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核查矿区Ⅱ、Ⅲ、Ⅳ、Ⅴ、Ⅵ、Ⅺ矿段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15

2.1矿床特征

白乃庙铜矿床受东西向构造控制,断续分布在东西长10Km,南北宽1Km的狭长地带内。按矿床产出部位和地质特征不同,分为南、北两个矿带。二者相距700-900m。

南矿带由Ⅱ、Ⅲ、Ⅳ、Ⅴ、Ⅵ、Ⅶ、Ⅹ、Ⅺ八个矿段组成,矿体主要产于绿片岩中,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单层或者多层,平行或者斜列式产出。除Ⅱ、Ⅹ矿段外,矿体无论沿走向或沿倾向其厚度和品位均有较大变化。由于构造和矿化不均匀的原因,矿体空间形态较为复杂,具有膨大、收缩、分枝、尖灭等现象。但是,从总体来看,矿体受层位控制,无论是走向或倾斜方向,矿体(或矿带)延续性均较好。

北矿带由Ⅷ、Ⅸ、Ⅻ、ⅩⅢ四个矿段组成,矿体主要产在变质花岗闪长岩中,岩体受东西向构造控制,基本是顺层侵入于绿片岩中。矿体大部分产于岩体中,矿体受岩体控制。尤其是Ⅷ和Ⅻ矿段的局部地段,岩体即是矿体。少部分产于岩体顶底板围岩之中。有少数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表现为无论是沿走向后者是倾斜方向,矿体均有从岩体外延伸至岩体中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岩体和矿体均受到了东西向构造控制。矿体形态变化与南矿带相似。

综上所述,白乃庙铜矿主要受构造控制,东西向构造是矿区的主要控岩控矿构造。北东向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在矿区内亦较为发育,对矿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特别是F5断层是矿区最大一条断层,将矿带断成南东、北西两大部分,破坏了矿带的连续性,使南矿带的Ⅴ、Ⅴ、Ⅵ矿段变成北西向,靠近断层的Ⅶ矿段变成了南北向展布。

白乃庙铜矿自发现以来,做了大量的勘探和综合研究工作,不少的教学和科研单位也相继作了一些专题研究工作,对矿床的成因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结论,但是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广义的火山岩型铜矿和斑岩型铜(钼)矿床。

综合科研单位的一些成果,结合我院多年来所取得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深入的分析对比综合研究认为:白乃庙铜矿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成因类型的矿床,而是一个多源、多期、多成因的复成因矿床。通过对主要控矿特征、岩石的变质作用、矿石的结构构造和产状特征、硫同位素特征、矿化特征、岩体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地质作用的综合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白乃庙铜矿具有层控特点,成矿作用是多期的(即火山沉积形成矿源层、变质作用使铜等有用元素活化转移富集成矿、次火山热液矿化迭加),成矿物质是多源的(即火山沉积、次火山热液迭加),矿床是多成因的(即有海相火山岩铜矿的特点,又有斑岩铜矿的特点)。海相火山气液矿床经变质作用,次火山热液迭加的复成因矿床。或简称海相火山沉积(变质)--热液迭加(富集)矿床。

2.2矿体特征

按不同矿带、不同矿石类型,分矿段叙述之。 一、矿体产出部位及顶底板岩石特征

南矿带(Ⅱ、Ⅲ、Ⅳ、Ⅴ、Ⅵ、Ⅶ、Ⅹ、Ⅺ矿段)各矿段,矿体均产于中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组第五岩段(Qnb5)绿片岩之中。矿体与顶底板围岩岩性相同,产状基本一致。矿体与围岩界线多呈渐变过渡关系。二者以含金属硫化物多少而区别。肉眼往往难以准确划分,主要靠化验资料来圈定矿体边界线。从矿体品位变化曲线图上也可以清楚看到,矿体与围岩的曲线变化是缓慢下降的,大部分矿体顶底板围岩含铜品位在

16

0.1-0.2%,甚至有的接近边界品位,属于矿化岩石。

北矿带(Ⅷ、Ⅸ、Ⅻ、ⅩⅢ矿段)各矿段,矿体产出部位分三类:

1、矿体产于变质花岗闪长岩中,矿体受岩体控制。局部地段如Ⅻ矿段Ⅶ线,Ⅷ矿段582线,岩体就是矿体。

2、矿体产于变质花岗闪长岩及围岩绿片岩中,不论沿走向、倾向还是厚度方向,同一矿体产在两种岩石之中,成矿明显收构造控制。如Ⅻ矿段Ⅺ线、ⅩⅢ矿段及Ⅷ矿段一些地段均有此种现象。

3、矿体产于绿片岩中,矿体与围岩岩性相同,产状基本一致。 二、矿体数目、规模、产状、形态变化及埋藏条件

白乃庙铜矿是一个以铜为主,兼含钼、金、银的多金属矿床。现已经基本查明共有12个矿段,大小449个铜矿体、275个钼矿体。

各矿段地表矿体均遭氧化作用成为氧化矿石,并以氧化矿石工业指标圈定、连接矿体,故其地表矿体长度均小于深部硫化矿体长度。

该矿床矿体数目众多,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大矿体长度超过千米,小矿体仅单工程或单剖面控制。故每个矿段选择代表性矿体分别叙述如下:

1、Ⅱ矿段

位于南矿带的东部,共有大小矿体5个,主要矿体为Ⅱ-1、Ⅱ-2号矿体。其余3个小矿体为单剖面或单工程控制。

矿体呈似层状较稳定产出,一般走向为东西向,倾向南,倾角一般在45°-65°。 Ⅱ-1矿体:硫化矿体长160m,厚度0.87-18.41m,矿体最大控制斜深760m,垂深570m,还有延深趋势。

Ⅱ-2矿体:硫化矿体长520m,厚度0.87-29.32m,经过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区Ⅱ、Ⅲ、Ⅺ矿段深部普查地质报告》勘察时的ZK9107工程控制,矿体最大控制斜深950m,垂深736m。矿化未见减弱,仍有延深趋势。

2、Ⅲ矿段

位于南矿带,在Ⅱ矿段的西部。共有大小9个矿体,主要矿体为Ⅲ-1、Ⅲ-2号矿体。矿体呈似层状稳定产出,走向北西西,倾向南南西,倾角一般在45°-65°。两矿体与Ⅱ矿段Ⅱ-1、Ⅱ-2号矿体为同一矿体,被断层F1-3错断所致。F1-3为Ⅱ、Ⅲ矿段的分界断层。

Ⅲ-1矿体:硫化矿体长240m,厚度0.82-14.34m,矿体最大控制斜深675m,垂深530m,矿化尚未减弱,仍有延深趋势。

Ⅲ-2矿体:硫化矿体长240m,厚度0.87-12.84m,矿体最大控制斜深4411m,垂深315m。仍有延深趋势。

3、Ⅳ矿段

位于南矿带,处于Ⅱ、Ⅲ矿段的北部。共圈出铜矿体5个,钼矿体1个,均为绿片岩型矿石。因矿体规模小,均未进行储量计算。

本次共圈出3条铜矿体,编号分别为Ⅳ—2、Ⅳ—3、Ⅳ—4,均为硫化矿,因矿体规模小,最大控制长度200米,矿层薄(0.57—2.3米),品位低,铜一般在0.26—0.47%之间,个别虽品位略高(0.69%)但不够可采厚度,均属低品位矿体,仅Ⅳ—2矿体为两条剖面5个工程控制,Ⅳ—4为两剖面3个钻孔控制,Ⅳ—3为单工程单剖面控制。原报告未计算储量,根据现行规范有关条款规定及要求,其厚度,特别是品位偏低,不符合一般工业指标圈矿标准,故本次核实也未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Ⅳ—2号矿体:为Ⅳ矿段规模较大的1个矿体,长200米,延深265米,厚度0.57—2.23米。矿体走向295°—305°,倾向南西,倾角37°—52°。铜品位0.31—0.41%,为低品位矿体。

17

4、Ⅴ矿段

位于南矿带,在1984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中,共圈出矿体40个,其中绿片岩型矿体39个,进行储量计算的矿体14个;花岗闪长岩型矿体1个。圈出单独钼矿体12个,均为规模较小的绿片岩型矿体,进行储量计算的矿体有2个。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区Ⅳ、Ⅴ、Ⅵ矿段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共圈出铜矿体22个,钼矿体3个。规模较大的矿体有3个,其编号为Ⅴ-11、23、12,其中Ⅴ-11号铜矿体规模最大,以工业矿体为主;Ⅴ—12号矿体以低品位矿体为主,仅在Ⅲ线和Ⅶ线赋存有工业矿体;Ⅴ—23号矿体以工业矿体为主,伴有少量低品位矿体。其余铜矿体规模均较小。现就3个较大矿体叙述如下:

Ⅴ—11号矿体,分布于Ⅲ—Ⅺ线间,DⅤ—12号矿体下盘,由5条剖面、6条探槽、18个钻孔控制,地表氧化矿体长294米,硫化矿体长400米,厚0.91—32.01米。沿走向、倾向矿体连续性较好,但矿体厚度变化较大。控制最大垂深550米。矿体走向279°—320°,倾向南西,倾角28°—65°。矿体平均品位铜0.70%,钼0.013%。在矿体的边部或矿体中间见有低品位矿体出现,平均品位铜0.37%,钼<0.01%,沿走向、倾向分布不甚连续。矿体铜品位变化系数为62.47%,属变化较均匀型。

Ⅴ—23号矿体,分布于Ⅲ—Ⅸ线间,DⅤ—12号矿体上盘,由4条剖面、9个钻孔控制,均为硫化矿体,长300米,厚1.00—13.00米。沿走向、倾向矿体连续性较好,但矿体厚度变化较大。控制最大垂深650米。矿体走向300°,倾向南西,倾角40°—50°。矿体平均品位铜0.63%,钼<0.01%。在Ⅶ线和Ⅲ线矿体的边部见有低品位矿体出现,平均品位铜0.35%,沿走向、倾向分布不连续。

Ⅴ—12号矿体,分布于Ⅲ—Ⅺ线间,Ⅴ—11号矿体上盘,由5条剖面、3个探槽、15个钻孔控制,地表见氧化矿体,深部为硫化矿体,属低品位矿体,仅在Ⅲ线和Ⅶ线见工业矿体。长450米,厚1.00—10.54米。沿走向、倾向矿体连续性较好,但矿体厚度变化较大。控制最大垂深550米。矿体走向290°—300°,倾向南西,倾角35°—50°。矿体平均品位:铜0.38%。工业矿体均为单孔单剖面控制,品位:铜0.52—0.70%,钼<0.01%。地表氧化矿平均品位为:铜0.77%。

Ⅴ矿段所圈定的钼矿体,均为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低品位矿体。 5、Ⅵ矿段

为全矿区矿体较多的一个矿段,其矿石储量仅次于Ⅱ矿段,居全区第二位。在普查报告中共圈出铜矿体95个,其中绿片岩型矿体90个,进行储量计算的矿体24个;花岗闪长岩型矿体5个,进行储量计算的矿体2个。圈出单独钼矿体63个,其中绿片岩型钼矿体61个,进行储量计算的矿体18个;花岗闪长岩型钼矿体2个,进行储量计算的矿体1个。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区Ⅳ、Ⅴ、Ⅵ矿段铜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根据现行规范,共圈出铜矿体34个,钼矿体8个。规模较大的矿体有8个,其余矿体规模均较小。各矿体多为平行或斜列式产出,矿体形态沿走向或倾向变化均较大。现就规模最大的Ⅵ—20、Ⅵ—22号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Ⅵ—20号矿体:分布于Ⅰ—ⅩⅢ线,氧化矿体总长710米,硫化矿体总长780米。最大控制延深770米,矿体铜品位变化系数为61.72%,属变化较均匀型。根据现行规范,本次核实将该矿体划分为两个主矿体即Ⅵ—20—1和DⅥ—20—2号矿体,前者以工业矿体为主,后者以低品位矿体为主;两个从属矿体,即Ⅵ—20—3和Ⅵ—20—4号矿体。

Ⅵ—20—1号矿体:地表为氧化矿体,深部为硫化矿体,主要由Ⅰ—Ⅶ勘探线控制,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