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价值。
例如《陈季卿》中的主人公江南人陈季卿,离家十年参加科举,立志考不中进士不进家门,因屡屡不中只得滞留京城。他非常思念家乡,“自谓泛于河,游于洛,泳于淮,济于江,达于家,亦不悔无成而归。”虽然中途归家,但又因考期将近,强忍不舍离开了妻子兄弟。 又如《焦封》中,焦封丧妻后,续娶得“簪缨家女”,这位高门大姓家的女子容色殊丽,温柔缱绻,夫妇二人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本应心满意足的焦封,“不出经月余,忽突引而话曰:’我本读书人,当为名宦,今日名与宦未称心,而沉迷酒色,月余不出,非丈夫也。’”于是离开了出身高门貌美如花的妻子外出求取功名了。可见功名思想还是战胜了门阀观念,凡俗士子依然逃不脱功名利禄的引诱抑或说束缚。正如杜甫所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不仅仅是杜甫的目标,也道出了广大读书人的心声。
另外还有一些书生,对科举考试本身的执着追求令人咋舌,如《冯藻》中的主人公冯藻,已有官职不必奋斗,他却醉心科举,考试不止,已参加了25次考试,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他说“譬如一生无成,更誓五举”,将功名以外的一切都抛诸脑后。唐代确有这样一群读书人,将科举功名看得比做官重要,他们认为只有官位而无功名乃人生憾事,终不为美,在功名与物质利益之间,他们选择了建功树名。
2失意讽刺(P失意)
毕竟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在科举之路上实现人生价值,在社会发展层面相对狭窄的时代,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可能很难完全理解落第士人的苦闷。这种苦闷不仅是精神上的,更反映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之中。一生致力于科举而不成,他们很难再去从事其他行业,也不愿意再某生路,因此科场失意、四处行乞,饥寒交迫、虚度残生的状况在唐代士人中并不少见。
例如《孙定》中所描写的那样:“晚年丧志,放意酒杯。景福二年,下第游享,西出远门醉中走笔寄储诗曰:’行行血泪洒尘襟,事遂东流渭水深。愁跨蹇驴风尚紧,静投孤店日初沉。一枝犹挂在堂梦,千里空驰此巷心。明日悲歌又前去,满城烟树噪春离。’”从中我们不难读出落第文人孙定悲伤痛苦的心酸。
刚正不阿、恃才傲物是读书人常有的个性,他们才华出众,自信满满,自恃可以凭借才华能力建立功勋,甚至留名青史。因此在顺境中不少读书人刚直不屈的品性光耀史册,为人传颂;而一旦身陷困境,怀才不遇,他们对自身遭际的愤懑往往与暗黑的社会现实形成共鸣进而讽刺挖苦、嘲蔑权贵,在讥讽怒骂中寻求心理平衡。如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控许怨,人问其故,扬曰:今哺药假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焉,无德而衣紫衣,与驴覆麒麟皮何别矣”(《杨炯》) 3看破红尘(P看破)
但世事多艰,官场险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中苦苦跋涉,能够常保富贵而善终者少之又少,因而唐传奇中有一些颇具悟性的文人能够在入世理想破灭之后勘破功名利禄,出尘世外。
例如《枕中记》中以富贵梦想为追求而功名不就的穷困书生卢生,在与旅途中偶遇的道士吕翁感叹郁不得志之后,倚着吕翁的一个瓷枕头沉沉睡去,在梦乡中娶妻升官,子孙满堂而富贵非常,八十岁久病不治而断气之时,卢生一惊而起,看到身旁一切如故,店主所蒸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由此了悟,自言“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知之矣。”于是向吕翁连连磕头拜谢后离去。 与此相似的是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书中讲游侠淳于棼一日在宅南大古槐下与友人豪饮而醉,睡梦中应邀来到槐安国拜见国王并被招为驸马,官拜南柯郡太守,政绩卓著,备受宠任;好景不长,淳于棼大败于檀萝国军,公主病死,身遭猜忌,国王“夺生侍卫,禁生游从”,淳于生郁郁不乐,国王遣他暂归本里。还归家门而梦醒,见二位友人尚在身旁,夕阳犹未西落,于是与友探寻槐下蚁穴,洞中积土均是城郭状貌,与梦中所见一一相符,淳于生“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
绝弃酒色。”(回P唐书)
聊斋与唐传奇都塑造了一批当时到书生的众生相,
我们通过具体篇目比较一下双方的书生(跳到P书生比较) 1批判书生
我们还是比较霍小玉传与窦氏(P相见) 相见:霍李益精心整理仪容,南三复更为随便
誓约:李益提出誓言,让霍小玉收好,南三复窦女要求发誓,不真心(P发誓) 负心:李益有愧疚,南三复随便就变心里(P负心)
死后:李益为霍小玉伤心,南三复行贿免罪,不知悔改(P死后)
结论,可见李益其实是对霍小玉有过真情的,虽负心但是心有愧疚,他负心大部分是因为自己性格懦弱以及环境因素的逼迫比如母亲,岳家。(时法律他一个考功名的人娶妓女是犯法的)南三复则不然,他是从都到尾就没有对窦女付出过真心,都抱着玩乐的心态,负心之后也没有一丝心里负担。可以看出聊斋中对于恶书生的批判更为深刻(跳回P书生比较) 2揭露科举(P枕中记) 简介枕中记
卢生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5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小米饭)还没熟哩!即黄粱梦(黄粱一梦)的由来也是来于此了 续黄粱(P续黄粱)
一个叫曾孝廉的会试考中后得意洋洋,算命先生也说他会当二十年的宰相。这时天下起雨,于是曾和同伴到和尚屋里避雨。便不知布局而进入到梦里,梦到自己当了宰相,荣华富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直到有人告他以权谋私,结果被打入了地狱受尽折磨。投胎时在一个乞丐家,变成了一个女婴。后来他的丈夫被杀,却被告她招引奸夫杀丈夫在被处死的时候突然醒了。发现原来是场梦。 比较卢生(P卢生)
目的:发挥才能,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梦中做法:兴修水利,保家卫国 梦醒:被同僚嫉妒,被谣言陷害 比较曾孝廉(P曾生)
他考中了进士,与几个友人去郊游,碰到一个算命先生,这算命先生说他有做二十年太平宰相的福分,他便趾高气扬起来了,道:“某当字相时,推张年丈作南抚,家中表为参、游,我家老苍头亦得小千、把,于愿足矣。”几句得意忘形的话,披露了他灵魂丑恶的一角,原来他借科举谋取权力的目的,只是为了一己的私利,什么社翟民生,什么黎民疾苦,在他心目中根本没有位置,而为了`私利,他却可以随心所欲。 曾某做了宰相之后作了些什么呢?他以个人恩怨为准绳提拔或降贬官吏,他以官缺的肥瘦估价出售,中饱私囊;“平民膏腆,任肆蚕食”,“良家女子,强委禽妆”;“声色狗马,昼夜荒淫;国计民生,周存念虑”。正因为曾某是这样一个寡廉鲜耻之徒,因而作者在展开那些揭露性的描写时,字里行间始终流贯着深恶
痛绝的情绪,并用了许多篇幅来描述他所遭受的种种酷烈的惩罚,以泄心头之愤。
比较:《枕中记》里的卢生在梦醒时曾经十分感慨地说:“··一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窒吾欲也,敢不受教?”表明了作品的题旨在于使人悟及世间荣枯福祸、富贵功名原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卢生曾经十分显赫过,后来却身遭图圈几死于狱,平反受封为燕国公之时,已经年老病衰,因而他回首往事有看过这样的叹啃。
曾某的形象具有比较深刻的典型意义。作者把那些身居高位的封建官僚贪赃枉法、穷奢极欲、茶毒人民的恶行,集中地概括在这个人物身上了。曾某这样的官僚,是罪恶的封建制度的必然产物,他们与广大人民处于完全对立的地位;曾某这样的官僚,又是科举制度的必然产物:统治阶级为了笼络知识分子,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诱饵,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似玉”的腐朽思想来锈损士子们的灵魂,他们中间许多人,追求入仕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人的飞扬拔危,因而在一旦登上官位,遇上适当的土壤气候条件,腐朽思想便恶性膨胀起来,有的甚至成为十恶不赦之徒。所以可以看出聊斋当中通过书生形象对于当时社会官吏官场和科举制度的批判更为尖锐
聊斋与唐传奇美女与书生形象的比较就到这里,我们简要分析了一下相同与不同的原因(跳到P目录) 相同(P原因)
一是聊斋与唐传奇之间的继承性,二是古人们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共同追求 不同
1和2都是社会环境原因,从唐朝到清朝,因为封建专制的不断加强,社会矛盾越发剧烈,科举制度经过多年袭承发展其弊端越发显露我国封建社会自隋代实行科举取士之后,科举仕进便成10为历代知识分子的一大人生课题。这一制度盛于唐宋,金元明清沿用之而代有所变。科举制度从它诞生起,就有先天性的缺陷,但科举制度的弊端在唐代并不突出。唐宋时期的文
学作品,针对科举制度的缺陷而发的尚属罕见,传奇小说写到与科举有关的内容往往主要是写婚恋的变故
3首先是对于女性地位的认识,聊斋中的女性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强的独立性。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也寄托了封建社会广大女性的理想与希望。唐传奇中的女性塑造出来更多的是满足当时文人对于心中理想女性的追求。再来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蒲松龄在十九岁应童子试时,连战连捷。但以后的乡试却屡屡受挫,直到六十多岁,仍颠玻于科考之途。几十年的积郁胸中的沮丧、悲哀、愤慈不仅烙印在他的诗词中,也很自然地假谈鬼说孤的小说以出之。《聊斋》揭露科场积弊、科举制度罪恶的小说有二十多篇,这决不是偶然现象,作者是在“出离愤怒”之后自觉地将其付诸笔端的。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些清醒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笔记录下来。 我们的内容讲完了,这是我们的参考文献聊斋文章主要来源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的聊斋,唐传奇文章主要来自于中华书局版《太平广记》然后是一些相关的论文(P参考文献)然后是我们小组的分工(P分工)
最后我代表聊斋志异小组全体成员谢谢大家听我们讲这么久(P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