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作者:曹义 刘华莉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16期

摘要:目前,社会急需动手能力强、毕业及能上岗的汽车类人才,而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脱轨现象严重,进行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环节以及多媒体使用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U47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构造与原理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液压控制、电子控制、无线通讯等技术的应用,汽车检修诊断涉及的仪表仪器种类繁多、操作与维护各异,现代汽车故障检测诊断工艺更是复杂多样,要想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汽车人才,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改进、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1 高职高专“1+3+2”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长期按前苏联模式举办高职高专教育,基本上办成了本科的压缩型,其症结在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忽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都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试点,效果不是很明显。高职高专“1+3+2”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期为教学模块,以职业化人品塑造、职业化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训练为主线,达到毕业生上岗即能顶岗,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1+3+2”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内涵是:1是第一学期的基础理论模块,3是第二、三、四学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模块,2是第五、六学期的综合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如下图:

1.1 基础理论课程。基础理论课程要本着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整合。比如:将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机械基础、机械设计、气压与液压传动等整合为《汽车机械基础》,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原理等整合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侧重点要进行转移,把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基础内容作为重点,其他知识作为了解性内容。 1.2 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本模块要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的课时比例,开设次序、紧凑性,课程内容重复、滞后性等问题。专业课程实验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所选教材要求、实验条件设置。像《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有理论、有实验、还有拆装实训,就要考虑开设实施的紧凑性,讲完构造原理后,马上进行结构认识实验,课程学习结束安排整体拆装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