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检地理及答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厦门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A、B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说明:请将A、B卷中的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非选择题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A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诗句体现地球公转和自转现象的是

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②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 夏季某日正午时刻,北半球P地直立竹竿没有日影,而此刻正北数千千米外的Q地直立

竹竿的长度与其影长相等,则P、Q两地之间的球面距离约为 A.2000km A.大气环流

B.3000 km

C.4000 km B.大洋环流 D.水循环

D.5000 km

3. 联系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C.岩石圈物质循环

图1为某年11月26日02时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4~5题。

图1

4.此时甲地的天气特点是

A.低温阴雨 C.风雪交加 曲线的是

A.① C.③

B.② D.④

1

图2

B.寒冷干燥 D.晴暖无风

5.图2中表示北京市在P天气系统过境期间日平均气温变化

图3为非洲大陆纬度大致相当的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6~7题。

图3

6. 甲、乙两地相比

A.甲地年均温大于乙地 C.两地均为雨热同期

B.甲地年降水量大于乙地 D.两地冬季多雨、夏季干燥

B.植被类型:甲地为草原,乙地为雨林 D.沿岸洋流:甲地为暖流,乙地为寒流

7.对于甲、乙两地的推断正确的是

A.雨季成因:都受西风带控制 C.海拔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读图完成8~9题。

8.仅从城郊间热力环流考虑,郊区甲点1月份的风

向大致是 A.东南风 C.西北风

B.东北风 D.西南风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图4示意我国某平原城市1月均温分布,

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点的月均温至少相差2℃ B.甲点1月份的风力很可能小于乙点 C.西郊的热岛强度小于南郊 D.该城市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图5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图4

图5

10.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图5中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A.③ B.⑤ C.⑥ D.⑦

11.2015年5月20日15时,厦门突降暴雨,市区内涝严重。造成这次厦门市区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热岛效应导致①环节增强

2

B.地面硬化导致⑥环节增强 D.绿地面积减少导致④环节减弱

C.排水设施不足导致⑤环节受阻

2011年11月3日,“厦门号”帆船从厦门启航,历经十个多月的环球航行,于2012年9月14日上午回到厦门。图6示意“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线路,读图完成12~14题。

图6

12. 流经下列海区的洋流性质为寒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 在下列海区航行时,逆洋流航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 帆船所经过的合恩角附近海域,海浪汹涌,其原因主要是

A.离南极大陆近,极地东风强盛 C.寒暖流交汇,海水上升作用强

B.纬度最高,气候寒冷 D.海域宽阔,西风强盛

图7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15~17题。

图7

15.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向斜、背斜、断层 C.背斜、向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 D.背斜、断层、向斜

16.该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地壳下降—沉积—褶皱—断裂—岩浆侵入 B.沉积—地壳下降—褶皱—岩浆侵入—断裂 C.地壳下降—褶皱—沉积—断裂—岩浆侵入 D.沉积—地壳下降—岩浆侵入—断裂—褶皱 17.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

3

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图8示意南半球某河段,读图完成18~19题。 18. 该河段

A.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B.堆积岸位于曲流西岸 C.沙洲甲将与东岸相连 D.古民居多分布在东岸 19.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 C.汛期

B.含沙量 D.流量

图8

图9为某丹霞地貌景观,该地貌是由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红色砂砾岩层,经地质作用形成的堡垒状山峰;图10是三大类岩石转化图,读图完成20~21题。

图9 图10

20.形成该山体堡垒状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沉积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A.甲

B.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C.丙

D.丁

21.组成该山体的岩石类型是

B.乙

图11示意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22~23题。

图11

22.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A.海拔较高

4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C.降水较多

D.纬度较低

23.甲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较丁山地高,其主要原因是甲山地

B.距海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