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下载本文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事业以取得巨大胜利,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4、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次遇到较大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要因此而悲观失望。人民群众在挫折中经受历练,吸取经验教训,将是社会主义事业更健康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

规律: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意识: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规律的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不是指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意识的起源: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的外壳。 意识的本质: 三方面内容: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使实践不断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 ,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着,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一,社会事件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人事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向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认识主体的特点:

首先,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认识客体的特点:

认识客体的性质: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题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就是在主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他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应,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他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直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他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应,是抽象的、间接地、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应,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作用,把他当做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做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这两种错误都曾经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重要注意避免的。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人们在实践中,最先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飞跃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认识有感性上升到理性,至此认识运动并未完结,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半没有完成,这就是要把前一阶段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重大意义: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二,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在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时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时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所以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一个正确的人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 认识的反复性。

2、 认识是有线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3、主管和客观、认识和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正确的反映真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