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下载本文

---------------------------------------------------------------最新资料推荐------------------------------------------------------

译文 :

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明亮的月亮如同钩子一样。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怎么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忧愁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滋味。 赏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则是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应当是他离乡去他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笴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9 / 16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造诣的还是结句: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

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译文与赏析 登

---------------------------------------------------------------最新资料推荐------------------------------------------------------

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11 / 16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

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 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