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四、 问答题: (15%)
1.如何理解国际贸易地理的区域性与综合性?
答: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的基本属性,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是地理学的灵魂、根本的观点和传统的思想与方法。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学最大的特点也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综合性。
国际间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都需要在一定空间(地域)上进行,并始终在空间与时间的相统一中表现出来。国际贸易具有严格的区域性,其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价格结构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国际贸易所依托的区位优势、口岸、通道、腹地深受不同国家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域内和域际所形成的独特而复杂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使国际贸易展现出不同的时空结构。区域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出发点,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研究商品交换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运输条件、贸易活动的区域特点及其国际贸易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和规律,因此把区域观点和相关理论落实到国际贸易主要地域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分布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的经贸现状和未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必须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研究有别于其它学科,它是以区域为依托和出发点的,是一种区域性的综合研究。首先,国际贸易地理学的边缘科学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诸条件进行综合,即对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进行综合;其次,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再次,国际贸易地理学具有历史性或发展性,要求对商品交换地域分布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2.世界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世界石油生产和供应的地区分布、世界石油消费的分布各表现出什么特点?
答:世界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地区上的两大弧形地带;中东、北非、中国东部沿海、美国中部及墨西哥湾西部等石油集中储藏区全部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地区;海底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纬30°至南纬10°;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世界原油产量主要来自中东、南北美洲、前苏联地区;OPEC原油产量约占40%,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约占60%;石油过分消费与非再生能源有限性矛盾加剧,加上石油地缘政治使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不稳定性加剧,危及石油供应安全。
世界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石油消费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印成为世界石油消费新的增长点。
3.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有利影响包括: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有利于国际政治形势的稳定,避免了少数政治经济大国妄图操纵其他国家的野心;有利于集团内部的技术合作。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包括:区域集团对外贸易的排他性,限制了集团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成员国内部,发展中
9
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不利于国际经贸关系的协调与合作。
4.为什么说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答:战后,由于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从而促进了西亚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加上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而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变得十分优越。大量船舶过往、停靠及供养补给、维修保养,使其成为周围地区与国家的物资转运点或集散中心。新加坡政府及时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迅速发展了以炼油、修造船、电子等为主的加工工业和旅游、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经过仅仅经过二十多年就改变了落后面貌,成为世界瞩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正像前总理李光耀指出的那样,新加坡处于主要交通中心,是北半球与南半球、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十字路口,这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优劣条件各是什么? 答:亚太地区确实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等方面。亚太地区地域范围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路线四通八达;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经济方面,亚太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贸易量不断上升,服务业占贸易比重越来越高,投资活动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显著;在政策方面,亚太地区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开放市场,积极推进区域、次区域合作,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并重点培养、吸引人才。 亚太地区虽然发展前景很好,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中心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全球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亚太地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等多种方式的阻碍;亚太地区的服务业开放也有待加速,应该向其他已经成功实施服务业自由化改革的国家学习经验;科技力量的相对不足,人口的快速增加,资源的日益枯竭等也是不能忽视的障碍。
6.简述世界铁矿石贸易格局。
答: 铁矿石在国际贸易货物结构中,是仅次于石油、煤炭的第三位大宗货物,也是交易量最大的非能源类矿产。目前投入于国际市场的数量有6亿吨以上。在世界铁矿石贸易中,澳大利亚和巴西这两大出口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两国各占将近30%的世界市场。世界铁矿石主要出口国还有印度,出口量占世界铁矿石出口总量的8%,南非占世界4.4%的份额,以及瑞典、加拿大、毛里塔尼亚、智利和秘鲁。上述这9个铁矿石出口国的出口量占据世界总量的94%左右。
世界铁矿石进口国主要为亚洲4个国家(地区)和欧洲4个国家,这8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80%左右。日本曾经一直是世界铁矿石最大的进口国,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目前,中国、日本、德国、韩国是世界铁矿石进口国中最大的四个国家,其每年铁矿石进口总量占世界铁矿石进口总量的60%以上。
总之,以铁矿石进出口的十大贸易国而论,出口国分散于世界各洲,以南美洲和大洋洲为最重要;而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和西欧地区。
7.我国的对外政策怎样直接影响外经贸活动?
答:我国的对外政策直接影响经贸活动。1950—1960年,我国在政治上倾向于前苏联,前
10
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成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经贸活动很少,对外贸易额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利用外资,努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使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对外贸易也出现了蓬勃开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使我国很快成为世界新兴市场,随之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也极迅速地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为206亿美元,到了2001年就增加到5097.9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也从第32位提高到世界第6位。而按照WTO2005年10月公布的《2004年世界贸易发展与2005年展望》报告,我国在2004年同时是世界第三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和进口国,进口和出口分别占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9%和6.5%,这些成就都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五、 案例分析题: (15%)
1.
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运往西非,租用了外国商船,沥青包装则采用5层牛皮纸袋。
问题: 为什么我国公司会得不偿失?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如果由你来运输沥青到西非,你将如何安排?
要点解答:
显然,我国公司在安排此单运输时,忽略了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以及对贸易运输和商品质量的影响。所以损失是必然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例如,商品输往冬季气候寒冷的国家或地区,储存、包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冻;而易腐烂、霉变的商品在输往气温高、降水多的国家时,则要注意防腐、防霉和防雨。
其实,此单运输中有三个关键要素要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商品质量特性及包装、运输工具。考虑的沥青的质量特性,如果是在冬季运输,自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是在夏季运输,从我国通过传统海运运往西非,那么就要首先设计好包装,最好使用桶装,而不应是纸袋包装;如果包装无法改变,就要选择好路线与运输工具,最好通过陆运运往西欧或南欧,再转海运运往西非。
五、 案例分析题: (15%) 2.
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在立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也多了一种通过贸易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备选政策方案。那么,国际市场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的空间有多大,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问题:我国应如何改革和完善现存的贸易政策、贸易方式及策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要点解答:
11
我国是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国内生产始终是基本的,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保障粮食安全并不是保障自给自足。充足、稳定的粮食供给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来实现。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能力。利用国外供给源,必然有助于降低粮食供给的风险。
虽然我国粮食的外贸依存度总体较低,但也不排除个别年份某些品种的进口数量大增,所以我国除了保持粮食高自给率之外,也应该充分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这样做,并非是因为我国生产不出自己所需的粮食,而是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建立一种具有良好特征和功能的农业新模式,实现有效的粮食安全。
(一)努力使世界粮食市场成为买方市场。 全球粮食供应量的不断增加是世界粮食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我们要正视国情,准确定位,即把自己定位成“粮食净进口国”。通过这个明确信号,刺激所有的粮食出口国竞相增产粮食。世界粮食供应充足了,其价格的稳定性就增加,反而可以减少风险。
(二)采取多头战略。鉴于粮食出口国也会因为自然灾害引起产量波动,为了降低产量波动对我国粮食进口的影响,为了消除或降低正常情形下的风险,我国在粮食进口上应该采用多头战略,尽可能扩大市场联系。
(三)转变贸易方式。几十年来,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大米、进口小麦的策略,这意味着发挥比较优势是我国利用世界粮食市场的传统。然而,立足于国际市场上的现货交易而不是动员世界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生产潜力的现有做法,是可以并需要改进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有利地位,从与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签订长期定货合同人手,将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生产潜力逐步动员出来。换言之,我国需要将目前调剂现货余缺为主的贸易方式转变为签订长期合同为主的贸易方式。
(四)投资硬件建设。例如,投资和改善粮食进口的基础设施,如码头、港口、周转仓库等。使运输条件能够承受较大幅度增加的粮食进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