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 下载本文

课程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 任课教师 张增田老师 姓 名 李宁 学 号 2130302089 年 级 2013级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思政方向)

论文题目 优势视角下对中学班级小团体的新解读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2013年12月

优势视角下对中学班级小团体的新解读

李宁

摘要:班级小团体现象在我国的各级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而中学作为我国学生整个教育系统中课业最重,同时也是生理上逐渐成熟,心理上逐渐发展的时期。班级小团体现象也比较明显,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目前为止,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大部分针对于如何来引导或者弱化班级的小团体,而在此之前对其特点、类型以及形成的原因的研究却不多。尤其是以优势的视角来解读的角度也很少,但这却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只有全面的对其原因解读才能真正来引导小团体的力量到整个班集体乃至整个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

关键词:优势视角;中学;班级小团体

对于班级小团体现象的看法,传统上家长、学校的作风都是在遏制而非引导。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逐渐变为引导的方式。我在这个学期有幸因研究项目接触到了一所职业中学的一个班级。从这个班级的小团体现象以及以往文献中,受到了一定的启发。本文试图论述班级小团体的类型、特点以及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最后从优势的视角下来解读这一现象,并试图给出相应的建议。

1 相关概念

1.1 定义及类型

1.1.1 定义

班级小团体的概念其实很容易理解。它是指学生在学校的一种是非正式群体的。“在每个班级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往往都是因观点、兴趣、爱好、态度等相近,以感情作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我们称之为班级小团体。” ① 1.1.2 类型

班级小团体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发展与管理。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就会有不同类型的班级小团体。纵观研究与实践发现,大体可以有三种划分方式。第一种,根据班级小团体 ①

韦红疗:对班级小团体进行引导的技巧和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11,06:57.

1

的活动性质,可以分为良性与非良性。良性的班级小团体比如常见的学习或活动小组,对抗班级管理的小群体就属于非良性的班级小团体。第二种,根据班级小团体的团体成员特征,例如地缘、性格、性别、宿舍等等。第三种,根据班级小团体的团体内部结构划分的,包括中心控制型、无核心型(或称作平等型)、地位等次型。中心控制型的团体,一般在活动中有一个核心成员的操纵。在该类型的团体中,核心成员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团体的行为方向,团体成员对核心成员的钦佩是发自内心的。无核心型团体中,团体成员的地位平等,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团结互助的关系。这类团体大部分为良性的。而地位等次型的小团体一般为非良性的。它体现的是一种地位的差异,以封建帮派等级序列来对自己的成员发号施令,逐层控制。在团体里,没有平等,也没有民主,但教师必须要知道,参加这一团体的学生大多是自愿的,而不是成员都是受到威胁才加入的。这个类型的小团体往往是教师关注的重中之重。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1.2 特点

不同类型的班级小团体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总体来看的话,大多数的班级小团体还是存在着一些共有的特点的。首先,一般的班级小团体比较固定。主要表现成员的固定以及时间上的延续性。第二,班级小团体的有很强的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此外他们的目标、行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最后,大多数有领导的班级小团体中,“小团体的领导者多由能力强、经验多、有较强影响力的人担任。”

2 班级小团体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2.1 主观原因

2.1.1 人际交往的需要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的产物,甚至人本身就是父母交往的产物。个体对人际交往的需要在生命中的每个时期都有。同时,“沙利文(Sullivan, 1953)认为,个体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青春期前期有获得亲密关系的需求,青少年期有性接触和与异性同伴建立 ②

李明堂:中学生小团体的类别、作用和结构分析,石油教育,2002,06:101-102.

2

亲密关系的需求,而青少年晚期有融入成人社会的需求。” 2.1.2 展现自我的需要

展现自我的需要主要是从团体的核心任务的角度考虑的,大部分的青少年渴望获得认同感,尤其是在自己所在的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成人感”,迫切的希望获得威望与尊重的需要。这是青少年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成人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但是这种威望和尊重在与成年人交往中获得可能性较小,所以青少年特别向往与同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2.1.3 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

现代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与活动范围的扩大,相较于以前当代的青少年面临的社会存在的隐形风险也大大增加了,使青少年具有很大不安全感。但是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又具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小团体的存在能满足小学生归属感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每个在社会中存在的人都会寻求归属感,归属感是安全感的前提。 2.1.4 补偿亲情的需要

虽然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优越,青少年与家长的沟通却越来越少,家长的时间大部分都给了工作。在学校的实习期间了解到大部分家庭中父母的工作都很忙。通过生命线的活动得知,不少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最高兴的事都是与父母在一起发生的。青少年渴望亲情,现实却是无情的。所以青少年为了获得情感只得从同龄人身上得到满足。

2.2 客观原因

2.2.1 群居本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研究群体本能的心理学家特勒特认为人生来就有群居的本能。虽然关于人是否是群居型动物的观点在学术还存在争议,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人们会因为各种的原因形成各种各样的群。青少年当然也不例外。 2.2.2 大众传媒

随着媒体的发展,青少年几乎无时无刻不利用或者接触着各种媒体。影视剧中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有很多帮派、团伙的情景,当然这是属于不良性的团体。大部分的良性团体却很少能吸引他们的眼球。“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不仅受直接 ③

韩玥:优势视角下针对青少年“早恋”行为的探究与引导,首都师范大学,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