛、黄、白、皂、紫六作,能染出各种绚丽的颜色。

丝绸印花可分为防染印花和直接印花两大类。防染印花有绞缬、夹缬和蜡缬 3种。这些染色技术非常流行,而且兴起了多色染缬。绞

16

缬染成的花纹,边界因受染液浸润,形成色晕,人称“撮晕缬”,唐时十分普遍。直接印花主要是拓印,亦较流行。

绞缬是古代民间常用的一种印染方法,做法大体同于今日的扎染。具有抽象简练的结构和奇特的晕色效果。

夹缬最精美,其制作方法大约是以两块图案相同的花版夹住按幅宽对折的坯料,而后从两面施染,其图案往往是对称的。

蜡缬即现今所谓的蜡染,做法是在坯料上,绘画、点染或借助镂空花版涂填蜡液,蜡液凝结后,先入染,再加热脱蜡。

灰缬(碱剂印花)是一种碱性印花工艺,简称为“灰缬”,即用碱性的防染剂进行防染,工艺类似于今天的蓝白印花。

丝绸图案

唐代丝织品的图案,开始出现新风格。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

唐初的窦师伦则是此时具有代表性的丝织纹饰设计家,他设计的丝织纹样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富有生气,因其曾被封为陵阳公,故其纹样又有“陵阳公样”之称。

唐代的瓷窑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为代表,基本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越窑以盛产青瓷著名,所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薄,釉色莹润,纯净如翠,有类玉、似冰之誉。邢窑(今河北内邱)以烧制的白瓷为主,其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类银似雪,器形光素大方,不施纹饰。

除青、白两种重要釉色外,还有黑、黄、花等釉,又有开一代新

17

风的三彩和绞胎。更重要的是釉下绘画手法,它将引来后世中国陶瓷装饰风范的根本转变。

唐代瓷器,造型浑圆饱满,简洁单纯,富有变化。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刻花、堆贴和捏塑等。图案纹样较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普遍采用匣钵装烧工艺,使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加之纹饰精美,因而畅销国内,远销海外。现日本、印度和埃及等国均有唐代瓷器出土。

一、白瓷

1、邢窑 窑址在今河北内丘

以素面白瓷驰名,同时也烧造其他品种。 邢窑细白瓷的优点是造型规整、器体莹薄。 2、巩义窑和定窑

巩义窑,又称巩县窑,烧白窑,兼烧三彩、黄、绿、蓝等单色釉和绞胎瓷器等。

定窑,产品以黄、黄绿、褐绿釉粗瓷居多,白釉瓷较少。白瓷分粗细两种。

二、青瓷 1、越窑

繁盛主要在晚唐和五代

秘色瓷 以青瓷为主。它的烧造地点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因为是贡物,瓷器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一般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装饰题材十分广泛。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唐、五代

18

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中国唐五代越窑烧造的青瓷或青瓷中的精品。

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最早描写了秘色越窑器的釉色。唐、五代、宋代的文献中也偶有记载,但因记载欠详,秘色瓷究竟是何种瓷器,长期以来未有圆满的答案。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的发掘,解决了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根据法门寺的发现以及文献记载,“秘色瓷”从广义上讲,就是指越窑青瓷,从狭义上讲,应当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2、瓯窑与黄堡窑

瓯窑以青瓷为主。黄堡窑是耀州窑的前身,宋代黄堡窑属耀州治,故宋以后称耀州窑。产品以黑釉和白釉为主,也烧青釉、花釉和三彩等。

三、彩绘瓷

又称彩瓷。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分别始于唐和宋。釉下彩绘瓷由长沙窑创烧,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先在素胎上画彩,然后涂釉烧制,烧成后彩绘不褪色。釉下彩打破青、白单一色调。明清时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1、长沙窑 又称”铜官窑”、“石渚窑”,是典型的民窑,以彩绘著称。构图简洁,形象生动,有抽象、隐约的趋势。

2、青花瓷:它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效果一般为白地蓝花。

19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四、唐三彩及其他

1、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多色釉陶器。因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绘成花朵、斑点等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所谓色彩,不能理解为只是三种颜色,其实可多可少。造型与雕塑结合。主要分布在长安和洛阳,常作为陪葬明器。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在唐代陶瓷艺术里,唐三彩不仅是最华丽的一种,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种。

2、花瓷

指唐代创烧的花釉瓷器,这种瓷器是在黑、黄、天蓝、黄褐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的斑点,因唐代南卓《羯鼓录》中“鲁山花瓷”的记载而闻名。花瓷中以黑釉月白大斑点的腰鼓为著名,常见的还有各种形式的罐、壶、瓶、三足盘等,以壶罐为多。

3、绞胎

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

绞胎通常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古代主要是白、黑或白、褐、黄)分别制成泥色,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待用,或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作镶嵌使用。经过如此繁琐

20

反复加工的陶瓷器,坯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

唐代金银器的装饰制作以捶揲和錾刻居多。此外,还有浇铸、镂空等技法。

还有以银丝编结的器物,编结贵金属丝的技法时称“结条”。 二、铜器

1、铜镜 唐代铜镜,庄丽丰满,风采迥异,质纯而精,镜面光亮平滑。由于合金中锡的成分增多,色泽净白如银。早期常见花饰纹样有葡萄海兽纹和云龙纹等;中期葡萄海兽纹渐次减少,鹤衔瑞草纹等图案增多,装饰精美的双鸾衔绶、宝相花缠枝花、狩猎和打马球等镜纹,以及加工特别精致的金银平脱、镶嵌松石和螺钿的花鸟镜,晚期制作较简略,素镜渐多。

唐镜的图案构成,突破了从镜钮到边缘同心圆的层层布局,多应用散点和适合的章法,简练明快,完美和谐。另外还创有多种花式镜,常见的有葵花、菱花等多种形式,并新创无钮有柄手镜,使用更为方便。其装饰技法,除传统的浮雕、浅雕、剔雕外,尚有贴金银、嵌宝石、镀金、彩釉和漆绘等。

简述唐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从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看,唐代起,就脱离了商、周、汉魏六朝以来的那种古朴特色,而是具有近代装饰风貌的因素。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有:

21

(1)人的意识的解放

(2)装饰生活的情趣化。唐代的装饰,一变以前以动物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特点,开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摆脱了拘谨、冷静、神秘、威严的气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

(3)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人们充满自信,采取开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识得以解放,这是唐代工艺美术在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4)装饰技法的应用。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运用洒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织工艺有蜡缬、拓印等印染法;从造型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从色彩看,多运用色彩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从装饰纹样看,植物纹中多以牡丹为主题,早期清秀、工整,受传统图案影响,中期(盛唐)富丽、丰满,表现手法有色称和对比,有撇丝晚期则比较洗练、简朴。卷草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总之,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具有博大清新华丽丰满的特点可用“满”字形容,由于它富于情趣化,也可用“清”字形容。

第七章 辽宋夏金

北宋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南宋虽然偏安,但城乡经济和对外贸易仍趋于上升趋势。宋代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方面拥有突出的成就。宋代的手工业,已经普遍发展成为商品生产。最具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因此,宋代也称为“瓷的时代”。

22

简述宋代的时代特色?

1、宋代崇尚理学,所以是一个重理性的时代。反映在工艺美术风格上,它具有内蕴恬淡, 雅洁的特点,赋予理性的美。在造型上端庄大方,令人寻味;色调多用冷色,青、绿、褐、黑等,有宁静感;装饰常采用富于理性的规则几何纹,更多的是素朴无华。

2、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因而也是个文治的时代。文学艺术的发达,强烈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艺美术的生产也渐渐走向商品化。在制作中考虑大量生产,并力求降低成本,以扩大工艺美术的社会效能,在这一点上,宋代工艺美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刻丝:又做克丝、尅丝、缂丝,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品,制作方法是“通经断纬”。先挂好经线,然后将许多不同色彩的纬线依照图样用小梭子缀织上去,图案花纹凌空而视,犹如雕镂而成,花纹两面相同。

刻丝,工艺特点是通经断纬,具“雕镂之像”,朱克柔、沈子蕃、吴煦为名家。

宋代染织纹样、图案设计的特征

1. 刺绣:从宋代开始作为染织品的主体,分为欣赏性和实用性两大类。

2. 丝绸纹样:风格轻淡、自然、庄重。弥漫 着孤伶、伤感和忧郁的情调,寄情于世外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隐逸生活,强调平淡的天然之美,更重视个体内在心灵的自由。这种审美情趣扩大了美的领域,美与个人生活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

23

3.丝绸纹样配色:深受时代审美思想的影响,与写实化的纹样形式相协调。总体色彩倾向于清淡柔和、典雅庄重。以茶色、褐色、棕色、藕色等间色或复色为基调,配上白色,极为淡雅。

一、宋瓷概况

1、宋代被称作“瓷的时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2、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南北方都有许多名窑。 3、釉色增多,装饰方法丰富多彩。

4、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代替了金属、漆器。 5、定、汝、官、哥、钧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二、宋瓷兴盛的原因 1、饮茶之风盛行。

2、铜的缺乏,以瓷代替各种铜制器皿。

3、海上外销的兴起,特别是南宋之后,海上形成一条 “陶瓷之路”。

三、宋代名窑

1、定窑 2、汝窑 3、官窑 4、哥窑 5、钧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 6、龙泉窑 7、景德镇窑 8、建窑 9、磁州窑 10、吉州窑 定窑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此地古属定州。

定瓷胎质坚细,作乳白色。碗、盘之类因器体很薄,为避免烧制变形,多系覆烧,故口部为不施釉的涩边,常用铜或金银镶口。

紫定、黑定、绿定等。

24

常见的装饰有印花、刻花、划花等。 汝窑

汝窑在河南临汝。

由于铁的还原而呈葱绿色,釉色天青,深浅不一。釉质莹润,光泽内含。

吸取了越窑釉色和定瓷装饰的技法。 传世文物极少。 官窑

是指由宫廷官方经营垄断,并由宫廷专用的瓷窑。

宋代的官窑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在汴京,南宋官窑在临安。

官窑土质细润,釉色晶莹,造型端庄,做工工整。 器皿紫口铁足,有蟹爪纹,以粉青为代表。 哥窑

哥窑在浙江龙泉地区。

釉面有裂纹,即开片。根据开片大小和形状,有鱼子纹、蟹爪纹、百圾碎等。

一般把大小纹片结合、黄色纹片和黑色纹片参差出现的“金丝铁线”称为“传世哥窑”。

釉色有粉青和米色。 钧窑

25

钧窑在河南禹县,此地金代称钧州。鼎盛于北宋晚期。 由于原料中有铜的元素,经过还原焰烧制而呈现绿或紫红斑错综掩映的窑变器物,在青釉上打破一色釉的单调,形成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

“夕阳紫翠忽成岚”,形象描写了钧瓷的艺术特色。 造型以花盆为出色,形式优美、色泽可爱。 龙泉窑

龙泉窑在浙江龙泉。

釉色苍翠,在器皿的转折处,往往露出胎的色泽,称为“出筋”。 常用浮雕手法装饰牡丹、鱼纹等纹样。 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等名贵釉色。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自唐以来烧制青瓷。

宋代景德镇窑富有特色和具有突出成就的,是影青器。所谓影青,是在釉厚处或花纹凹线处微呈淡青色。影青又称“映青”、“隐青”。

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常见花纹有牡丹、莲、芙蓉、梅、卷草、凤、鱼等。 建窑

窑址在福建建阳,以烧造黑釉茶盏驰名。“兔毫”“曜变” 吉州窑

窑址在江西吉安的永和镇,又称永和窑。鼎盛于南宋 “玳瑁釉”

26

著名工匠:舒翁、舒娇 磁州窑

窑址在河北邯郸一带,是典型的民间窑场。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

产品釉色以黑、白为主,其装饰手段丰富之极,以白地黑花最为典型。图案往往简洁潇洒,生趣盎然,是精彩的民间绘画资料。 耀州窑

窑址在陕西铜川。

主要烧青瓷,兼烧黑瓷等。因装饰与越窑相似而被称为“越器”。 三、宋瓷的艺术特点

1、宋瓷的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比例和尺度十分恰当。 2、梅瓶和玉壶春是最有时代特点的式样。斗笠形的碗最为流行。 3、装饰方法多样。 4、釉色丰富。

5、宋瓷诸窑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定窑之清秀、汝窑之浑厚、哥窑官窑之典雅、钧窑之绚丽、建窑之淳朴。 辽

白釉风靡是辽代陶瓷的一大特点。

易携器物的盛行是辽代陶瓷的又一重要特点。 数量最多、最有特色的是“皮囊壶”。 金

大体接续北宋传统,而水平略有退步。

27

红绿彩以彩色绘画和二次烧成的工艺方法,开启了后世彩绘瓷的先河。 一、铜镜:

宋代称为“照子”或“鉴。

两宋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主要表现在装饰题材和风格方面。即以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为题材,利用浮雕和阳线勾勒,把不同品类花木的苞蕾、花瓣、枝叶、脉络表现得逼真细致,即具有写实性,又富有装饰意趣。从造形上来看,有圆、方、菱花、海棠、鼎等,有柄镜此时更为流行。

雕漆:因其漆层颜色的不同,而分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犀等。将红黑色漆相间涂漆,雕刻花纹者称剔犀,或称乌间朱线。雕漆以江苏镇江金坛宋墓出土的团扇柄,与现藏日本的剔黑圆漆盒为代表。

金漆:分戗金和描金。前者是在朱色或黑色的漆器上用特制的工具戗刻图案的阴纹,后再填以金粉或银粉;后者则是直接用笔在漆器上描绘图案。如江苏武进林前宋墓出土的人物花卉奁,在盖面戗刻两高髻妇人挽臂漫步园中,立面戗刻折枝花卉。

堆漆,即以漆灰在器物表面堆塑出花纹。

螺钿,在器物表面上镶嵌以各色螺片使器物具有典雅美的艺术效果。如江苏苏州瑞光寺塔出土的螺钿漆器,通体(黑漆)嵌以较厚的螺钿花卉。

玉器的工艺美术风格基本是在造型、纹饰上都表现出浓厚的生活

28

气息和世俗化倾向,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

宋代:以装饰品和小型实用器物为主,羊脂白玉所占比例最大,突出“巧色”的运用,艺术风格典雅、平易。

辽金:在融合汉民族成果基础上,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独特个性的民族风格。尤以春水玉、秋山玉最具游牧民族特点。

典雅优美是两宋工艺美术的一代新风,瓷器是宋代工艺美术的典型。

两宋工艺美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它创造的品种、样式常常是元明清仿效的榜样。两宋的重要还体现在仿古风气的开创和绘画性装饰的风行。

宋代工艺美术与唐代工艺美术的风格有何不同?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工艺美术在初唐和盛唐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隋唐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至今仍

29

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

从总体来看,宋代工艺美术较之唐代的华丽繁缛,显得质朴清新大方。部分器物在注意实用性的同时,重视器物的形式美,用料考究、作工精良,而又不失其清新质朴的时代特征。

宋代工艺美术风格与唐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形成极大的反差。这是由宋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和审美思潮等时代因素造成的。新儒学取得了主导地位,政治上文人士大夫阶层称为社会中坚商品经济也比较发达,工艺成为了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代表。但宋又偏安一隅,少数民族成为政权的威胁,这种现状让宋人追求民族精神,使其工艺呈纯粹的汉族风格。这样的社会状态,宋代的工艺美术显得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有相对封闭,内倾,清新雅致的特征。从宋开始,中国人的审美走到了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更美的更高审美境界。

第八章 元代工艺美术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元朝尊西藏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殊变或折射。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乐的需要,将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庞大的为皇家服务的官办手工业。匠籍可

30

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

一、著名丝绸品种 1、织金锦

分纳石失和金段子两类。

纳石失,元代织金锦,是波斯语织金锦的音译。图案以片金线和捻金线织出,富丽华美,是等级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丝绸品种。

金段子在制作工艺和装饰特点上延续的是中国传统。 2、撒答剌欺 是中亚的传统织锦。 3、纻丝

又做注丝,即后世所谓的缎。元代丝织的一大贡献就是纻丝的成熟与推广。

二、丝绸纹彩 1、色彩丰富

白、蓝、红、褐、绿、黑是常见的织物用色,多为一色织物。 2、图案

汉族传统纹样、装饰图案很快为元统治者所吸收。图案相当广泛,以汉族传统的龙、凤、麒麟、羽人、禽鸟、蝴蝶、花卉、水云等为多。大多取材于汉唐以来的神话故事、佛教传说及民间图案纹样。 装饰手法以织、绣为主,还有绘画和印金。

31

三、棉布

元代、棉布逐渐取代丝、麻织物,成为平民百姓主要的服用面料。 松江的棉布尤负盛名,黄道婆贡献很大。

元代制瓷业的突出发展集中体现在江西景德镇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上。其中突出的是青花、釉里红的正式烧制成功,使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瓷器造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从广为流行的梅瓶和玉壶春瓶造型来看,可知是宋代造型的继承,而作为日常生活用瓷中的罐、盘、碗其造型则有了新的变化,此外,像四系小口扁壶、高足杯、僧帽壶等,更是元代新出现的器形。

主要盛行印花装饰,典型纹样有折枝牡丹、菊花、梅花、蕉叶、云头、云龙以及缀珠纹等。

景德镇窑

元代属浮梁州,政府设浮梁瓷局,是元代唯一的官府瓷器作坊。 1、青花

元代陶瓷最大的贡献就是青花的成熟。青花是釉下彩瓷器,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坯体上绘画图案,烧成后呈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的效果。

装饰满密是元青花的重要特点。元青花使用进口钴料,图案呈色鲜浓,装饰带繁多,常常形体巨大。

2、釉里红

是元代景德镇民间的创造,呈色剂是氧化铜。以红铜料在胎上画

32

花一次烧成,它和青花一样同属釉下彩。只是红、蓝色调不同 一、漆器

元代最著名的产地是嘉兴。 1、雕漆和张成、杨茂

元代晚期是中国雕漆史的顶峰,张成、杨茂是其代表。作品以剔红为主。

2、螺钿和黄生

螺钿漆器的生产中心是江西庐陵。黄生是著名的螺钿工匠。 3、戗金银漆器和彭君宝 彭君宝是嘉兴戗金名匠。 二、金属器

1、金银器

元代著名银工是朱碧山,也是古代最著名的银工之一。 2、铜铁器

著名工匠:娄振之、沈铸父子(沈铸被誉为“宣和以来第一人”) 三、玉石器

朱德润《古玉图》,是现存最早的玉器专著。 元工艺美术风格是精丽华贵、粗犷豪放。

第九章 明代工艺美术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明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奖励开垦,兴修水利,减免赋役,恢复经济,生产有较大的发展。明代手工业工匠,比元代有较多的自由,除服役期外,可以自由从事手

33

工业生产,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商品经济已有较大发展,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江南地区酝酿萌芽。同时,明代也加强了海外的开拓,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明代的工艺美术得到了较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形成了许多工艺品中的著名生产中心,如景德镇的陶瓷,苏杭的丝织,松江的面部,芜湖的印染等。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工艺家,如紫砂陶的供春,时大彬,雕玉的陆子冈,刻竹的三朱,金漆的杨埙,刺绣的韩希孟,棉布的丁娘子等;工艺理论家宋应星,写出了手工业专著《天工开物》,是一部明代手工业的重要著作,被国外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

明代工艺美术的总体风格特征:

明代是我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期。明初有复古之风,师法唐宋,但又受元的影响,其风格既不同于宋的纤巧工细,又不同于元的粗犷豪放,而有质朴敦厚的特色,以家具为典型代表,很值得借鉴。另外,明代文人画的兴盛为明代工艺美术题材的丰富,技巧的提升提高了帮助。士大夫参与工艺美术的指导、设计、制作,总结了许多理论著作,一些方法、制作原理和经验总结对后世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明代工艺美术与世俗民众生活紧密结合,表现出自由、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和浓重生活气息。民间装饰图案大量吸收了传统民俗中的吉祥符号。 刺绣

明代刺绣工艺形成南绣和北绣两支,以实用绣为主,南绣以“顾

34

绣”为代表以“画绣”最有名。明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住在上海露香园。因此又称“露香园绣”。

顾氏一家几代内眷精于刺绣。最有名的是儿媳韩希孟,刺绣更为精巧,她的刺绣被称作“韩媛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元名迹方册》就是她的绣作。顾秀是一种画绣,所绣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而名噪一时,为人所重。此种刺绣以制作欣赏品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几成刺绣工艺的代表。顾绣的特点是选择绣稿以模仿古人名迹,丝理与画理结合,继承了宋以来画绣技法的优良传统,对清代江南地区画绣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景德镇陶瓷一枝独秀,代表了明代瓷器的最高水平,称为“瓷都”,景德镇瓷器品种很多,除最重要的青花外,还有斗彩、五彩、甜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等。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了官窑,被称为“御厂”、“御窑厂”。明官窑三百年历史中,尤其重要的是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四朝,其中又以宣德、成化声誉最高。

1、釉下彩:明釉下彩主要有釉里红和釉下青花。青花:分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中期以成化青花为代表。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

2、釉上彩:釉上单彩,红绿彩,釉上三彩和五彩。

素三彩为三彩中特殊品种,以黄、绿、紫三色彩釉为主,没有红

35

色,呈色素雅,故称“素三彩”。

3、斗彩:又称逗彩,指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成彩色画面,先在坯体上以钴料绘制出部分花纹可花纹轮廓、上釉烧成瓷器,再以多种彩色在釉上画完图案,再低温烘烧而成。称为“斗彩”,有上下斗合之意。成化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的完美之作。

4、颜色釉白瓷。以永乐甜白瓷为代表。

甜白瓷:也称做“填白”,是指瓷胎细白,釉白而呈半木光、温润异常的一种瓷器。器物多为素面,也有画花和印花装饰的。

红釉。以永乐红釉烧制最佳。称“鲜红”,宣德还创造了豇豆红这个品种。

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

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黄釉是明代的发明。 绿釉。 著名工匠:

明后期,在景德镇繁荣兴旺的民间烧造中,涌现出一批著名工匠,声誉最高的是崔国懋、周丹泉和吴为。其中崔国懋善仿宣德、成化的青花、斗彩等瓷器,畅销四方,被赞为“民窑之冠”。 福建德化窑

除景德镇陶瓷外,福建德化窑亦负盛名,它所产生的白瓷独具一格,由于釉中含铁量很低,而含钾量很高,又采用中性气氛烧制,因此其色犹如凝脂,有奶油或象牙白之称。它温润莹净,法国人喜称为“中国白”。德化窑以瓷塑著名,多制作犀角杯,箫笛等器物,观音、

36

达摩等塑像,形态优美,衣纹生动。何朝宗是著名的瓷塑工艺家。 宜兴紫砂

紫砂陶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最明显的特征,是用较粗的紫砂泥烧制,多呈紫红色,一般不施釉故称紫砂陶器。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壶,无论地下出土、世间流传,大部分是茶具。

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在明代兴盛起来。明代饮茶的风尚,除了注重茶质,也讲究茶具。紫砂陶以茶具最为著名,人们认为它具有许多优点: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耐热性能好,可文火温茶,且多种多样造型,使人爱慕。

明代著名紫砂工艺家有供春、时大彬等。供春又名龚春,正德、弘治年间为宜兴吴仕的家僮,在金沙寺中见和尚制陶,随学习而制作,所造紫砂茶具造型别致。明人周高起《阳慕茗壶录》评其作品为“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宠周正”。此后艺人辈出,使紫砂陶成为一种令人特殊珍爱的品种,这也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爱好和推崇有关。

总的来看,我国陶瓷的发展,明代进入以彩绘为主的历史阶段;彩绘多以图案为主,即采用花鸟、山水、人物等绘画题材,但其表现则是图案式的,富于装饰味;而非完全的绘画式,更不是生硬的移植。在这一点上,明瓷高于清瓷。此外,自明以来,瓷器上流行用年号作为款式,成为体现时代特色的标志之一。

明式家具制作特点和风格

37

明式家具指明至清康雍时期,以硬木家具为代表的优质家具。 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结构方面采用小构建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又富有典雅之美,使艺术和实用相结合,明家具极少髹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洁的风格。具有这种特色的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明代家具可用四字概括为”简、厚、精、雅”。明家具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体,做工以及装饰美,而且在于其蕴藏了一种浓厚的民族精神,极具东方神韵。 《髹饰录》

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髹漆工艺专著,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新安黄成所著。全书分乾、坤两集,共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讲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及漆工的禁忌;《坤集》讲漆器分类及各个品种的形态。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髹饰录》极为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造物的独到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精致尚古的审美观和敬业、敏求的工匠精神。它是中晚明装饰风和复古风弥漫的产物,是中晚明理论研究注重实证的成果,其中有西方人文复兴、科技革命的反响。

明代金工代表-------景泰蓝和宣德炉

景泰蓝是珐琅工艺与金属工艺的复合工艺,正式学名应为铜胎掐丝珐琅。人们认为初创时只有蓝色或认为景泰年间多用蓝釉作底色,

38

故称“景泰蓝”。蓝非专指蓝色。制作过程包括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磨光、镀金。

宣德炉时明朝王室祭祀宗庙及陈设玩赏的铜制器皿。 明代竹雕:

明代竹雕工艺兴起,以江南为盛,有竹根雕竹片雕等,代表性的流派有金陵、嘉定两派。

金陵派有濮澄创立。

嘉定派创始人为朱鹤,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也是竹刻名家,合称“嘉定三朱”。

第十章 清代工艺美术

满清入关以后,经顺治、康熙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雍正帝肃整吏治,乾隆帝繁荣经济,出现了“康雍亁盛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达到又一高潮。

清代刺绣十分繁荣,地方性流派众多是清代中期以来刺绣的重要现象,其中粤绣、蜀绣、湘绣和苏绣被称做“四大名绣”。

清代瓷器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品种繁多,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达到顶峰。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不仅保留了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而且还有许多发明创造。清代的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

彩和珐琅彩瓷器为清代独有,均始于康熙、成于雍正而盛于乾隆。 粉彩是将玻璃白调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鲜艳。

39

珐琅彩是将珐琅料绘在瓷胎上,烘烧而成,其瓷胎是由景德镇窑烧成后,运抵北京,交造办处的珐琅作彩绘烧制。

清代的单色釉瓷,品种繁多,如康熙时出现的郎窑红、豇豆红、胭脂红、珊瑚红、茶叶末等数十种新釉色,色彩丰富艳美,前所未有。 嘉庆以后,景德镇窑转入低潮,且每况愈下,康、雍、亁三朝瓷器的盛况,一去不返。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