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公式法:常用的公式有: 1)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 2)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Sn??a1?1?q??1?qn?n?1?n?a1?an??na1?d;
22?q?1??na1; ?n??a1?anq?q?1?1?q3)12+22+32+….+ n2=1/6n(n+1)(2n+1); 4)13+23+33+…+n3=1/4n2(n+1)2。
(6)分组转化法:分析通项虽不是等差或等比数列,但他是由等差数列和对比数列的和的形式组成,则可进行拆分,分别利用基本的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如求n(n+1)前n项和。 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求法: (1)叠加法: (2)叠乘法:
(3)等差型递推公式:由an?an?1?f(n),a1?a0,求an,用迭加法 (4)等比型递推公式:an?can?1?dc、d为常数,c?0,c?1,d?0 可转化为等比数列,设an?x?c?an?1?x? (5)倒数法(分式型):
(6)若an+1= man /(n+kan),去分母后变为an+1an+pan+ qan+1=0可化成1+p/ an+1+q/an=0,令1/ an=bn,从而上式变成bn+1= kbn+b型; (7)对an=pan-1+ q(n)(n≥2),我们可以转化为an+A q(n)=p(an-1+ Aq(n-1))型或an/pn=an-1/pn-1 +q(n)/pn型。
数集及其记法: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
数学归纳法:对于某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⑴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例如n0=1)时命题成立;
⑵假设当n=k (k∈N*,k≥n0)时命题成立,并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就证明这个命题成立.即可断定这个命题对于n取第一个值后面的所有正整数也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
⑴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例如n0=1或2等)时结论正确;
⑵假设当n=k (k∈N*,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这2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 输入语句:
(1)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
图形计算器格式 ??INPUT“提示内容”;变量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37
(2)输入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功能;
(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化的量;(4)输入语句要求输入的值只能是具体的常数,不能是函数、变量或表达式;
(5)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隔开,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 输出语句:
(1)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图形计算器格式 PRINT“提示内容”;表达式 Disp “提示内容”,变量 (2)输出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功能;
(3)“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式是指程序要输出的数据;
(4)输出语句可以输出常量、变量或表达式的值以及字符。
顺序结构:见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1。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 互逆 逆命题 若p则q 若q则p 互 互 互 为 为 互 否 否 逆 逆 否 否 否命题 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 互逆 若非q则非p 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四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L
A B∈L => L α B α 2 L A∈α
B∈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 B
α 2 C 2 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2
使A∈α、B∈α、C∈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β 符号表示为:P∈α∩β =>α∩β=L,且P∈L
P α 2 L 38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4)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
a∥b =>a∥c c∥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算法概念:
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
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 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
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1)IF—THEN—ELSE语句;(2)IF—THEN语句。 IF—THEN—ELSE语句:
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1,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2。
A B 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 END IF 满足条件? 是 否 图1 语句 1 图2
语句2 39
分析:在IF—THEN—ELSE语句中,“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1”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语句2”表示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END 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则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1;若条件不符合,则执行ELSE后面的语句2。 IF—THEN语句:
IF—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3,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4。 IF 条件 THEN 语句
END IF 是 满足条件? 语句 否 (图4)
注意:“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条件不满足时,结束程序;END 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边的语句,若条件不符合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执行其它语句;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图3) A P 不成立 成立 成立 A P 不成立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