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下载本文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价值的比率。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在转化为资本。

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说而过剩,即失业人口。 资产总公式的矛盾: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金爱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消费所购买的劳动力,让他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使预付的资本发生价值增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所以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历史作用: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历史趋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但作为特殊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①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有两个特点:一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二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②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普通商品在使用或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事实。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的联系与区别: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种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后果: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行程;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相互关系: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君主立宪制:以君主为国家的世袭元首、其所掌握的国家最高权力受国家宪法所制约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共和制:由选举所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权力,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并为实现其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他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纲领,其主要政治目的是执掌资产阶级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公民普遍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立法权:主要是制定、修改、通过和废止法律的权利。 司法权: 行政权: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内容: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主权在民等民主要求,这种民主要求在抨击和摧毁封建统治,教育和动员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封建制度,加速从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中,起过积极和进步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和见解,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在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文学艺术思想等各种理论与思想形式,涵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宗教观等各种思想观念,他们相互有机联系,构成一个网络状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度:

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P218

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

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周转时间: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值,然后重新回到原有资本形式所经历的时间。 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成本。 流动资本: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流通时间是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

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资本循环与价值增值: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预付资本一年中的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P230

全部预付资本中,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