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飞机订票系统设计与实现 (里面附有源代码!) 下载本文

(7) 输入菜单号“6”,进入航班修改模块

a. 输入菜单号“1”,增加航班

b. 输入菜单号“2”,删除航班

c. 输入菜单号“3”,修改航班时间

(8) 输入菜单号“0”,退出本系统。

非法数据的测试

(1) 在主菜单中输入错误号码后,系统自动跳转到主菜单,继续让用户输入。

(2) 选择订票服务后,输入了没有开通航班的城市

(3) 选择订票服务后,输入了系统中没有的航班号

(4) 选择退票服务后,输入了没有订票的客户姓名和证件号

(5) 选择航班查询服务后,输入了没有开通航班的城市

(6) 选择航班查询服务后,输入了系统中不存在的航班号

(7) 选择订单查询服务后,输入了没有订票的客户姓名和证件号

(8) 选择订单查询服务后,输入了系统中不存在的订单号

(9) 选择删除航班服务后,输入了系统中不存在的航班号

(10) 选择修改航班时间服务后,输入了系统中不存在的航班号

5. 用户使用说明

运行环境

Windows xp;Microsoft Visual C++

主要功能

飞机订票系统系统功能模块如下:

主要功能包括录入航班信息、客户订票、客户退票、查询航班信息、查询订单信息、修改航班信息六个模块;其中查询航班信息模块包括按航班号查询、按起飞抵达城市查询和浏览全部航班信息;其中查询订单信息模块包括按订单号查询、按客户姓名和证件号查询以及浏览全部订单信息;其中修改航班信息模块包括添加航班信息、删除航班信息和修改航班起飞抵达时间。

操作注意事项

用户在使用飞机订票系统之前,应注意以下事项:

用户在输入数据时,飞机航班号、起飞抵达城市、起飞抵达时间、客户姓名、证件号等为字符串形式;空座数、订票数量、航班是否满仓等为整型(int);票价、票价折扣等为浮点型(float);其他形式的输入,请按输入提示进行操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故障。

业务流程

输入相应的选择信息,便可进入相应的模块中。

(1)输入“1”,进入【录入航班信息】模块,输入航班的相关信息,完成航班信息的录入。

(2)输入“2”,进入【客户订票】模块,输入客户的信息、要订的票数和要订的航班号,完成客户的订票操作。

(3)输入“3”,进入【客户退票】模块,输入客户的信息、要退的航班号,完成客户的退票操作。

(4)输入“4”,进入【查询航班信息】模块,可以浏览或查询航班的相关信息。 (5)输入“5”,进入【查询订单信息】模块,可以浏览或查询订单的相关信息。

(6)输入“6”,进入【修改航班信息】模块,可以添加航班信息、删除航班信息和修改航班的起飞抵达时间。

6. 总结

经过这两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我收获很大,在实现系统功能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分工协作,设计修改,编写调试,每一步都渗透着沟通和分析,每一次沟通之后,都会对系统功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阐述,这也促使我们一步步完成了整个系统,并使之可以运行。两周的时间太短暂了,我们无法把全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系统实现中,深深感受到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本系统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需要改进,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对于这个系统的认识和对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理解已经更加深入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更加深入地把知识和思想体会更广泛地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

本系统在人性化的方面做得还不够,对于另类的输入错误,还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也体现出本系统不够健壮,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和完善;在功能模块方面还可以增加更多相关模块,是系统更加完善。

在实现系统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知识的薄弱零散,经过这次做系统,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整合,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我也深深体会到实践检验真理,只有实践中,才能出真知。我懂得了学习不只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实践,就比如平常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看似无关紧要跳过去,不求甚解,在得知答案的时候,总是感觉心领神会,久而久之,对于的知识点就模棱两可,形成知识漏洞。但这次课程设计所要编写的程序很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很多,选择此题目的时候我心里面还底气十足,自认为没什么问题,对于程序的步骤仿佛了然于胸,但在实际操作中才发现并非如此,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积极地思考该怎样实现系统的每一个功能。 通过这次数据结构的课程设计,我巩固和加深对数据结构基本知识的理解,锻炼了综合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自己也真正地完整而系统地设计并编写了一个程序,使得自己的编程能力大为提高。通过对我所选择飞机订票系统的设计和编写,我初步掌握简单软件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更深的领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重要意义,第一次体会到了数据结构编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参考文献

[1]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四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