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 下载本文

高,易操作。主要适用于倾倒和角变位的崩滑体,不适用于顺层滑坡。

6.2.3.6 测缝法。利用钢卷尺、游标卡尺和用各种传感器、钢弦频率计制造的测缝计(二向,三向)、位移计、位错计、伸缩计、收敛计(杆式,机械式)等,人工测、自动测或遥测裂缝张开、闭合和两岩土体升、降或水平位错等。其中人工测、自动测,方法简易、直观,精度较高,资料可靠;遥测较安全,可连续进行。这些方法的缺点是均受气候因素影响。 6.2.4 崩滑体变形地下仪器监测。利用钻孔、平硐、竖井等,在崩滑体内部设置专门仪器,监测其相对的或绝对的变形,方法也很多,主要有:

6.2.4.1 测斜法。利用地下倾斜仪、多点倒锤仪等,监测崩滑体内不同深度滑面或软弱面的变形特征,可人工测(平硐、竖井中)、自动测或遥测。精度高,效果好,但成本相对较高。

6.2.4.2 测缝法。利用多点位移计、井壁位移计,以及6.2.3.6款所列有关仪器,监测深部裂缝、滑带(或软弱带)的位移情况。可人工测(利用平硐等地下工程)、自动测(埋设于地下)和遥测。精度较高,效果较好,但仪器易受地下水、气等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6.2.4.3 垂锤法和沉降法。利用垂锤、极坐标盘、水平位错计和下沉仪、收敛仪等,在平硐中监测滑带上部相对于下部岩体的水平、垂向位移情况。直观、可靠,精度较高,但易受地下水、气等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6.2.5 崩滑体变形有关物理量监测方法。常用的有:

6.2.5.1 地声监测法。利用地声发射仪、地音探测仪等,采集岩体变形微破裂或破坏时释放出的应力波强度、频度等信号资料,分析、判断崩滑体变形情况。仪器一般应设置在崩滑体应力集中部位,地表、地下均可,灵敏度较高,可连续监测,但仅适用于岩质崩滑体或斜坡的变形监测,且在崩滑体匀速变形阶段不宜使用。

6.2.5.2 地应力监测法。利用埋设于钻孔、平硐、竖井内的地应力计监测岩质崩滑体内不同部位的应力变化,分析、判断崩滑体变形情况。也可在地表安设水平应力计,监测地表应力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等。另外,利用差动传递式土压力计、应变式压力计,可监测土质崩滑体地表应力变化情况。

6.2.5.3 地温监测法。利用温度计监测崩滑体地温变化情况,分析、判断崩滑体变形情况。 6.2.6 崩滑体变形位移相关因素监测方法。主要的有:

9

6.2.6.1 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雨量报警器、蒸发仪等,进行以降水量为主的气象监测。

6.2.6.2 利用水位标尺、水位和流量自动记录仪、测流堰、量杆等,监测崩滑体内及其周围天然沟河和截排水沟地表水位、流量动态变化情况。

6.2.6.3 利用测流堰、水温计等,监测泉水流量、水温等动态变化情况。

6.2.6.4 利用测盅、水位和流量自动记录仪、测流堰,,水温计等,监测钻孔、竖并、平硐等地下水位、水温和流量等动态变化情况。

6.2.6.5 利用孔隙水压计、渗压计等,采集有关水文地质参数。

6.2.6.6 崩滑体地下水水化学监测与一般水文地质观测方法相同。监测内容包括: 暂时硬度、PH值、侵蚀性C02、Ca″、Mg″、Na′、+K′、HC03′、S04、CL′、耗氧量等,并根据当地地质环境提出特殊要求,增减监测项目。 6.2.6.7 利用地震仪,进行地震监测。

6.2.7 崩滑体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方法。崩滑体变形破坏宏观地形变和地表水、地下水变化,以及动物异常等,主要是固定专人,进行实地监测,后者也可在崩滑体内设置敏感动物进行监测。

专门变形监测仪器的,特别是地音、地表水、地下水监测仪器的,均应加密监测。此外,还可用电路接触器自动监测崩滑发生,即按预测的预报临界值、警报警戒值,沿滑面、裂缝安装电路接触点,当位移超过该点时,电路接通,立即发出预报和警报。

6.2.7 在人工施测有危险的地段和时段,应设置具备远距离监测、遥测或自动监测功能的监测设施。

6.2.9 监测时间间隔,分为正常监测和特殊监测两类。正常监测时间间隔15天一次,(至少每月一次);特殊监测(汛期,险情预报、警报期,防治工程施工期等),必须加密监测,一天一次,甚至不间断的进行监测。I级监测站(点)应做到实时监测。

6.2.10 列为群测群防对象的崩滑体的变形,应用简易监测方法和宏观前兆监测方法进行监测。

6.3 监测点网布设

6.3.1 崩滑体变形监测网,应根据崩滑体的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视

10

通条件和施测要求布设。监测网由监测线(即监测剖面,以下简称测线)、监测点(以下简称测点)组成,应能形成点、线、面的三维立体监测体系,以全面监测崩滑体的变形量、变形方向及其时、空动态和发展趋势,满足预报的要求。

6.3.2 崩滑体变形测线,应穿过崩滑体的不同变形地段或块体,并尽可能照顾崩滑体的群体性和次生复合特征,还应兼顾外围小型崩滑体和次生复活的崩滑体。测线两端应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纵向测线与主要崩滑变形方向相一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崩滑变形方向时,应布设相应的纵向测线;当崩滑体呈旋转崩滑变形时,纵向测线可呈扇形或放射状布设。横向测线一般与纵向测线相垂直。在以上原则下,测线应充分利用勘探剖面和稳定性计算剖面,充分利用钻孔、平硐、竖井等勘探工程。

测线确定后,应根据崩滑体的地质结构、形成机制、变形特征等,分析、建立沿线在平面上、垂向上所表征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

6.3.3 测点应根据测线建立的变形地段、块体及其组合特征,布设在测线上,或测线两侧5m范围内。以绝对位移监测点为主体,在测线所遇裂缝、滑带、软弱带上布设相对位移测点,并利用钻孔、平硐、竖井等勘探工程布设深部位移测点,形成多方法、多层次、多参数的综合性立体监测体系。每个测点,均应有自己独立的监测功能和预报功能。

测点不要求平均布设。对如下部位应增加测点和监测项目,变形速率较大的地段或块体;对崩滑体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控制变形位移的裂缝、软弱带等。 6.3.4 崩滑体变形监测网型,有如下几种:

6.3.4.1 十字网型。纵向、横向测线成十字型,测点布设在测线上。测线一端布设测点(放测量仪器用),另一端布设照准点,均布设在稳定的岩土体上。在测站用大地测量法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这种网型适用于范围不大、平面狭窄、主要崩滑方向明显的崩滑体。 6.3.4.2 方格网型。在崩滑体范围内,多条纵向、横向测线近直交,组成方格网,测点设在测线的交点上(也可加密布设在交点之间的测线上)。测站、照准点布设同十字网型。这种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强,且较均匀,监测精度高,适用于崩滑体地质结构复杂,或群体性崩滑体。

当设一条纵向测线和若干条横向测线,或设若干条纵向测线和一条横向测线时,网型变成“丰”字型、“廿”字型或“卅”字型等,均根据需要确定。

11

6.3.4.3 三角(或放射)型网。在崩滑体外围稳定地段设测站, 自测站按三角形或放射状设若干条测线,在各测线终点设照准点,在测线交点或测线上设测点,在测站用大地测量法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对测点进行三角交汇法监测时,可不设照准点。这种网型测点分布的规律性差,不均匀,距测站近的测点的监测精度较高。

6.3.4.4 任意网型。在崩滑体范围内布设若干测点,在外围稳定地段布设测站,用三角交会法、GPS等监测测点的位移情况。适用于自然条件、地形条件复杂的崩滑体的变形监测。 6.3.4.5 对标型网。在裂缝、滑带(软弱带)等两侧,布设对标或安设专门仪器,监测对标的位移情况,标与标之间可不相联系,后缘缝的对标中的一个尽可能布设在稳定的岩土体上。在其他网型布设困难时,可用此型监测崩滑体重点部位的绝对位移和相对位移。 6.3.4.6 多层网型。除在地表布设测线、测点外,利用钻孔、平硐、竖井等地下工程布设测点,监测不同高程、不同层位崩滑体的变形情况。

6.3.4.7 无论采用那种网型,测站、测线、测点的数量均应根据需要确定或调整。有的可同时采用二种网型,布成综合型网。

测站、测点(含对标点)、照准点,均应设立混凝土桩。桩的埋深同6.2.3.1款。并严加保护,必要时设保护桩和负桩,防止人、畜、滚石等破坏。 6.4 变形破坏预报

6.4.1 分级分主次确定崩滑体变形破坏的预报对象。

6.4.1.1 监测对象可以是但不一定全是主要预报对象,尤其是对大型崩滑体或崩滑群。一般情况下,主要预报对象是: a.变形速率大的地段或块体。 b.产生严重危害的地段或块体。

c.对整个崩滑体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

6.4.1.2 在主要预报对象上,确定主要监测点、监测项目(含内容和方法)为具体预报的依据对象。

6.4.2 正确确定崩滑灾害范围。 6.4.2.1 灾害范围应包括: a.崩滑体自身的范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