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 图文 下载本文

? 理解和解释相互关联,相互说明。因此必须要将理解和解释联系起来考虑。 ? 理解是解释的前提,是能被解释的,理解就是一种解释,反过来,解释也

是一种理解。据此,我们可以把对行动意义的理解看做是对行动实际过程的一种解释。——所以他称自己的社会学是“理解社会学”。

(2). 社会行动及其分类

理解社会学的对象是社会行动

<1> 定义:社会行动应该是“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行为为相关,

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的行动。 <2> 所具备的条件:

? 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有行动的动机; ? 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3> 分类:(根据他自己所创导的“理想类型”方法做出的)

? 目的合理的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并以最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效。 ? 价值合理的行动: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无论

这种价值表现在伦理上、美学上、宗教上还是其他方面。

? 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引起的行动。 ? 传统的行动:通过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行动。

(3). 韦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1> 认为社会学应始终将个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集体仅仅是个体的派生物。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社会学的唯名论思想

<2> 韦伯并不认为这种个别化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 <3> 韦伯试图通过个体研究整体,进而把社会认识上的整体与个体的二元对立调合

起来,并将传统的主观表意方法与近代科学的客观因果说明的通则方法结合起来。

4. 理想类型

(1). 为了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韦伯提出了一种

关键性的概念工具,即是理想类型。

(2). 必要性:避免落入概念和概念工具选择的两难困境。 (3). 理想类型的特点:

<1> 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2> 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可以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后,突出它们的共性

或规律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

(4). 一种理想类型就是一种分析结构。它可以使研究者在具体情况下确定相同与相异。

它提供了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 理想类型包含着强调典型过程的意思。它可以使人能够做出对于现象的假设,包括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只有通过这种认识方法,才能够更好的获得对现实的认识。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目的,是与他的理解社会学的研究主旨是一致的。 (5). 韦伯构想的三种理想类型:

<1> 来自于历史的具体特点的理想类型 <2> 包含社会现实的现象因素的理想类型

<3> 作为一种具体行动的合理化设想的理想类型

5. 因果性和或然性

(1). 韦伯坚信历史的和社会的因果性,但他是用或然性来表述因果性的。

9

(2). 在社会科学中要达到客观的确定性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抓住多种因果性的环

节。

(3). 韦伯的或然性指一定背景下的人多半会按照正常预期的那样行动。 (4). 历史学的因果性与社会学的不同。历史学的因果性是要确定一个事件之所以产生的

特殊环境,社会学的因果性则表现为确定的两个对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5). 韦伯是从新康德主义的见解中借鉴了“或然性”的提法。试图在社会认识上提倡因

果多元论。

(6). 韦伯把或然性下的原因称为“适合的原因”,把单义的因果关系称为“关于各种后果

的知识”或“规制学的知识”,并用“可能性判断”代替规制学的因果决定关系。 (7). 在韦伯的原因推断过程中,“客观可能性”是一个尽可能妥当地估量出某一原因在随

机发生的几率上所具有重要性的范畴。 (8). 韦伯的原因推断过程:

<1> 将给定事件分解为诸因素,直接资料则被看成“可能性和因果关系的符合”; <2> 各因素可看作“经验规则”的特例,因而具有普遍性的行动过程均可被纳入其

中加以思考;

<3> 借助想象,在一连串互为因果的事件系列中把所要考虑的因素排除; <4> 把其他因素作为条件存在,按照经验规则,可以期待它们有怎样的后果; <5> 把想象中的事件发展与现实中的发展加以比较,如果后果相同,那么被排除的

因素可能只具有偶然性;如果后果不同,那么被排除的因素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理性与现代性

韦伯是以理性化为视角和发展脉络,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并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现代性”贯穿了韦伯的比较历史研究、理性化理论、社会哲学思想。 1. 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区分表现在于他对社会行动的分析)

(1). 目的合理性行动(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是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

现目的的行动。它着重手段对达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可能性。(排除价值判断或价值中立的行动)

(2). 价值合理性行动是指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性价值的,而不顾后果如何、

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引入价值判断的行动)

(3). 上述两种行动都是韦伯为了便于对社会行动意义的思考和理解所设定的范畴,都属

于“理想类型”。它们从未以纯粹形式在现实中实现过事实上,任何行动都既包含工具合理性的成分,又有价值合理性的成分。 (4). 韦伯进一步从合理性和非理性的相互转化、动态发展和辩证关系等角度探讨了合理

性和非理性的关系。

(5). 价值合理性行动在价值上是合理性的,但它也有行动者为不计后果的激情所驱使的

一面。这种非常态(非理性)可以成为打破僵固的传统习惯、推进社会理性化进程的动力。

(6). 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在它的目的上是合理的,这种行动符合人们理性思维的常态,

但它会导致行为方式的常规化,使生活丧失多元价值的创造性,有招致社会生活停滞化、单一化的危险。

(7). 因此,在韦伯看来,合理性与非理性都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一个现实的行动都含有

这两者的因素。

2. 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10

(1). 韦伯认为一切伦理行动都可根据行为本身的价值和行为的可预见性后果的不同意

义归并为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的两种准则。

(2). 信念伦理:主张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动者的心情、意向、信念,行动者有理

由拒绝对后果负责,可将责任推诿于上帝或上帝所容许的邪恶。属于主观的价值认定,行动者只把保持信念的纯洁性视为责任。与彼岸性相连。 (3). 责任伦理:主张行为的伦理价值只能在于行为的后果,它要求行动者对后果承担责

任,并以后果的善去补偿或抵消行为后果的不善或副作用。要求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行为者需要审时度势做出选择,因为他要对行为后果负责。与此岸性相连。

(4). 韦伯将宗教分为神秘主义与禁欲主义两大类:

<1> 禁欲主义认为世俗工作是神的召唤或天职,世俗工作是为了荣耀神的恩宠,

救赎是最重要的事。必须以通过计算最小的恶或最大的善的原则做出决定。禁欲主义者的思想特质倾向于责任伦理。

<2> 神秘主义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救赎论,它视人为神的容器,致力于通过冥想达

到一种与神合一的拥有状态。它的思想方式趋近于信念伦理。

(5). 韦伯认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理性主义产物,这种理性化既表现为目的—工

具理性在人的观念和行动中的体现以及发展,也表现为这种目的—工具理性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

(6). 韦伯进一步将工具合理性与禁欲主义的新教伦理联系在一起。新教伦理具有一种明

确的入世理论,新教的教徒倾向于责任伦理。 (7). 目的理性化是西方社会现代性的体现和标志,也给西方社会带来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3. 理性与现代性

(1). 韦伯认识到资本主义已无法连根铲除,恢复社会父权基础已行不通。因此他特别着

重资本主义“破旧立新”的革命力量以及它在文化领域的冲击。 (2). 现代文明受到资本主义洗礼后,人们的生活世界变为解除魔咒的、世欲功利主义的

世界。理性的计算科技工具的运用以及计划性的社会变迁扩大了官僚化,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组织日益趋向于形式理性。

(3). 个人除了背上“职业人”的硬壳外,还要面对组织内部秩序的要求与宰制。

(4). 严密的官僚科层体制的循规蹈矩地运转就是“理性中的非理性”→ 现代西方世界

的最基本最现实的现实就是“形式的合理性与实质的非理性”。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对于合理性的过分追求。

(5). 韦伯对于理性化的过程进行了层次性的犀利分析,却未提出一套相对应的规范要求。

尽管如此,他的独特的分析方法以及对人们生活社会的自我批判,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 政治社会学

考察的是理性化如何渗透至政治领域 渗透带来怎样的问题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限制这样的理性化,达到理想的政治 1. 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1). 权利: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 (2). 统治:是指一种特定的权利施用关系,即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

可能性。(命令控制,不包括以纯粹暴力方式所达到的控制)

(3). 纪律:是指在所属的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地、机械地、公式化地服

从某一命令的机会。

11

权利、统治、纪律组成了一个概念系统。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4). 每一种真正的统治形式中都包含有自愿服从的成分,另外必须还要有对统治合法性

的信仰。→ 自愿服从和信仰体系构成了统治系统或权威系统。

信仰体系:说明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体系或意识形态。 (5). 合法性:是相应态度的存在以及由此引发出与之相符的实际行为的二者相关程度的

可能性。→即是促使一些人服从某一命令的动机。 (6). 合法性就是统治系统的稳定性,也即是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的地位的确认和对其命

令的服从。任何成功的稳定的统治都必然是合法的。

2. 三种统治类型:

(1). 韦伯认为任何一个既定秩序的合法性都要以两种正当性的一种为保证。

<1> 纯粹主观的正当性:

? 屈从于情绪的情感正当性 ? 相信价值合理性的正当性 ? 相信宗教的正当性

<2> 表现为对特定外在效果即一种关心状态的所期望的客观的正当性:

? 习惯的正当性 ? 法律的正当性

(2). 受正当性信念支配而引发的社会行动分为四个类型:

<1> 情感型的行动:来源于对情感正当性的信念; <2> 传统型的行动:来源于对习惯正当性状态的期望; <3> 价值合理型的行动:来源于价值和宗教正当性的信念; <4> 目的合理型的行动:来源于对法律正当性的期望。

(3). 以上的正当性信念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合法性统治形式的三个基础:

<1> 理性的基础 <2> 传统的基础

<3> 卡里斯玛的基础。

(4). 建立在韦伯的主观思维构造之上的统治类型:

<1> 传统型统治:依靠从古至今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维持的统治,它主张永远维

持先王或上帝的神圣秩序,不容有任何改变。 <2> 个人魅力型统治(卡里斯马型统治):建立在一种对具有出色感召力的领袖人

物的拥戴和信仰的基础上的统治。韦伯所关心的是领袖人物的号召力。

<3> 法理型统治:以合理性行动(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统治是法理型统治。

3. 科层制(官僚制)

(1). 性质:是法理型统治的典型,建立在目的合理性行动基础之上的统治类型。

(2).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系统、最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工具理性在其中得到充分体

现。 原因:

<1> 把个人利益、动机同执行组织职能系统地联系在一起

<2> 排除由感情、个人交往和亲戚邻里等联系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3> 科层制组织行为具有高度合理性与预见性,但是其中个别成员处于非自觉状态,

这导致了个人对组织的依赖与服从

<4> 工具理性战胜价值理性,人们在科层制中注重技术效率和操作计划性 (3). 特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