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一、单元提要

这一单元的文章分为七个话题。《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四篇短文讲了为人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借用形象的事例说明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缘木求鱼。

《王何必曰利》讲了维持国家要靠什么,需要的是义而不是利,说明了只顾求利的危害,现在以德治国可谓受孟子思想的影响。这一话题分析得细致且通透,明确地告诫为政者一定要掌握好这一原则。

《民为贵》显现了孟子的思想高度,以人为本,国君把百姓放在心上,那么百姓就有归宿感,就会竭尽全力地为君王服务,也就成为我们盼望的和谐社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演化为我们今天的立政为民、公平公正民主的精神。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与百姓同忧乐,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中。“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这样的政治环境,则会集四方之民如水之归下,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远见,的确精深。

《人和》这一话题谈了内部团结一致的重要性。“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文章运用对偶、排比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得表意异常酣畅,让人深信不疑。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高屋建瓴,谈了大丈夫与一般人的不同:心存道义,能够经受一切考验,在磨难中成就自我,提升自我。“集义”这一观点更为精深,它是我们现在“终身学习”观点的本源。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说了人与非人的不同,这一话题的文章多在反面用墨,明确而警醒,数千年来华夏儿女都在接受着它的警示与监督。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首先要注意把握孟子的思想要义,其次要注意体会孟子文章的雄浑气势,学习其说理善用比喻、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注意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走近“诸子”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价值观念冲突日益加剧的时代,同时也是学术思想大争鸣、大解放的时代。孟子怀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雄心壮志和宏伟抱负,前半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前后四十余年。

孟子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改革方案,一直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呐喊,但他的政治学说和主张却被认为是“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当权者接纳。

孟子空怀一腔政治热情无法付诸实践,但却对自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做了一个整体性的梳理,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孔子之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思想传人之一。

2.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相互之间战事频仍。战争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孟子目睹当时社会纷乱之景,认为天下“定于一”,主张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所以他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乃至宋、滕等小国的统治者。但是他的理想终究未能成功。大国忙于逐鹿中原,攻城略地;小国则苟延残喘,希求自保。孟子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脱节,这就使他的主张不可能被付诸实施。

3.核心思想 (1)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充这四端就足以保四海,不扩充这四端则不足以事父母。

基于这种认识,“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上》)的意思不是指人性原本都是善的,而是说人的本性中有几棵非常小的、可以发展成善德(比如仁、义、礼、智)的苗子,人性中其余更多的部分则跟禽兽没有什么差别。美德就来自于保持和发扬人性中这一点不同于禽兽的东西。所以,保持和发扬的功夫至关重要。

(2)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的观点。

(3)提倡仁政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很容易成就王业。

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分给每一位成年男子五亩宅地、一百亩私田,使百姓在经营公田之余经营私田,使他们有足够的财产养生送死;而后推行教育,向百姓申明孝悌等伦理道德规范,使他们养成善德(见《孟子·梁惠王上》)。

仁政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三、品评经典 1.作品解读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活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孟子》长于论辩,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2.名家评说

在忧患中可以得到生存,在安乐中会获至灭亡

傅佩荣

孟子提醒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要注意到它跟危险跟灭亡有时候是连在一起的。忧患,这两个字,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儒家思想就具备一种忧患意识。

我们读《易经》,后面有《易传》,《易传》代表的是儒家的思想,书中一再强调: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它的规则,生物之间有食物链,有生物平衡,生态平衡。人不一样,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的话,他不知道怎么去思考,去选择,去判断,最后会弄得天下大乱。人需要受教育,人就要忧患这个问题。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将来就不会快乐,而是痛苦。

《中庸》里说: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天地这么大,人还是觉得很遗憾。人类这个生命不会自然发展,身体虽然会自然成长,但是你还需要接受教育。因为你是万物之灵,如果你在思想上,在精神上,没有方向的话,恐怕就会误入歧途。

所以,孟子特别强调忧患,如果一个国君“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那就好了。 以天

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后来发展到,宋朝范仲淹说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过,我更欣赏孟子的原话,范仲淹说得非常好,但是没有人做得到。你要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你就永远不会有快乐,因为天下永远有不快乐。而孟子的思想比较具有普遍意义,如果“乐”跟“忧”都以天下人为标准来考量,你自然可以称王天下,天下人都欢迎你!

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强调人应该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但是,从忧患这两个字来看,忧是忧愁的意思,患是担心的意思,难道我们的人生真的应该在忧愁和担心中度过吗?还要不要追求快乐?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我有一辈子的忧愁,但是没有一天的患,患代表担心,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的终身之忧,是想到舜。舜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后来才变成圣贤,造福天下百姓。我本来也是个平凡人,可是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长进,所以,我要一辈子都去忧愁这个事情。

没有一朝之患是什么意思呢?不会说今天有什么事情,会让我觉得难过,过不去的。反省自己,我只要做到两点,第一是仁,第二是礼。仁就是我非常真诚,做好事。礼就是我遵守规范,一切按照礼仪来做,与人互动。那么,一天之内即使有一些损失,抑或有一些获得,也不值得我去喜怒哀乐,这就是没有一朝之患。人的这种快乐跟忧患连在一起,我们就会知道孟子的立场,你不要以自己的快乐去考虑问题,你要考虑到天下人。那么,一般的人会说:我又不是政治领袖,我干吗要考虑那么多?

(节选自《孟子的智慧》)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名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

运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