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古时期韵母的研究目前还只能是根据中古音和有关材料(上古韵文、文字材料等)进行类推,因而只能大致归纳其韵部,王力分为三十部(见下册教材1062页);中古时期的韵母据中古韵书《广韵》归纳,有92类142个。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韵母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二呼四等变为四呼(古:开合二呼,每呼分一二三四等;今:开齐合撮四呼);2,相近韵母发生了合并。3,[-m]尾韵变为[-n]尾韵。4,入声韵消失。(后两条是韵尾的变化)
2、试谈41声类与唐宋36字母的异同
声类是音韵学家研究中古韵书时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清代陈澧把唐宋36字母的正齿音“照”、“穿”、“床”、“审”分为“庄”、“初”、“崇”、“生”、“章”、“昌”、“船”、“书”八类,喉音“喻”分为“喻三”、“喻四”两类,而合“明”、“微”两母为一,共归纳出四十个声类。其后钱玄同、黄侃又将“明”、“微”两母分开,得四十一声类。
其余和三十六字母同。
3、普通话“b,p,m,f\声母如何由《广韵》声母发展而来?
广韵中的唇音声母“帮”、“滂”、“并”、“明”到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分化出清唇音“非”、“敷”、“奉”、“微”,到了《中原音韵》的时代,随着全浊声母的消失,“帮”母、“并”母中的仄声变成了普通话的声母b,“滂”母和“并”母的平声变成了普通话的声母p,“非”、“敷”、“奉”三母合流变成了普通话的声母f,“明”母变成了普通话的声母m,而“微”母的字却变成了普通话的零声母。
4、以36字母为例,说明什么是”清浊相配“?
传统音韵学对声母有清音(全清,次清)、浊音(全浊,次浊)的分析,古人所说的清浊,至少包括声带是否颤动、送气不送气两方面。全清指不送气、不带音(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塞擦音和不带音的擦音;次清指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全浊指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清浊相配指在汉语的声母系统中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相似的清音和浊音两两相配,相对的声母之间,区别只在于声带振动与否。如36字母的“帮”与“并”,“非”与“奉”,“端”与“定”,“知”与“澄”,“精”与“从”,“心”与“邪”,“照”与“床”,“审”与“禅”,“见”与“群”,“晓”与“匣”等。
5、举例说明如何判断古音通假?
有本字不用,而用音同音近字替代的现象,在古书中屡见不鲜。掌握上古音知识,就可以结合对词义的分析,确定文中所用的字是本字还是通假字。在一般情况下,通假字的形义与本义的形义没有关系,只存在声音上的相同或相近。
《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吴,大声说话) 郑玄笺:“不喧哗,不敖慢也。”依《说文》:“敖,出游也。”“傲,倨也。”用于“傲慢”义,字当作“傲”。敖、傲上古音都在宵部疑母,声韵相同,只是声调不同。据此可知郑氏把诗中敖字当作傲字的通假字。
《诗·鄘风·蝃蝀》:“崇朝其雨。” 毛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毛传训崇为终,崇字是否有“终”义呢?《说文》:“崇,嵬高也。”嵬与巍同。可知崇字与终字同词义无关,但声音上却有密切联系。崇、终都在上古冬部,崇字为庄组崇母,终字为章母,崇母与章母是邻纽,崇、终上古音相近。
25
据此可知毛传把崇当作终的通假字。
《孟子·告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赵歧注:“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赵氏把拂字讲成“辅弼”义。《说文》:“拂,过击也。”可见拂字本义与“辅弼”义无关。我们再看看拂与弼的声音关系:拂、弼都在上古物部,拂字为滂母,弼字为並母,滂母与並母是旁纽,拂、弼音近。据此可知赵氏是把拂字当作弼字的通假字。
《左传·成公十七年》:“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转。” 《释文》:“轨,本又宄。”轨与宄是什么关系?《说文》:“轨,车辙也。”“宄,奸也。外为盗,内为宄。”显然,转、宄词义无关,但声音上却有密切联系,轨、宄都在上古幽部见母,读音相同。据此可知文中轨字是宄字的通假字。
6、反切上字今读舌面音声母时,被切字声母今天的读法及理由。
普通话舌面音声母j、q、x有两个来源,即《中原音韵》的g、k、h和z、c、s,也即36字母的牙音“见、溪、群”,喉音“晓、匣”和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具体情况如下:精母、从母仄声、见母、群母仄声演变出普通话的j声母,清母、从母平声、邪母平声尤韵、溪母、群母平声演变出普通话的q声母,心母、邪母、晓母、匣母演变出普通话的x声母。
演变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和齐、撮二呼韵母相拼时,受韵头或韵腹-ī、-ü的影响发生腭化,同时舌位前移或后移。
所以,当反切上字今读舌面音声母时,被切字声母今天的读法可以是三种情况:1,下字韵母为齐、撮二呼时读j、q、x 。2,下字韵母为开、合二呼时读g、k、h 或读z、c、s。
7、试分析古汉语中“有以、无以”中“以”的词性及语法功能,并说明理由
“有以、无以”中“以”的词性为介词,与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的“以”功能相同,相当于“有所以”、“ 无所以”,可译作“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手段)”、“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手段)”。如: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战国策燕策》 无以缩酒。——《齐桓公伐楚》
前面的“有”、“无”为动词,“所以”是特殊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的“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作后面动词或动词短语的状语。“所”和动词或动词短语结合后,取消了动词结构的陈述功能,使得整个短语具有了指称功能,“所”和介词的结合同样。故“有以报太子”相当于“有所以报太子(者)”,“ 所以报太子”或“所以报太子者”的语义中心落到了介词“以”的宾语上,也即可“以之报太子者”、“用来报答太子的方法”。
(参教材338页。)
三、名词解释 《王韵》“王三” :
《切韵》诞生以后,“时所共重,以为典范。然苦字少,复阙字义”,故不少人对其进行完善补充,唐人王仁昫即其中之一。其著作名《刊谬补缺切韵》,后世共发现三种版本,分别称为王一、王二、王三。第三种版本因卷尾有明洪武间宋濂跋语,且基本完整,故通称“宋跋本王韵”、“全本王韵”、“王三”。它是保留下来的距《切韵》年代最近的较为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韵的重要参考资料,学术价值很高。
26
五 文 化 常 识 部 分
一填空:
二 选择: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
A B C D 7
A B C D 8
A B C D 9
A B C D 10
A B C D 11
A B C D 12
A B C D 13
27
A B C D 14
A B C D 15
A B C D 16
A B C D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 B C D 20
A B C D
六 训 诂 学 常 识 部 分
一 填空:
1 《康熙字典》用了三种注音方法:,,。
二 选择:
1 现存的魏晋时代的经注有晋代杜预的
A 论语集解 B 周易注 C 春秋左传集解 D 尔雅注 2 《诗集传》为所著
A 清代 陈奂 B 宋代 朱熹 C 东汉 郑玄 D 唐代 孔颖达 3 宋代学者首创“右文说”,以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A B C D 4 《楚辞九歌国殇》:“车错穀兮短兵接”,王逸《章句》:“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击也。”这种注释方式是
A 说明典章制度 B 串讲句义 C 申述篇章旨意 D 解释字词
——1--4南京师大05年
1 枚乘《上书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 )蚋,楚( )蚊。’”括号中应填古注术语是:
A 谓 B 谓之 C 犹 D 之言
2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 )稻黍麦菽也。”括号内应为: A 曰 B 谓 C 为 D 犹
3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 )正也,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