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教案 下载本文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 许多学科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各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某种矛盾和运动过程。城市现象的复杂性,使这些研究领域互有重叠交错,保持紧密的联系。而城市规划和管理可以看作是它们共同的应用方向。一系列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组合即城市科学。

1.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时,往往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 2.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城市地理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性,强调问题产生和解决的空间性,为政府决策作参考。 3.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

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

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偏重空间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 。研究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城市经济学:综合研究城市固有的经济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城市财政、城市管理、城市建设投资来源 。

城市形态学:城市形态学是对城市的实体组合结构以及对这种组合结构随时间演变的方式所进行的研究。城市形态学的研究中心为城市景观 。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的学科。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第三节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1920年以前

- 5 -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 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 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地理位置);城市内部形态(描述性)

二、1920—1950年

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村逐渐成了配角。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城市被罩上了绚丽的光环。世界开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组织,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因而,研究城市的第一批理论,不管作者是否是地理学家,几乎都属于地理学范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

——住宅区、工业区、中心商业区形成与变迁——土地利用模式(城市结构同心环) 在研究中,他们使用了生态学的方法,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

1950年以前的城市地理研究有两大特点:

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 第二,对城市作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此时,虽已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出现了一些理论,但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 三、1950—1970年

克里斯塔勒 ——“数量革命”

数理统计方法

布赖恩·贝里 (数量地理学家)————————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等级结合的研究

————“城市系统”

不少学者认为,如果说克里斯塔勒是城市系统研究的理论家、奠基人,那么,贝里就是城市系统研究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因此,“数量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的框架建立了起来,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①宏观城市空间,即城市之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的形成——城市化、城市规模分布、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②微观城市空间,即城市的内部空间,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上。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分异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四、1970年以来

社会学

社会问题的增加——————城市地理学 技术因素

制度因素 ——城市发展——城市地理学——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 社区与人 内城更新

人文学派和行为学派认为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了人在塑造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

- 6 -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 行为学派强调,要分析空间形式,首先必须分析个人的决策过程。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社会心理学出发,特别注意文化、价值、非正式团体、城市机构等在人类空间行为中的作用。

以结构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结构主义思潮进入城市地理学,出现了激进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英国地理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大卫·哈维(D.Harvey)。以他为首的这派学者认为,数量方法仅从统计入手认识存在的类型,而行为学派只注意个人行为,忽视了社会对人类决策的制约,割裂了主、客观的联系。他们以社会冲突为核心,强调一切应从政治、社会、行政、文化背景加以认识,认为要解决城市的结构,必须了解资本主义制度,政治经济环境和政治权力作用。

因此,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随着数量革命的热潮逐渐减低和数量革命所带来的问题逐一显露,伴随数量革命而出现的空间学派受到挑战,以及受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研究的影响,城市地理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多元发展的阶段。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地理学的进展

1) 研究领域有明显的社会理论趋势,兴起新城市主义。

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社会地理问题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 3) 城镇体系、城市化和城市职能的研究兴趣下降,城市产业的研究领域在拓展。 4) 围绕信息化和全球化拓展城市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第四节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始于20世纪,其间随着整个人文地理学的沉浮而历经坎坷,其发展大体可分5个阶段。

一、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

二、1949~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 三、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 四、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

五、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1、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和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北京大学主要进行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南京大学主要侧重城市化研究,近年来多进行区域城市化和海港城市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则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最大城市上海,致力于上海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

中山大学主要进行全国城市化、城市系统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近年来又把研究重点放在穗港澳城市带形成机制和中国大都市走向国际化的研究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侧重于工业城市和京津唐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要进行城市群体,尤其是闽三角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

2、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进展

- 7 - 陕西理工学院教师备课纸 80-8586-9091-9596-0080-00100%#% 城市空间结构23)! % 区域城镇体系与城市带11% 城市化2%6"%新领域与新方法研究 城市职能和产业发展 16%6%9%6%7% 其73%5%6%4%他城市规划研究

5% 8%9%4%3%单个城市研究

5% 2%4%2%6%城市交通问题研究

3%其他研究 0%2%6%2% 小计59&'!'% 合计文章数61145185423814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内涵在拓展,方法在革新 研究内容1980-2000 城市实体空间结构研究136 城市土地利用与评价46 市场空间/商业空间37其 城市地域结构及演化37中城市边缘区13

其他研究3

55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有关土地利用的研究成果比较

多,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与定级分析、土地利用演化及动力机制、土地利用管理等几大类。九十年代后期,引入GIS、遥感等技术,关注土地利用的演化机制、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配置等问题。

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地理学家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社会空间和居住空间、城市感应空间、城市意向、迁居、城市环境质量地域分异和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影响等。其成果大都属于国外研究方法在中国的运用及解析。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除前一阶段的研究领域外,新增了社会极化、社区、犯罪和社会公平等,开始关注新涌现出的城市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殊聚居区的问题等。

近年对城市群、都市连绵区研究迅速开展

1980-1986-1991-1996-1980-

19851990199520002000

城镇体系的实证333253596

和理论研究

城市带和城市群1181424 的研究

都市区与都市连1910 绵区的研究 区域城市发展研6651633 究众多学者结合中国实际,采用了城市群的提法,认为城市带是城市群的更高层次。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