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策略结题报告 下载本文

考、动手练,然后再指明回答或指定有代表性的学生演示,这样反馈的信息相对较准确,学困生的缺漏也能得到及时了解和弥补。二要求实:就是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能真实地反映本人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对口头回答的,可以多问:“你是怎样想的?”等。对书面作业,要严格督促各自独立思考,严禁抄袭。三要及时:就是要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矫正。学生的作业要尽量安排课内完成,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辅导矫正。对个别未掌握的学生,才能进行课外辅导并再布臵少量巩固性的作业。

(五)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减少了学困生的数量。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这些学困生的闪光点,进行适时的鼓励,以这些闪光点作为学困生进步的基点,来带动其它其它的进步。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所提高,他们的学科考试平均分与班级平均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有部分学困生已经走出了学困生行列。学校整体学科成绩在不断提升。

(六)建立了学困生跟踪档案,为学困生的进一步转化打下了基础,丰富了学困生转化方面的资料。

九、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对待学困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学困生一般都具备两差:基础差,习惯差。要想对他们有所改变,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因为他们积习难改,做不下去,必然会出现行为上的反复,言行上的不一致。我认为教师要强调“坚持”二字,相信教师只有坚持下去,必定会有许多学困生因老师的努力而改变。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多年,开展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普遍存在的学困生转化难度大的问题,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针对性,师生积极性高,效果比较明显。然而要实现学困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多元参与、有效参与,还有许多需

要研究的内容、思考的问题。如由于受到当今部分“学习无用论”观念的束缚,在农村许多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空巢”家庭的客观存在,导致学困生在家的学习得不到支持和监督,这对于转化学困生有效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素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尝试,还有许多欠缺和不完善之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但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也是非常无奈的。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积极与家长沟通,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并持之以恒地开展一系列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不断地向兄弟学校取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附:参考文献

1.李献林、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人民出版社

2.侯一波《一个都不能落――名师提升学困生的针对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Susan Winebrenner著 刘颂 刘巧云译《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4.陈琦 刘儒德 著《当代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