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 下载本文

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以及试验数据等。31、滑坡区自然环境(数量化):气象与水文,特别是降水量及其变化、气温及其变化、地表水特征(由其是水位变化)、植被情况等。32、滑坡成因分析:(1)岩土性质和状态变化:天然的(水的作用,物理或化学作用,冻结层融化等),人为的;(2)斜坡形状改变:天然的,人为的:(3)主要动力:天然的(岩土体重量,裂隙中静水压力,渗透水的动力压力,地震,其它),人为的。33、滑坡类型的综合性描述。34、滑坡造成的损失:致死人数,致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列出项目)。35、已有防治方法、效益和进一步防治意见:已有防治方法记述到具体工程措施;效益要数量化,包括投入资金,保护人口和财产(可折合人民币)等。36、发展趋势预测:已稳定,基本稳定,潜在不稳定,将要滑动,正在滑动。37、研究程度:访问,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勘查(具体到比例尺和阶段)。38、图和照片。

附 录 C (参考件)

泥石流调查目录

1、编号。2、地方(地、市、县、乡、村)。3、坐标。4、形成区:(1)地形特征和高程变化;(2)地层岩性(岩土特征);(3)地质构造;(4)水文地质;(5)固体物来源(冲积物,残坡积物,崩滑堆积物,人为堆积物,其它)和数量:(6)汇水面积:(7)水的来源(降雨型,融雪型,冰川型,水体溃决型,其它);(8)水量;(9)发生时间和速度;(10)发生时的力学性质:土力型(滑坡型、崩塌型等),水力型(坡面侵蚀,沟床侵蚀等);(11)爆发前兆:(12)爆发原因分析。5、流通(搬运)区:(1)沟谷类型;(2)长度;(3)宽度;(4)底部高程和纵坡降;(5)物质成分(水石质,泥石质,泥质);(6)物质结构和流变性质【粘性—结构型,稀性(非粘性)—紊流型】;(7)流动持续性(阵流的,持续的);(8)流动时间和速度。6、堆积(停积)区:(1)地形特征(沟口,山间谷地,山间盆地,山前平原等,以及它们的高程变化);(2)堆积形态(扇形,长堤形?);(3)堆积规模(长度,宽度,厚度,面积,体积);(4)堆积物岩(土)性与分布规律;(5)堆积物颗粒组成、结构及其分布规律;(6)堆积时间和速度。7、泥石流区地质环境:地形(特别是沟谷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不良地质

33

作用,以及有关试验数据等。8、泥石流自然环境:气象与水文,特别是降雨量及其变化、气温及其变化,地表水特征(尤其是水位和流量)等。9、泥石流活动历史和爆发频率。10、泥石流引起的其它次生灾害。11、泥石流类型的综合性描述[考虑四种指标:(1)形成特点和爆发起因,(2)结构和流变类型,、(3)物质成份类型,(4)规模和破坏力l。12、泥石流造成的损失:致死人数,致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列出项目等)。13、已有防治方法、效益和进一步防治意见:已有防治方法记述到具体工程;效益要数量化,包括投入资金、保护人口和财产(可折合成人民币)等。14、发展趋势预测。15、研究程度:访问,遥感解释,现场调查,勘查(具体到比例尺和阶段)。16、图和照户

附加说明

本规范主编单位:地质矿产部长江三峡链子崖和黄腊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指挥部 本规范主要编写人员:郭希哲 徐开祥 黄学斌 贾家麟 柳 源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