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思维过程中如果违反排中律的 要求,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常常表现 为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全都否定。 例如在对某一交通事故处理中,有人 断言“不能让司机负刑事责任,但也 不能让司机不负刑事责任“。那么司 机负不负刑事责任呢?这一断定让人
捉摸不透。显然,上述断定因对互相矛盾的 命题全都加以否定,因而违反了排中律要 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有时还表现在 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断定不作明确的 表态,而是闪烁其词,隐匿其思想观点。 此外,对“复杂问语”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回 答,也不违反排中律的逻辑要求。
“复杂问语”是一种含有预设成分的问语。 当这种问语含有对方没有承认或根本不能 接受的预设成分时,不论对方作出肯定或 者否定的回答,其结果都得承认问语中的 预设成分
三、排中律的作用和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 性。思想具有明确性,才能正确地反映客 观事物,才便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把握。因 此,遵守排中律要求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在同一思维过程申,当问题归结为两个互 相矛盾的思想,即面临非此即彼的情况时, 人们只能在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排中律 要求人们在这两者之中承认必有一真,排 除第三者存在的可能性。当然,在运用排 中律时应注意问题的复杂性。在实际思维 过程中,由于对某一间题尚末深入了解, 对某事件的是非还看不清楚,需要进一步 作调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作明确 表态,这不能说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排中律要求对同一情况的两个互相矛盾的 思想不能持两否定的态度,这对司法工作 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司法人员在办案过 程中,当需要确定某一事件是否应当立案, 及某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都应作出 明确的选择,不能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词 来搪塞,或作出含糊其辞的表述。此外, 在审讯工作中,还要严禁使用“复杂问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复杂间语”包含着未经证实的预设, 司法人员通过这种诱供方法引对方上当而 获取的所谓“口供”其实是不可靠的。例如, “你偷车后马上销赃了,是吗?”这就是一个
“复杂问语”。被问者无论回答“是”或“否”。都得 承认偷过车这个暗含的预设。这种审讯,有时即 使获得“成功\,其材料也并不可靠,若无其他旁 ,不得作为诉讼证据。
正确运用排中律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排中律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排中律只是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 想排除作出中间选择的可能性。但如果
不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而是存在着第三种 可能情况,那就不能要求只在两种可能中选择。 例如,盗窃案客观上包括内盗、外盗和内外勾 结盗三种情况。当我们分析某起盗窃案时有人 既否定此案是外盗,也否定此案是内盗,就被
人指责犯了逻辑错误。这其实是对排中律的误解, 由于事实上可能存在内外勾结盗,排中律对此可 能性并不加以否认。因此,正确运用排中律首先 要辨明是否属于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排中律 要求只适用于这两种关系。如果不是矛盾关系 或下反对关
系,就不能运用排中律。
另外,排中律同同一律、矛盾律一 样,也是有适用条件的,即也是在 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下就同一对象而言的。失 去了这些条件,排中律就不起作用。 2·排中律和矛盾律的区别
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在于: (1)两者的内容不同。矛盾律的内 容是说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 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的内容是说
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2)两者的要求不同。矛盾律的要求是 对于不能同真的命题不能同时予以肯 定;排中律的要求是对于不能同假的命 题不能同时予以否定。
? ? ? ? ?
(3)违反要求后所犯错误不同。违 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是自相矛盾, 常以“两肯定”的形式出现。违反排 中律要求的错误是“两不可”,常以 \两否定\的形式出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 适用于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但不
适用于下反对关系;排申律适用于矛
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但不适用于反对关系。 (5)两者的作用不同。矛盾律指出互 相否定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一 假。它可由已知一真而推出另一必 假。常常用来揭露自相矛盾思想的 虚假性,矛盾律是间接反驳的依据。 排中律指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 能同假,必有一真。它可由已知一 假而推出另一必真,因而排中律常 常用来排斥居中的选择。在间接证 明中,从反论题的假推出原论题的 真,其逻辑根据就是排中律。 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的相互转化和中 间形态
排中律指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 假,这是从思维确定性来说的,它并不 涉及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和 过渡性的中间形态。比如,唯物辩证法 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 这并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只是当思维
出现“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与“坏事不可以
变为好事“的矛盾论断时,排中律才要求指出这 两个论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至于坏事能否变 为好事,排中律并不涉及,因为这是辩证法的研 究范围。排中律也不否认事物间存在过渡性的中 间形态,如文昌鱼是无脊椎鱼类,介于无脊类和 脊惟类之间;鸭嘴兽是卵生的哺乳类,介于爬虫 类和哺乳类之间,排中律并不否认这种中间状态。 如果借助排中律的逻辑思想和要求来否认事物过 渡中的中间环节和事物的中介状态,这也是对排 中律的曲解。
练习二: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说:“我时常梦到自己当上教授了。老师,我要怎样做,才能使梦想变成现实?”老师回答说:“少睡觉。”
请问,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是不是所问非所答?老师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答:老师利用了词语的多义性和修辞引申的手法,巧妙地回答了学生。老师没有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学生问的是“怎样把当教授的老师梦想变成现实”。却利用词的多义性,把“梦想”之“梦”巧换为“做梦”之“梦”。如果“少睡觉”,当然就会“少做梦”,就会生活在“现 实”之中。所以,这个“少睡觉”是双关语:一种意思是“多醒悟”,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辨析题
另一种意思“少睡觉”还可以理解为“多用功”,抓紧时间多读书。这样,当教授也是有可能的。
? ? ? ?
1,有个学生问他的老师说:“我时常梦到自己当上教授了。老师,我要怎样做,才能使梦想变成现实?”老师回答说:“少睡觉。”
请问,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是不是所问非所答?老师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答:老师利用了词语的多义性和修辞引申的手法,巧妙地回答了学生。老师没有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学生问的是“怎样把当教授的老师梦想变成现实”。却利用词的多义性,把“梦想”之“梦”巧换为“做梦”之“梦”。如果“少睡觉”,当然就会“少做梦”,就会生活在“现 实”之中。所以,这个“少睡觉”是双关语:一种意思是“多醒悟”,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种意思“少睡觉”还可以理解为“多用功”,抓紧时间多读书。这样,当教授也是有可能的。
? ? ? ? ?
2.有一天,甲、乙、丙、丁四个人看到宿舍的防火桶里装着半桶沙子。为此,他们进行了争论: 甲:这是半空的桶。 乙:这是半满的桶。
丙:这有什么好争论的,半空的桶就等于半满的桶嘛!
丁:不。如果“空的桶=半满的桶”这个等式成立,那么,我们把两边都乘以2,半空的桶乘以2,等于两个半空的桶,两个半空的桶就是一空桶。而半满的桶乘以2,等于两个半满的桶,两个半满的桶等于一满桶。于是,岂不成了一空桶等于一满桶了吗?
请根据对有关概念的认识,指出甲、乙、丙、丁四人谁的说法有道理?
答:要想确定甲、乙、丙、丁四人谁的说法有道理,须从明确概念的角度着手, 首先,从概念的外延看:本题是具体讲宿舍的装着半桶沙的那个防火桶,而不是说另有什么全空的桶活着还有什么全满的桶。
再从概念的内涵看“半空的桶”是指一个整桶有一半是空的,一半是满的,而不是说整个空桶的一半。“半满的桶”是指一个全桶有一半是满的,另一半是空的,而不是说整个满桶的一半。
据此,甲、乙、丙的争论没有什么根本的分歧,也各有道理。而丁的说法是错误的。他的错误就在于:没有准确地把握“半空的桶”和“半满的桶”的内涵和外延 案例1:什么是新闻
一天,新闻系主任给刚入学的新生讲授“新闻学概论”。首先,他向同学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
A同学说:“新闻就是关于东南西北各地所发生事情的报道。因为在英语中,?新闻?是用news来表达的,而news是由north(北)east(东)west(西)south(南)4个词取其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成的。“
? ? ? ?
? ? ? ?
? ? ? ?
B同学说:“我认为,新闻就是关于离奇、非同一般的、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因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C同学说:“新闻就是关于多数人感到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的报道。例如阿富汗战争、?9.11?事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暴力冲突等等,就是新闻。” D同学说:“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近的听闻,或者是听到的新鲜事。” E同学马上接着说:“对呀!新闻新闻,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嘛,所以,新闻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报道。因为新闻不同于历史。关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报道,不是新闻,而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