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登高》 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登高》教学设计

一、 教材简析

《登高》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第14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三首。学生主要通过本单元的古诗学习,从而领略我国古诗词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座巍巍高峰,大历二年(767),五十六岁的杜甫流寓夔州,于重阳节登高却因无心游赏,而写下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杜甫又是他们比较熟悉的诗人,所以他们能较流畅地朗诵全诗,并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意象,通过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诵、感、说、悟”四个字进行。

1

诵:通过反复诵读,自我感悟,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感: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的多元感知,感受诗歌中的美;说:通过小组协作,发言讨论,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悟:在“诵、感、悟”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点拨,综合体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作品的意蕴和艺术。 四、教学目标

(一)认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忧思。 五、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六、教学难点

在合作探究中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忧思。 七、教具准备

黑板、粉笔、多媒体 八、课时安排

2

1课时 九、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1、杜甫是唐王朝由兴而衰的见证者:

(1)年轻时,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十年忍辱和辛酸;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曾经历过“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被叛军扣留九个月,曾因直谏而被贬; (6)晚年曾漂泊他乡十一年,生活只能靠朋友救济; (7)五十八岁时,客死舟中。 2、背景介绍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

3

所作。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军阀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反复诵读,自我感悟: 1、强调字音

渚 zhǔ 潦 liáo 萧 xiāo 鬓bìn 2、指导诵读: 七言诗读法2221、2212的节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1)学生自由诵读一遍,体会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悲

(2)学生范读,争取读出杜甫悲壮的情怀,注意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3)听视频朗读 (4)集体朗读

(四)入景入境,合作感悟:

鉴赏一首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通过意象把握意境进而去理解它的思想感情及艺术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表现手法。

你感觉哪一联最能体现杜甫当时的心情,最能表现杜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