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高度角为:h=180°-110°=70°也可用上述后一公式直接得:h=90°-|φ-δ| = 90°-|-40°-(-20°)|=70°
六、问答题:
2、 试述正午太北半球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答:由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可知在太阳直射点处正午时h最大,为90°;越远离直射点,正午h越小。因此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 随纬度的变化:在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φ>δ),随着纬度φ的增大,正午h逐渐减小;在直射点以南的地区,随φ的增大,正午h逐渐增大。
随季节(δ)的变化:对任何一定的纬度,随太阳直射点的接近,正午h逐渐增大;随直射点的远离,正午h逐渐减小。例如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从冬至到夏至,正午h逐渐增大;从夏至到冬至,正午h逐渐减小。
在|φ-δ|>90°的地区(极圈内),为极夜区,全天太阳在地平线以下。 3、可照时间长短随纬度和季节是如何变化的?
答:随纬度的变化:在北半球为夏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在南半球由南极向赤道φ增大),可照时间延长;在北半球为冬半年时,全球随纬度φ值的增大可照时间缩短。
随季节(δ)的变化: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随δ增大(冬至到夏至),可照时间逐渐延长;随δ减小(夏至到冬至),可照时间逐渐缩短;南半球与此相反。 在北半球为夏半年(δ>0)时,北极圈内纬度为(90°-δ)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在北半球冬半年(δ<0)时,北极圈90°+δ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同样纬度以南出现极昼。
4、光照时间长短对不同纬度之间植物的引种有什么影响?
答:光照长短对植物的发育,特别是对开花有显著的影响。有些植物要求经过一段较短的白天和较长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称短日照植物;有些植物又要求经过一段较长的白天和较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称长日照植物。前者发育速度随生育期内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后者则相反。对植物的主要生育期(夏半年)来说,随纬度升高光照时间延长,因而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由于光照时间延长,发育速度将减慢,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发育速度因光照时间缩短而加快,生育期将缩短。长日照植物的情况与此相反。
5
而另一方面,对一般作物来说,温度升高都会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使发育速度减慢。因此,对长日照植物来说,南种北引,光照时间延长将使发育速度加快,温度降低又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与温度的影响互相补偿,使生育期变化不大;北种南引也有类似的光温互相补偿的作用。所以长日照植物不同纬度间引种较易成功。而对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光照和温度的改变都使发育速度减慢,光照影响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延长;而北种南引,光温的变化都使发育速度加快,光温影响也是互相叠加,使生育期大大缩短,所以短日照植物南北引种一般不易成功。但纬度相近且海拔高度相近的地区间引种,不论对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一般都容易成功。
6、什么是地面有效辐射?它的强弱受哪些因子的影响?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答:地面有效辐射是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它表示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其值越大,地面损失热量越多,夜晚降温越快。
影响因子有:(1)地面温度:地面温度越高,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大。(2)大气温度:大气温度越高,向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越多,有效辐射越小。(3)云和空气湿度:由于大气中水汽是放射长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所以水汽、云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就越大,有效辐射越小。(4)天气状况: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减小,地面有效辐射增大。(5)地表性质:地表越粗糙,颜色越深,越潮湿,地面有效辐射越强。(6)海拔高度:高度增高,大气密度减小,水汽含量降低,使大气逆辐射减小,有效辐射增大。(7)风速:风速增大能使高层和低层空气混合,在夜间带走近地层冷空气,而代之以温度较高的空气,地面就能从较暖的空气中得到较多的大气逆辐射,因而使有效辐射减小;而在白天风速增大可使有效辐射转向增大。 举例:因为夜间地面温度变化决定于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弱,所以早春或晚秋季节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很强时,引起地面及近地气层急剧降温,可出现霜冻。 七、复习思考题:
6. 试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答: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角越小,两极为0 赤道90°
7. 分析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11. 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 23. 何谓地面有效辐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 温 度
6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 (1) 时,最低温度出现 (2) 时。年变化是最热月在 (3) ,最冷月在 (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 (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 (7)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 (8) 。粘土的热容量比沙土的要 (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 (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 C干松土 干松土 <λ 紧湿土 土壤的春季增温和秋季的降温比较:沙土春季升温比粘土 (11) ,秋季降温,沙土比粘土 (12) ,沙土温度日较差比粘土要 (13) 。 5. 土壤温度的日铅直分布的基本型有:白天为 (14) 型;夜间为 (15) 型;上午为 (16) 型;傍晚为 (17) 型。 6. 在对流层中,若1000米的温度为16.5℃,气温铅直梯度是0.65℃/百米,到2000米处,温度应是 (18) ℃。 7. 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常由 (19) 而造成。多发生在 (20) 季节。 8. 当rd =1℃/100米,r =0.9℃/100米,则此时的大气层结对干空气是 (21) 的。 9. 我国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 (22) ,低纬度地区 (23) ,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 (24) ,且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 (25) 。 7 10. 土、气、水温日较差,以土温 (26) ,气温 (27) ,水温 (28) 。 11. 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0℃持续日期,称为 (29) 。 12. 某地某月1~6日的日均温分别是10.2,10.1,9.9,10.5,10.0,10.2℃,若某一生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则其活动积温为 (30) ℃,有效积温为 (31) ℃。 答案: (1)14时, (2)日出前后, (3)7月, (4)1月, (5)减小, (6)推迟, (7)大, (8)大, (9)大,(10)大,(11)快, (12)快, (13)大, (14)受热型,(15)放热型, (16)上午转换型, (17)傍晚转换型, (18)10℃, (19)天气突变及大规模冷暖空气入侵,(20)春夏和秋冬之交,(21)稳定,(22)大, (23)小, (24)增大, (25)大, (26)最大, (27)其次,(28)最小, (29)农耕期, (30)51℃, (31)1℃。 三、判断题: -1.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 2. 我国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是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 3. 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 4. 紧湿土壤,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均比干松土壤要慢。 -5. 干绝热直减率:rd =0.5℃/100米;湿绝热直减率:rm=1.0℃/100米。 - 6. 因为太阳辐射先穿进大气,再到达地面,所以地面上最高温度出现的时刻比空气的要稍后。 -7. 日平均气温大于5℃的日期越长,表示农耕期越长。 +8.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 9. 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 -10. 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 11. 地面辐射差额最大时,地面温度最高。 四、选择题: 1. 某时刻土壤温度的铅直分布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它属于 ( 3 ) 。 ①清晨转换型 ②正午受热(日射)型 ③夜间放热(辐射)型 ④傍晚转换型 2. 地面温度最高时,则是( 1 )时。 ①地面热量收支差额等于零 ②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小于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