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 下载本文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正文

二、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

(一)传统的价值观念

1.花的灵魂

同《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是以女儿为轴心的情的情况相对应, 作家创造了一个以花为中心的意象群。只要稍为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随口就可以举出一串:牡丹—宝钗,玫瑰—探春,海棠—湘云,老梅—李纨,桃花—袭人,荼縻—麝月,莲藕—香菱,蔷薇—龄 官, 兰 花—睛 雯,榴花—元春,芙蓉—黛玉??

这里要着重探讨的是,象征着林黛玉形象的芙蓉花。芙蓉花是曹雪芹最爱的花。因为芙蓉花,清姿雅质,妩媚娇嫩,恍若仙子,它们娇羞中有几分英气,富丽又蕴藏些许幽雅,给周围的环境抹上一派温暖的色调。古来有很多咏芙蓉的名诗,宋代诗人郑域十分喜爱芙蓉花,曾写道“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做花”认为芙蓉要比牡丹美艳。元代也有一个爱芙蓉的诗人蒲道源,他笔下的芙蓉娇羞可爱,“午醉未醒全带艳,晨妆初罢尚含羞。”从这几句诗便可以看出芙蓉的美和古人对芙蓉的推崇。曹雪芹把黛玉与“风露清愁”的芙蓉并称,这是赞赏她不入俗眼的花中逸品,遗世独立、满怀幽怨、高洁而又有风骨。通过芙蓉丰满的形象和蕴意,曹雪芹再把芙蓉与黛玉并称,我们脑中便有了一个衣袂飘然,眼波流转,灵动独立的实实在在的黛玉,黛玉拥有了所有芙蓉的品德,并有了更高的升华。芙蓉在世人眼中已是绝世仙葩,曹雪芹利用“以花喻人”不多费一笔一墨就达到了写黛玉为绝世仙葩的艺术目的。

在林黛玉形象的背后是荟萃了花的精英和寄寓着美的理想。“花的灵魂”林黛玉当之无愧。

2.诗的意蕴

历来有钗黛并举的看法,有人说,宝钗做人,黛玉作诗。确实在 大观园众多富有才华的少女中,林黛玉是最具诗人气质的。一个优秀 的诗人,创作

5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正文

自觉、感悟力和才华缺一不可。薛宝钗缺少创作自觉,湘云感悟力不强,宝玉才华方面虽高于世人,但拜倒于石榴裙。由此看来,只有林黛玉既有敏锐的感悟力,又具备足够的才气与创作自觉, 因而她最具诗人气质。她把作诗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唯一手段。

林黛玉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她的那些诗作与那些传世佳作一样具有感人的魅力。其中最著名的是《葬花辞》第二十八回宝玉听到了她的葬花辞,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可以看到这首诗带给贾宝玉的震撼,以及黛玉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如果说宝玉的反应中还包含着他的欣赏习惯即不言炼字炼句词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理,那么黛玉的葬花和她“一面低吟,一面哽咽”而作的葬花诗,都表现了这个少女的不同流俗的内心世界。如“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一腔愁绪,是黛玉的特殊处境和孤单生活织成的,咏花是为了喻人,落花的遭遇也是她自己的遭遇,如:“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这些诗句的魅力不是来自遣词造句,而是来自诗中所表达的那种摧人肺腑的情感,来自对生命无常青春不再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失落感的高度概括。可见,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不单是她名下的诗词最多,而在作家写出了她的诗人气质,用诗的方法展现她的内心世界,使林黛玉与诗同为一体。

3.泪的化身

没有眼泪就没有林黛玉,《红楼梦》,处处可闻黛玉的哭泣,处处可寻黛玉的泪痕。传说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

6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正文

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可见林黛玉的一生就是还泪的一生,是报恩的一生。

黛玉爱哭除了与前世姻缘有关外,也与她多病的体质和感受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更重要的乃是同她的处境和命运有关。等级森严的贾府吗,寄人篱下的处境,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利和神的意志的“金玉良缘”之说,像一座座无形的高山横亘在爱之路上,使她很快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意识到爱的历程的艰难与渺茫,想爱而不得所爱,是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哀。因此,在这位痴情而又敏感的少女心理感应上,处处形成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触发点,每次触发都会引起她对现实和自身的省视,引起感情层次的迭加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这种触发和变化一次比一次激涨,哭泣也一次比一次悲怆。“ 志撼恨而不逞兮,抒中情而属诗”,于是才哭泣吟唱出那些血泪交进。这正是由爱的觉醒而启发了她的人生忧患意识,一种敏锐的失落感袭上心头。因此,黛玉她哭,爱流眼泪,正如蒋和森所论:“你是眼泪的化身”, 最后她的眼泪越流越少起来,渐渐走向那“泪尽夭亡”的宿命归宿:应合那个“还泪”神话。

(二)现代的价值观念

1.对人格尊严的追求

黛玉对自己的价值似乎并不取决于自身的美质,而是取决于别人读自己的尊重程度。 她的多疑善妒,常常含针带刺,以此表达她对平等尊重的强烈要求。周瑞家的分送宫花,别人都谢过收下,唯独黛玉发问:“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粗粗看去,黛玉确实挑剔#小器,透过表象,但可以感到她时时处处看重作为一个独立个性的自我,追求自由#自尊和平等。在这里:“ 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情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上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

7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论文(设计) 正文

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一节还忍得。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她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她和我玩,若我回了口,岂不是她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她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忍,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忍的还是把她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侮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如此发泄,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黛玉在心中极力追求着自由、自尊和平等。

2.对爱情尊严的追求

林黛玉唯恐失去了宝玉,她不能容忍宝玉朝秦暮楚,拼命斩割宝玉与其他女性的依依情愫。然而,寄人篱下的林黛玉的爱是压抑的,沉重的,她的自尊不允许她主动向爱情的圈子迈进半步,甚至连宝玉借《西厢记》中”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而曲折的向她表白爱情时,她也“带腮连耳地通红”,指责宝玉“说这些混帐话”是欺负她。她自尊得给人一种空灵超脱之感。而正是这种自尊成了她在“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洁身自立的保命伞。她的这种自尊又是脆弱的,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新亡,把她孤苦伶仃地遗弃在这个世界上,仅靠了贾母的一丝血缘纽带的维系,她才没有步英莲或妙玉的后尘。这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苦处境,怎不使她更加用自尊保护自己。

她的敏感正是在这种自尊的基础上形成的。她敏感地注视着贾宝玉周围的天地,她怕宝玉“见了姐姐,便忘了妹妹”,预感到宝玉的心有被宝钗白皙的脖子上的那把锁套去的危险,她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去测试宝玉的情感变化。这是对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