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西部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下载本文

一个地区的区域工程地质研究,对于该地区的水利水电、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桥梁、港口、码头、机场以及国防等建设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迄今为止,前人在重庆西部地区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本文试图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重庆西部地区的工程地质基本特征,重点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工程地质分区特征,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该文原标题为《重庆市永川地区工程地质基本特征》。作者于2001年6月对原文进行了修改补充,并重新标题为《重庆西部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一、自然地理概况

㈠、地理位置

这里所说的“重庆西部”是指原永川地区行署所辖的八个县,即现在重庆市所辖的永川市、潼南县、铜梁县、合川市、荣昌县、大足县、璧山县和江津市等三市五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渝西”地区。

重庆西部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该区东面,是重庆市的北碚区、巴南区和綦江县;西南面和南面,是四川省宜宾地区的隆昌县、泸县和合江县;东南面,是贵州省北部遵义地区的习水县;西面,是四川省内江地区的安岳县;西北面,是四川省绵阳地区的遂宁县;北面,是四川省南充地区的武胜县。

㈡、山脉与丘陵

该区山脉属于华蓥山脉西南分支的低山,主要分布于该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其中包括:走向NNE-SSW的中梁山南段、大东山、小东山,以及作为小东山南伸部分的云雾山(花果山)。它们大体上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由北向南纵贯该区东部。

走向NE-SW的箕山(东山或茶山)、黄瓜山、巴岳山(西山)、阴山、曾家山北段和古佛山北端。它们大体上由北东向南西斜贯该区西南部。其中,箕山和黄瓜山可视为小东山的西南分支。

此外,还有江津市东南部走向NNE-SSW的低山。

该区东南部低山呈线状,西南部低山呈长轴状。两相邻低山之间是比较开阔的槽谷或河谷地带。

华蓥山主体、小东山北段、巴岳山和曾家山北段一线之西北,即该区的西北部,为广大的丘陵分布区。

㈢、江河与水系

该区江河属于长江水系。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斜贯该区东南部。

在该区内,长江的主要支流有:长江以北流经该区北部的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和涪江;琼江河和小安溪为涪江的主要支流。长江以南流经该区东南部的綦江及其支流笋溪河。

除此以外,直接流入长江的较小支流还有:长江以北的壁河及其支流九龙河,临江河及其入江段朱羊溪;长江以南的塘河和驴子溪。

嘉陵江横切华蓥山脉,形成了沥濞峡、温塘峡和观音峡,有小三峡之美称。

㈣、气象与气候

该区气候属亚热带气候,冬暖夏热。年平均气温18℃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7℃左右;8月份平均气温28℃左右。

降水量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左右。但是,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7月份和9月份。盛夏十年九旱,有的年份夏旱连伏旱或者伏旱加秋旱。干旱是该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不过,在汛期(6~7月份)连降暴雨,也会造成局部洪涝灾害,同时还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地形地貌

㈠、地形概况

该区地形总轮廓是北高南低,与四川盆地底部地形北高南低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具体而言,长江以北,西北高东南低;长江以南,南高北低。

该区海拔多在300~1000米之间。长江河床为区内地形相对最低地带,一般海拔在300米以下。

在长江以南,江津市南部东面边界上的紫金山海拔1105米;江津市南部西面边界附近的插旗山海拔1096米,而在其西面边界上有海拔1220米的高程点,这是该区长江以南部分的最高高程控制点。

在长江以北,永川市箕山薄刀岭海拔1025米,这是该区长江以北部分的最高高程控制点。

㈡、地貌

该区地貌成因类型,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它构成了该区地貌的基本轮廓。其次是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和岩溶地貌等。

1、构造-剥蚀地貌

该区东南部地貌基本上属于构造地貌。其基本特征是由隔档式褶皱构成的背斜低山与向斜丘陵相间出现。该区西北部地貌基本上属于

剥蚀地貌。其基本特征是以构造盆地为主的穹状褶皱丘陵。因此,该区可分为两个地貌分区:该区东南部为由隔档式褶皱构成的背斜低山与向斜丘陵地貌分区;该区西北部为以构造盆地为主的穹状褶皱丘陵地貌分区。这就是该区地貌的基本特征。

2、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⑴、河谷及其次一级地貌单元

在该区,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主要地貌单元为河谷。河谷中的次一级地貌单元主要有: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牛轭湖不发育。有的河床中可见河床浅滩和河床沙洲。

⑵、一般具有壮年期河谷特点

该区河谷一般具有壮年期河谷的特点。河床纵剖面接近平衡剖面,河谷横断面形态多呈不对称的“U”字形,仅在坚硬岩层分布河段呈“V ”字形;河流侵蚀作用以侧向侵蚀为主,河曲发育;河床两侧发育不对称的河漫滩及Ⅰ级阶地;在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河谷中,可见河床沙洲。

⑶、曲流(河曲)类型 该区曲流(河曲)主要属于由于河流侧蚀作用而形成的自由曲流。少数基岩山区的曲流,则属于深切曲流。例如,合川以上的嘉陵江,就是典型的深切曲流。深切曲流是在自由曲流的基础上,由于流域地壳上升,底蚀作用加强,河床虽然保持着原有的弯曲形式,但是却逐渐深切到基岩之中而形成的。可见,自由曲流反映地壳相对稳定,而深切曲流则是反映地壳相对上升的一种标志。

⑷、阶地

该区主要干流和支流谷坡上的阶地,多为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一般阶地高出河床几米至十余米,宽数十米至上百米。阶地堆积物为现代河流冲积物和冲积洪积物。该区主要干流和支流河谷一般仅发育Ⅰ级阶地,表明该区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⑸、河谷类型

该区河谷在成因上属于侵蚀河谷。从河谷发育与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关系看,该区西北部河谷多为中性谷;而该区东南部河谷则既有构造谷,主要是向斜谷,又有适应河谷,主要是单斜谷。从河谷方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看,既有横谷,又有纵谷。长江和嘉陵江河谷基本上属于横谷,其余小河(溪)干流多为纵谷。

3、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在该区,山麓斜坡堆积地貌的主要地貌单元,是由坡积层或崩积层构成的坡积裙,以及由洪积层构成的洪积扇和洪积裙。一般规模不大,主要分布于背斜低山和深丘的坡麓地带,以及山区河溪的谷口处。

4、岩溶地貌

该区岩溶地貌,主要沿着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石灰岩和白云岩地层构成的背斜轴部发育和分布。其中,包括中梁山背斜南段以及大东山、小东山、云雾山、巴岳山和阴山等背斜的轴部。主要岩溶形态有溶沟、溶槽、溶蚀漏斗、落水洞、溶洞和暗河等。

在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群(J1+2zl)中的石灰岩等可溶岩层分布地段,也有一定程度的岩溶发育和分布。

该区岩溶地貌在成因上,基本上属于溶蚀-构造类型中的垄脊槽谷型。岩溶发育时期,大体上属于槽地期(第三纪至第四纪初)和嘉陵江期(第四纪以来)

该区西北部岩溶不发育。

三、地层岩性

㈠、地层岩性基本特征 1、所属地层分区

该区在地层分区上,属于四川盆地分区。其中,该区东南部属于泸州小区;而该区西北部属于南充小区。

2、地表地层

该区地表地层,全部为三叠纪(T)及其以后形成的沉积地层。其中包括:中下三叠统(T1f、T1j、T2l)海相沉积地层,以及上三叠统(T3xj)、侏罗系(J1+2zl、J2s、J2sn和J3p)和第四系(Q)陆相沉积地层。

该区地表地层,缺失上三叠统中下部以及白垩系(K)和第三系(E)。该区东南部还局部缺失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

3、深部地层

在四川盆地分区,若干钻井已揭露了深部地层。泸州小区已揭露至下奥陶统(O1);南充小区已揭露至震旦系(Z)。

该区西北部的深部地层,缺失下奥陶统(O1)、志留系(S)、泥盆系(D)和石炭系(C);该区东南部的深部地层,缺失上志留统(S3)、泥盆系(D)和石炭系(C)。其余深部地层发育良好。

下面,仅介绍该区地表地层岩性。该区深部地层岩性,可参见我国《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四川省分册)》。

㈡、西北部地表地层岩性

第四系(Q)

全新统(Qh或Q4)

人工堆积层(Qkc或Qa)

崩塌坡积层(Qcol或Qb):分布于由砂岩或由夹泥、页岩的砂岩构成的陡崖坡脚;由块石、岩屑和亚粘土组成;厚0~10米。

残坡积层(Qel-dl):主要为亚砂土、亚粘土和耕作土层;一般厚1~2米,局部可达7.5米。

现代河流冲积层(Qal):主要为卵石、砾石、砂和粘土;高出现代河床0~5米;形成河漫滩和河床沙洲。

现代河流冲积洪积层(Qal-pl):主要为粘土,底部夹砾石;高出现代河床5~10米;形成Ⅰ级阶地。

— — — — — — — —假整合— — — — — —

— —

更新统(Qp:Q1、Q2、Q3) 江北砾石层 雅安砾石层 松林坡砾石层

更新统在该区西北部不发育,仅沿嘉陵江和涪江河谷有零星分布。

~~~~~~~~~~~~~~~不整合~~~~~~~~~~~~~~~

侏罗系(J)

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3p)

在大足地区成片分布,在潼南西部边缘零星分布;为一套河湖相砂岩和泥岩,偶夹薄层泥灰岩;厚700~750米。分为上、下两个亚组:

上亚组:为长石砂岩、钙质石英砂岩与泥岩的略等厚互层。其中,上部为钙质石英砂岩与泥岩的互层;中部夹有两层泥灰岩;下部以长石砂岩为主。

下亚组:为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的等厚互层。底部为一层紫灰色长石砂岩。

中侏罗统(J2) 遂宁组(J2sn)

为砂质泥岩夹石英粉砂岩,底部为砖红色石英砂岩。泥岩普遍含钙质,且有含石膏的含膏泥岩。粉砂岩中平行和微细斜层理发育。厚287~455米;安岳、大足一带厚300米左右。

在该区西北部,该组地层成片出露于大足、潼南地区;在其东部仅零星出露;在大足、登云、龙水镇一带,该组地层为水平岩层。

沙溪庙组(J2s)

为河流相泥岩、砂质泥岩和砂岩;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厚880~1470米。以中下部的一层黄绿色页岩为标志层,分为上、下两个亚组:

上亚组(J2s2):泥岩色暗,钙质团块多,偶夹泥灰岩;砂岩色杂,多为长石石英砂岩或长石砂岩;底部以一层灰绿色砂岩整合于下亚组之上。厚800~1200米。

该亚组地层大片出露于铜梁、合川地区,潼南东部有小片出露。 下亚组(J2s2):泥岩多呈紫红色,少数呈灰绿色,局部含钙质或钙质团块。砂岩多为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一层浅绿灰色或灰白色粘土质胶结的细~中粒长石砂岩,不含钙质,较疏松。厚80~270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该亚组地层,仅出露于与该区东南部交界地带各背斜西北翼外围。

在该区西北部,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群(J1+2zl )及其以下地层均为深部地层。

㈢、东南部地表地层岩性

第四系(Q)

全新统(Qh或Q4)

人工堆积层(Qkc或Qa):厚2~15米。 崩塌坡积层(Qcol或Qb):厚1~3米。 残坡积层(Qel-dl):厚0~11.42米。

现代河流冲积层(Qal):厚0~11.96米。

在该区东南部,全新统主要是现代河流冲积层和风化土(包括崩塌坡积层和残坡积层);并且主要分布在现代河谷的河床、河漫滩和两岸谷坡、山地槽谷底部、山间平坝、平缓丘陵以及低山山麓。其中,残坡积层分布最广;其次是冲积层和崩积层。它们分别由块(碎)石、砾石、砂、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组成。

— — — — — — — —假整合— — — — — —

— —

更新统(Qp:Q1、Q2、Q3) 江北砾石层 重庆砾石层 洞穴堆积层

更新统在该区东南部,仅沿长江河谷两岸零星分布。

~~~~~~~~~~~~~~~不整合~~~~~~~~~~~~~~~

侏罗系(J)

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3p)

大片分布于江津东南部两岔—蔡家背斜两侧的向斜中;江津北部各向斜核部有零星分布。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石英砂岩的互层。上部偶夹泥灰岩。厚200~600米。

——————————————整 合———————————

———

中侏罗统(J2) 遂宁组(J2sn)

在该部的东南部,呈小片分布于向斜核部,或呈环带状分布于由蓬莱镇组(J3p)构成的向斜核部外围。为泥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夹透镜体石英粉砂岩,底部以一层砖红色砂岩与下伏沙溪庙组(J2s)呈整合接触。泥岩普遍含钙质;砂岩干裂和波痕较多;波状层理发育。厚268~672米;永川地区厚200米左右。

沙溪庙组(J2s)

广泛分布于该部各个向斜中。为泥岩、砂质泥岩与中~细粒长石砂岩的不等厚互层。泥岩普遍含钙质结核;砂岩大型斜层理发育。厚1000~1300米。另据《四川省长征渠东干渠江津地区内七项大型工程段工程地质初勘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该组地层厚度为1412~2318米。以下部一层富含叶肢介化石的灰绿色页岩——叶肢介页岩为标志层,分为上、下两个亚组:

上亚组(J2s2):大片分布于各向斜中,或出露于由蓬莱镇组(J3p)、遂宁组(J2sn)构成的向斜核部外围。泥岩多呈暗紫红色;上部所夹砂岩多呈紫灰色,下部所夹砂岩多呈灰、灰绿色。厚800~1000米;另据《报告书》,厚1300~1780米。与下亚组呈假整合接触。

下亚组(J2s1):在各背斜最外围呈环形分布。泥岩呈紫色、棕红色;所夹砂岩多呈黄灰、灰绿色,粒度较粗。顶部为一层灰绿、黄绿、灰黑色叶肢介页岩。底部为一层中粒长石砂岩或长石石英砂岩,胶结疏松,斜层理发育。与下伏自流井群之间常见明显的冲刷面。厚180~387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387.2米;另据《报告书》,厚112~538米。

— — — — — — — —假整合— — — — — —

— —

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群(J1+2zl)

在该部各背斜核部外围呈环形分布。基本上是一套河湖相沉积岩。为泥岩、砂质泥岩,夹石英细纱岩、泥灰岩、介壳灰岩或含介壳

页岩。厚280~500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431.4米。按岩性组合特征,分为六个岩性段:

第六段凉高山段(J1+2zl6):上部为砂质页岩,局部夹细砂岩;中部为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夹薄层砂质灰岩;下部为石英砂岩,底部有透镜状石英岩质砾岩。该段地层曾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岩性和厚度变化很大。江津、永川一带厚约90米,页岩增多,与下伏地层似呈假整合;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59.6米。

第五段大安寨段(J1+2zl5):为泥岩夹泥灰岩和介壳灰岩。厚5~40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42.8米。

第四段马鞍山段(J1+2zl4):泥岩夹细砂岩和粉砂岩。厚28~187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174.5米。

第三段东岳庙段(J1+2zl3):中厚层灰岩、介壳灰岩夹钙质页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厚6~19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19.1米。

第二段珍珠冲段(J1+2zl2):泥岩夹薄层石英细砂岩,底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纯质石英砂岩。厚112~191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128.8米。

第一段綦江段(J1+2zl1):为灰黑色页岩、灰色石英砂岩,夹薄煤层、赤铁矿、菱铁矿和粘土层。厚0~22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6.6米。该段地层主要见于永川、綦江一带,横向变化很大。在永川以西,相变为石英砂岩和褐黄色页岩,与第二段地层不易划分。 — — — — — — — —假整合— — — — — —

— —

三叠系(T)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

出露于各背斜核部,或者出露于由下三叠统飞仙观组(T1f)、嘉陵江组(T1j)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构成的背斜核部外围。为一套沼泽相含煤砂页岩沉积岩。主要为含煤黑灰色炭质页岩、砂质页岩和灰色砂岩。厚360~640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639.2米。按沉积旋回和岩性组合特征,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共六个岩性段:

上亚组:包括第六、五、四段。由两套灰色砂岩夹一套含煤黑灰色炭质页岩组成。与下亚组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冲刷面。厚159~290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282.8米。

下亚组:包括第三、二、一段。由两套含煤黑灰色炭质页岩夹一套灰色砂岩组成。厚140~350米;永川双石区四合厂,厚356.4米。与下伏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或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T2l)呈假整合接触。

另据《报告书》,第六、四、二段,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页岩;第五、三、一段,以页岩为主,夹砂岩和煤层。部分地段,第六、五两段全被剥蚀。

各段地层的厚度和接触关系如下:

第六段:厚0~100米;与第五段呈整合接触。 第五段:厚0~113米;与第四段呈整合接触。 第四段:厚55~185米;与第三段呈冲刷接触。 第三段:厚42~124米;与第二段呈整合接触。 第二段:厚115~293米;与第一段呈冲刷接触。

第一段:厚13~230米;与下伏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或者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呈假整合接触。

— — — — — — — —假整合— — — — —

— — —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

在泸州至永川一带全被剥蚀,向四周逐渐出露。被剥蚀后残存的下部,主要为石灰岩、鲕状灰岩、白云岩,夹少量钙质页岩;底部为黄绿色粘土岩——“绿豆岩”。厚0~100米。

——————————————整 合———————————

———

下三叠统(T1) 嘉陵江组(T1j)

出露于阴山、云雾山、巴岳山、小东山、大东山和中梁山等一系列背斜的核部。为浅灰色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页岩和盐溶角砾岩。厚314~578米。按岩性,分为四个岩性段:

第四段:以白云岩和盐溶角砾岩为主。在泸州、永川至纳溪一带,基本上全被剥蚀,向四周逐渐增厚。厚0~138米。

第三段:为石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厚99~186米。

第二段: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与白云质泥岩、含钙质页岩的互层,夹细砂岩、盐溶角砾岩和石膏。厚35~128米。

第一段:以石灰岩、含泥质灰岩、泥灰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和钙质泥岩。厚104~194米。与下伏飞仙观组呈整合接触。

重庆天青石锶矿,主要赋存于下三叠统上部嘉陵江组以碳酸盐岩夹石膏为特征的沉积地层中,与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共生。

飞仙观组(T1f)

仅出露于小东山背斜北段和中梁山背斜的核部。为紫红、灰紫色钙质泥岩,夹泥质灰岩、鲕状灰岩和粉砂岩,底部多为泥灰岩。厚

500~547米。按岩性分为四个岩性段。与下伏二叠系(P)呈整合接触。

在该区东南部,二叠系(P)及其以下地层均为深部地层。

四、地质构造

㈠、大地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该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我国扬子准地台西北部的四川中坳陷区的中南部。

按照大地构造学说的一般理论,地壳上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内力地质作用强烈的地带,即活动性强的地带,称为活动地带;地壳上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内力地质作用微弱的地带,即活动性弱的地带,称为稳定地带。地壳上的活动地带称为地槽;地壳上的稳定地带称为地台。活动性相对较强的地槽称为正地槽;活动性相对较弱的地槽称为准地槽,如中国的天山准地槽褶皱带和祁连山准地槽褶皱带。活动性相对较弱的地台称为正地台;活动性相对较强的地台称为准地台,如中国的扬子准地台和华北准地台等。它们一般属于一个国家或大区域的亚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四川中坳陷区的范围与四川盆地相当。它是一个中生代大型陆相坳陷区。其中,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从西北向东南,它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它们是:川西北坳陷、川中隆起和川东南坳陷褶皱束(即一般所说的川东南褶皱带)。

该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属于川中隆起和川东南坳陷褶皱束。这就决定了该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特别是地质构造特征。这也是该区地貌分区的地质构造基础或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该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西北部的四川中坳陷区,构造运动不很强烈,无深大断裂及与之对应的地震活动带发育,因而地震烈度一般在6度及其以下,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这是该区的一个优越的工程地质条件。

㈡、西北部地质构造特征 1、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该区西北部地质构造简单,构造运动微弱;褶皱形态类型为由构造盆地和穹窿构成的穹状褶皱,而以构造盆地为主;穹状褶皱由中、上侏罗统陆相沉积地层组成;褶皱时代为燕山期(侏罗纪末);构造断裂特别是断层不发育。

2、地质构造基本轮廓

穹窿仅分布在合川市东北部;轴向以NEE为主,个别轴向NE或NNE;规模小,长约3~11.5公里,宽约2~6公里。这些穹窿可分别命名为大石-临江穹窿、巷子穹窿、孙家湾穹窿、友谊(仁和寨)穹窿和农胜穹窿。

除了合川市东北部以外,其余地区属于广大的潼(南)遂(宁)西(充)构造盆地的南部。岩层倾角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缓;其中大部地区特别是潼南、大足地区,可视为水平岩层区。

3、节理裂隙发育程度

在该区西北部,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微弱。例如,侏罗系泥岩裂隙率多小于1%。节理裂隙成因类型以风化裂隙为主。层面裂隙以及河谷谷底和谷坡表部岩体中的卸荷裂隙也比较发育。

㈢、东南部地质构造特征 1、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该区东南部与西北部相比,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构造运动比较强烈。褶皱构造形态类型为隔档式褶皱。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中断层以压(扭)性走向逆(冲)断层为主,并且与背斜伴生,向斜中断层不发育。褶皱和断裂构造的时代同属燕山期(侏罗纪末)。

2、褶皱构造特征

⑴、褶皱构造形态

褶皱构造形态类型为隔档式褶皱。隔档式褶皱由狭长陡峻的线状、长轴状背斜与开阔平缓的线状、长轴状向斜相间排列而成。其中,东部褶皱在平面上呈分枝状分布,为华蓥山主背斜的西南分枝;西部褶皱在平面上呈左行斜列(雁行)式分布。

褶曲形态,在平面上一般为线状或长轴状背斜和向斜,仅在南部边缘地带有少数短轴背斜和向斜。

在东部褶皱中,背斜南端大体上向南倾伏,北端与华蓥山主背斜或其干支背斜相连;向斜北端收敛,南端撒开。在西部褶皱中,背斜两端大体上分别向北东和南西倾伏,向斜两端均撒开。

从轴面产状看,一般为倾斜褶曲;没有倒转、平卧和翻卷褶曲。这说明该区东南部地质构造也并不十分复杂,构造运动并不十分强烈。

⑵、褶皱轴向

东部褶皱轴向一般为NNE。西部褶皱轴向一般为NE。NNE和NE是该区东南部褶皱的基本轴向。此外,江津市东南部,两岔-蔡家背斜

轴向NNW;南部边缘地带,短轴背斜和向斜轴向NNW,少数为NNE、EW和SN。

⑶、褶皱地层

背斜一般由三叠系(T)和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群(J1+2zl)组成,并分别由下三叠统飞仙观组(T1f)、嘉陵江组(T1j)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或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构成核部。向斜一般由中侏罗统(J2)、上侏罗统(J3)构成,并由中侏罗统沙溪庙组(J2s)和遂宁组(J2sn)或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3p)构成核部。

⑷、主要背斜和向斜

现将该区东南部主要背斜和向斜,由东向西分别命名如下: ①、线状、长轴状背斜和向斜

A、江北-巴县向斜:仅南端西南部在江津市东部境内。

B、观音峡背斜:仅南段自北向南伸入江津市东部。该背斜北段称为天府背斜,南段称为中梁山背斜。

C、北碚-江津向斜:仅南段大部位于璧山县东南角和江津市北部。该向斜北段称为玉屏向斜,南段称为江津向斜。江津向斜以东,还有一个次一级的先锋背斜和白溪向斜。先锋背斜可视为江津市东南部两岔—蔡家背斜的北伸部分。

D、温塘峡(大东山)背斜:其北段称为青木关背斜;南段的北部称为水口背斜,南段的南部称为临峰背斜。温塘峡(大东山)背斜自北向南纵贯该部东面边界;仅临峰背斜自北向南纵贯江津市西北部。

E、璧山-三圣向斜:其北段称为璧山向斜;南段的北部称为广兴向斜,南段的南部称为三圣向斜。璧山向斜两翼发育次一级的丹凤背斜和太和向斜。

F、沥鼻峡(小东山)背斜:其北段的北部称为天池背斜,北段的南部称为九塘-岚槽背斜;南段的北部称为西泉背斜,南段的南部可称为云雾山背斜。

G、虎峰-板桥向斜:其北段称为虎峰向斜,南段称为板桥向斜。 H、箕山(东山)背斜。 I 、黄瓜山背斜。

J、九龙-河埂向斜:其北段称为石庙-大安向斜,中段称为石脚向斜,南段称为松既向斜。

K、巴岳山(西山)背斜:其北段称为罗井寺背斜,中段称为巴岳山(西山)中段背斜,南段称为玉龙背斜。

L、阴山背斜。

M、古佛山背斜:仅其东北部长约5公里的一段伸入荣昌县境内。 N、关门山向斜。

O、新华-双河向斜。

P、螺观山背斜:仅其东北段位于荣昌段铁路线之西北。 ②、短轴背斜和向斜 A、黄泥-龙山向斜 B、永兴背斜

C、洞塘-太和向斜 D、鹅公向斜

E、大山-狮子背斜 F、大同向斜 G、新桥向斜 3、断裂构造特征

⑴、区域断裂带格局

该区东南部以东是华蓥山断裂带。它包括:天府逆(冲)断层和中梁山逆(冲)断层带。前者为燕山期(侏罗纪末)断裂;后者为华力西晚期(早二叠世)断裂。这样,华蓥山断裂带就是一个多旋回断裂带。

该区东南部的西部断层(带)可以划归宜(宾)永(川)断裂带。 这样,该区东南部的东部褶皱恰好位于东西两个断裂带之间,是一个断层不发育或发育十分微弱的褶皱地段;而该区东南部的西部褶皱则归属于宜(宾)永(川)断裂带的东北部。

总之,该区东南部的东部是褶皱地段,而西部则是褶皱—断裂地段。这就进一步展示了该区东南部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

⑵、断裂构造的主要特点

①、该区东南部的断层(带)主要与西部褶皱中的背斜伴生;东部褶皱中的线状、长轴状背斜,断层不发育或发育十分微弱。所有向斜、短轴褶曲和两岔-蔡家背斜,断层均不发育。

②、断层线走向一般为NNE和NE,与岩层走向和背斜轴向基本一致,多属走向断层或纵断层。

③、断层以压(扭)性逆(冲)断层为最多,压(扭)性逆掩断层、张性正断层和扭性平移断层少见。压(扭)性逆(冲)断层多发育在背斜轴部和西翼;并且一般为走向(纵)断层,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断层面倾角往往大于岩层倾角。

④、断层规模不大。断层线较长者约为5~9公里。规模较大的断层往往单独发育。只有在巴岳山背斜和阴山背斜的轴部和西翼有断层带发育。

⑤、断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大体上与褶皱同时,属于燕山期(侏罗纪末)断裂。

⑶、主要断层(带)

现将该区东南部的主要断层(带),由西向东分别命名如下(据1∶20万江津地区水文工程地质图):

①、螺观山断层带:为一沿着螺观山背斜轴部发育的弧形逆(冲)断层带。其中,仅断层 LF4 在荣昌县境内,暂时将其命名为曾家山断层。

②、巴岳山南段断层带:为一沿巴岳山背斜南段轴部和西翼发育的、以逆断层为主的断层带。

③、巴岳山北段逆(冲)断层。

④、阴山断层带:为一主要沿阴山背斜轴部和西翼发育的逆(冲)断层带。其中,穿越李家沟煤矿区的断层 YF5 ,为该断层带的主断层,故将其命名为李家沟断层。

⑤、箕山南段逆(冲)断层。 ⑥、黄瓜山南段逆(冲)断层。 ⑷、节理裂隙

该区东南部,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中等。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因素的控制。例如,嘉陵江组石灰岩的裂隙率可达3~6%;须家河组砂岩的裂隙率为1~3%;而侏罗系泥岩的裂隙率多小于1%。节理裂隙发育,背斜比向斜强;轴部比翼部强;陡翼比缓翼强。在断层附近和深切河谷地带,节理裂隙均较发育。

该区东南部,节理裂隙成因类型以构造节理为主,风化裂隙次之。层面裂隙以及河谷谷底和谷坡表部岩体中的卸荷裂隙也比较发育。

据统计,在整个重庆西部地区,主要发育有两组节理裂隙:一组走向SN或NNE;另一组走向NW或NWW。其力学性质多属扭性。这两组节理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厚层砂岩中显得十分明显。特别是走向平行岩层走向的一组节理裂隙,更加发育。它与另一组节理裂隙一起,切割厚层砂岩,往往成为斜坡崩塌岩块的几何边界面。

五、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含水层的空隙性,该区地下水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类型,即:石灰岩岩溶水、砂岩强裂隙承压水、粘土岩与薄层砂岩互层弱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潜水。

㈠、石灰岩岩溶水

石灰岩岩溶水,主要埋藏于温塘峡、沥濞峡、云雾山、巴岳山和阴山等各背斜核部的、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石灰岩中。其富水性受岩溶形态控制,补给丰富,为该区富水性最好的含水层。

一般钻孔涌水量为200~300米3/日。但是,其透水性和富水性都不均匀。其水质以HCO3-Ca型为主。

㈡、砂岩强裂隙承压水

砂岩强裂隙承压水,埋藏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砂岩中。须家河组砂岩为该区重要含水层。其中,第一、三、五段透水性弱,相对隔水;第二、四、六段透水性强,含地下水,尤其是第四段富水性最好,且补给丰富。一般钻孔涌水量可达10~20升/秒(1升/秒 = 86.4米3/日)。含水层分布于背斜两翼。水质以HCO3-Na型或HCO3-Ca型为主,有时为SO4-HCO3型水。

当砂岩含水层形成单斜或向斜储水构造时,可能形成承压水或自流水。例如,在铜梁县境内,巴岳山背斜东翼李家湾附近,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四段(T3xj4)砂岩层厚120~140米,倾角45°左右,其上下有粉砂岩和页岩隔水,形成承压含水层。在附近施工7个钻孔,总进尺2327米,都钻出了自流水,其涌水量共计4220米3/日。

㈢、粘土岩与薄层砂岩互层弱裂隙水

粘土岩与薄层砂岩互层弱裂隙水,埋藏于侏罗系(J)粘土岩与薄层砂岩互层中。它分布于该区丘陵地带。粘土岩隔水,砂岩含水;含水层透水性弱,属弱透水层。可形成裂隙潜水或裂隙承压水。地下水位埋深浅,富水性较差,一般钻孔涌水量仅为0.1~3升/秒。水质为HCO3-Ca型或HCO3-Na型。

㈣、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潜水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潜水,埋藏于第四系冲积层和残坡积层中,分布于河谷和丘陵地带。水位埋深浅,埋深为0.2~2米。一般井泉涌水量不大,但冲积层中的地下水,受河水补给,涌水量较大。水质一般为HCO3-Ca型低矿化度水;PH值>7,属碱性水。

六、物理地质作用(现象)

该区物理地质作用(现象)主要有:岩石风化、崩塌、滑坡、岩溶和冲沟等。

㈠、岩石风化

该区岩石风化作用比较强烈。尤以向斜丘陵最甚,背斜低山次之。以物理风化为主;石灰岩分布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泥岩和页岩强风化层,一般深5~10米,最深可达20米。砂岩强风化层,一般深1~5米,最深可达10米。弱风化层一般深10~20米,少数大于30米。

㈡、崩塌

该区崩塌比较多见。主要发育在由蓬莱镇组(J3p)长石石英砂岩、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长石砂岩、自流井群(J1+2zl)石英砂岩和须家河组(T3xj)长石石英砂岩构成的、长垣状丘岭和较陡的斜坡上。

崩塌堆积物分布面积大小不等。其长度一般为300~700米,最长可达5公里;宽度一般为20~300米,最宽可达500米。崩塌堆积物厚度,一般为1~6米。

㈢、滑坡

该区背斜低山和深丘地带,有可能发生滑坡。汛期暴雨季节,一般是滑坡的多发期。与重庆市其它地区相比,该区滑坡相对较少,其规模也较小。一般为表层滑坡或浅层的顺层滑坡或切层滑坡。

㈣、岩溶

详见本文附录“岩溶地貌”和“石灰岩岩溶水”。

七、岩组划分

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组

按岩石(土)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性,该区地表岩石(土)可分为以下几个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石)组(合):

1、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⑴、全新统(Qh或Q4)

冲积洪积砂、亚砂土、砂砾石;含孔隙潜水,当含水层夹亚粘土、亚砂土多时,含水性差。

⑵、更新统(Qp:Q1、Q2、Q3)

砂、粘土充填的砾石层;一般不含水,局部地段砾石层含孔隙水。

2、侏罗系坚硬—半坚硬砂岩泥岩弱裂隙水

⑴、蓬莱镇组(J3p)和遂宁组(J2sn)

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粉砂岩和页岩、泥灰岩;浅部风化带含水性较好,风化带以下含水性微弱。

⑵、沙溪庙组(J2s)

厚层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砂质泥岩的互层;除了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适宜的地段含水性较好以外,一般含水性差。

⑶、自流井群(J1+2zl)

泥岩夹砂岩、石灰岩、泥灰岩;背斜翼部有承压水,偶见岩溶泉,其它地段含水性弱。

3、上三叠统坚硬砂岩夹半坚硬页岩和煤系层间裂隙水 须家河组(T3xj)

普遍有承压水,部分能自流,背斜翼部水量较丰富。 4、中下三叠统坚硬灰岩半坚硬页岩岩溶-裂隙水

⑴、雷口坡组(T2l)和嘉陵江组(T1j)

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次生角砾状灰岩;有流量较大的岩溶泉。 ⑵、飞仙观组(T1f)

钙质页岩、砂质页岩,夹泥灰岩、石灰岩;有较大岩溶泉。 ㈡、工程地质岩组

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岩层厚度(单一岩性结构,厚度大于5米)、岩性组合(单一岩性结构、厚度大于5米的不同岩性岩层的互层),将该区地表岩石(土)划分为坚硬、半坚硬和松散(软)三大工程地质岩组;其下又分出若干亚组。

1、坚硬岩组(Ⅰ)

⑴、硅质和钙质胶结的石英砂岩亚组(Ⅰ1) 该亚组包括:

须家河组第六段(T3xj6)的硅质石英砂岩。

自流井群(J1+2zl):珍珠冲段的硅质石英砂岩;马鞍山段的硅质和钙质石英砂岩;凉高山段的硅质和钙质石英砂岩。

⑵、泥质和钙质胶结的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亚组(Ⅰ2) 该亚组包括:须家河组第二、三、四段(T 3xj2-4)的长石石英砂岩。遂宁组(J2sn)和统蓬莱镇组(J3p)的长石石英砂岩。

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次生角砾状灰岩亚组(Ⅰ3)

该亚组包括: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次生角砾状灰岩。

2、半坚硬岩组(Ⅱ)

⑴、薄层石灰岩、泥灰岩夹泥岩亚组(Ⅱ1)

该亚组包括:自流井群(J1+2zl)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的薄层石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夹泥岩、砂质泥岩。

⑵、薄层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互层亚组(Ⅱ2) 该亚组包括:自流井群(J1+2zl)马鞍山段以及沙溪庙组(J2s)和遂宁组(J2sn)的薄层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互层。

⑶、薄层砂岩、页岩、煤和粘土岩互层亚组(Ⅱ3)

该亚组包括:须家河组(T3xj)第一、三、五段的薄层砂岩、页岩、煤和粘土岩互层。

⑷、泥岩和砂质泥岩亚组(Ⅱ4)

该亚组包括:自流井群(J1+2zl)马鞍山段和凉高山段以及沙溪庙组(J2s)和遂宁组(J2sn)泥岩和砂质泥岩。

⑸、钙质页岩、砂质页岩夹泥灰岩、石灰岩亚组(Ⅱ5)

该亚组包括:飞仙观组(T1f)的钙质页岩、砂质页岩夹泥灰岩、石灰岩。

3、松散(软)岩组(Ⅲ)

⑴、松散岩石亚组(Ⅲ1)

该亚组包括:亚砂土、砂土、砂砾石冲积物、人工堆积物和崩塌堆积物。

⑵、松软岩石亚组(Ⅲ2)

该亚组包括:亚粘土冲积物和泥岩风化后的残坡积物。

八、岩石(土)工程地质性质指标参考值

㈠、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1)

表1 土 的 物 理 力 学 性 质 指 标 天然容重 土的名称 γ g/cm3 砂 土 1.76~2.00 压缩系数 a 1-2 cm2/㎏ 0.005~0.027 亚砂土 亚粘土 2.02~2.07 0.023左右 1.94~2.14 0.015~0.044 另外,亚粘土、粘土孔隙比(e)为0.62~0.92,砂土孔隙比(e)为0.46左右。

㈡、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指标(表2)

0.13左右 27°左右 内聚力 c ㎏/㎝2 0.05左右 内摩擦角 φ 度 43°左右 0.08~0.52 10°~27° 表2 岩 石 的 工 程 地 质 性 质 指 标 坚固天然容性 岩石名地层 称 γ 数 g/cm3 fk 中粒长石 T3xj 石英砂岩 页岩夹T3xj 砂岩 与煤层 石灰岩 白云质150~T1j+T2l 灰岩 角砾状灰岩 表2中的数据为建议值。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1j+T2l)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和角砾状灰岩破碎带的坚固性系数(f k)= 0.6~1.0。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第六段(T3xj6)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湿抗压强度为487~503(kg/cm2),软化系数为0.51~0.75。

㈢、岩石的湿抗压强度(表3)

2.7 2~3 200 32° 2.7 27° 2.4 2~3 300 150~66 37° ㎏/cm3 重 系 K kg/cm 度 m3/d 2基 弹性抗 内聚力 力系数 c φ 量 角 涌水内摩擦坑 表3 岩 石 的 湿 抗 压 强 度 湿抗压强度(㎏/㎝2) 岩石名称 新鲜岩石 泥 岩 砂质泥岩 52~206 64~425,一般120~300 页 岩 砂 岩 中粒砂岩 细 砂 岩 石 灰 岩 生物碎屑灰岩 白云质灰岩 白 云 岩 65~144 220~783 262~301 350~840 589.53 541~895 321.38 1120 39~340 弱风化岩石 23~33 55~88 ㈣、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指标(表4)

表4 岩 石 的 工 程 地 质 性 质 指 标 弹性抗力系天然容重 岩石名称 γ g/㎝3 泥岩 2.67 坚固性系数 数 fk K ㎏/㎝3 1~2 80~100 27° 度 φ 内摩擦角 砂岩 中粒 长石石英砂岩 2.5 3 150~200 33° 2.6 2~3 120~180 35° ㈤、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指标(表5)

含膏泥岩湿抗压强度(R湿):弱风化为32.9㎏/㎝2,新鲜为61.3㎏/㎝2。

㈥、稳定边坡建议值

岩质边坡 1∶0.75~1∶1.00 土质边坡 1∶1.25~1∶1.50

硅质和钙质石英砂岩稳定边坡值 1∶0.3~1∶0.5

泥质和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稳定边坡值 1∶0.6~1∶0.8

泥岩、粉砂岩和厚层砂岩互层稳定边坡值 1∶0.8~1∶1.25 泥岩、砂质泥岩稳定边坡值 1∶1.00~1∶1.25 表5 岩 石 的 工 程 地 质 性 质 指 标 容许内摩擦 承 系 数 载 岩石名称 力 φ [R] ㎏/cm 弱风含膏化 泥岩 新 0.363 0.037 2弹性 内聚力 模量 系数 E c ×10 ㎏/cm 42软化 泊松比 μ f = tgKd 鲜 弱风泥岩 化 砂质新 泥岩 鲜 岩屑长石 石英砂岩 弱风化 新 鲜 20 15~20 20~35 0.6 0.6~0.9 0.6~0.9 0.15 0.03~0.05 0.03~0.05 8~ 13 8~ 13 0.18 九、天然建筑材料概况

该区天然建筑材料比较丰富。较纯的第四系河流冲积砂、砾(卵)石可作混凝土粗、细骨料。第四系亚粘土、粘土可作填筑土料。

硅质和钙质胶结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是较好的块、碎石料。湿抗压强度高、软化系数在0.75左右的砂岩,可选作砌石料。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T2l)中的石灰岩,是烧制石灰和生产水泥的良好原料。

十、工程地质分区

由于该区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次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因而它们在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物理地质作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就是说,它们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据此,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工程地质分区。该区东南部为隔档式褶皱-断裂坚硬-半坚硬岩石分区;该区西北部为穹状褶皱坚硬-半坚硬岩石分区。前者还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类型的工程地质小区,即:窄背斜坚硬夹半坚硬岩石小区和宽向斜半坚硬岩石小区。现将各分区特征概述如下:

㈠、隔档式褶皱-断裂坚硬-半坚硬岩石分区

该分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西北部四川中坳陷区的川东南坳陷褶皱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是:轴向NNE和NE的隔档式褶

0.18 0.01~12~0.4~0.10~4~7 0.42 0.01~0.01~5~18 0.6 0.15 0.4~0.10~4~7 0.42 0.01~皱;东部为褶皱地段,西部为褶皱—断裂地段;在西部与背斜伴生的压(扭)性逆(冲)断层比较发育。该分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

1、窄背斜坚硬夹半坚硬岩石小区

⑴、地貌:背斜低山和沿背斜轴部发育的岩溶垄脊槽谷。

⑵、地表地层岩性:主要为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群(J1+2zl)、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j)、中三叠统雷口坡组(T2l)以及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飞仙观组(T1f)的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等。第四系主要为残坡积层。

⑶、评价岩石强度和岩体稳定性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参考值:

天然容重(γ):2.33~2.60 克/厘米3 内聚力(c):0.15~1.00公斤/厘米2 内摩擦角(φ):26.5°~40.5° 内摩擦系数(f):0.50~0.65

湿抗压强度(R湿):粘土岩:110~343公斤/厘米2

砂岩、石灰岩:158~1113公斤/厘米2 ⑷、水文地质条件:

①、裂隙-弱裂隙层状承压含水岩组,涌水量(Q)一般为259~864米3/日,大者可达1000~2000米3/日;

②、裂隙-岩溶层状含水岩组,涌水量(Q )约为100~4000 米3

/日,含水不均匀,自流水发育。 ⑸、工程地质略评:

①、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粘土岩软弱夹层,角砾岩破碎带,背斜核部岩石破碎,断层破碎带,岩溶垮顶,岩溶渗漏,顺层滑坡,坑道涌水及有害气体,地下水硫酸盐侵蚀性等。

②、一般性工程参考参数: 岩石坚固性系数(f k):6~8 风化壳厚度(K 0):8.7~59.7米

一般边坡值:石灰岩 1∶0.3~1∶0.5 砂 岩 1∶0.3~1∶1.0

2、宽向斜半坚硬岩石小区

⑴、地貌:向斜丘陵及河谷。 ⑵、地表地层岩性:主要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J2s)和遂宁组(J2sn)以及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3p)的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等,有时呈互层。第四系主要为冲积层和残坡积层。

⑶、评价岩石强度和岩体稳定性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参考值:

天然容重(γ): 粘土岩:2.54~2.57克/厘米3 砂 岩:2.29~2.53克/厘米3 内聚力(c):粘土岩:0.10~0.15公斤/厘米2 砂 岩:0.03~0.05公斤/厘米2 内摩擦系数(f): 粘土岩:0.30~0.56 砂 岩:0.50~0.97

湿抗压强度(R湿):粘土岩:52~250公斤/厘米2 砂 岩:253~903公斤/厘米2

⑷、水文地质条件:弱裂隙-孔隙层状含水岩组,涌水量(Q)一般为20~400米3/日,有时更大或更小。

⑸、工程地质略评

①、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粘土岩的崩解、软化和泥化以及垮顶、坍滑和不均匀沉陷等。

②、一般工程参考参数

承载力(δ):4~6公斤/厘米2 岩石坚固性系数(f k):2.5~4.0 风化壳厚度(K 0):0.5~8.25米 一般边坡值:1∶0.75~1∶1.25 一般深堑值:1∶1

㈡、穹状褶皱坚硬-半坚硬岩石分区

该分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西北部四川中坳陷区的川中隆起。地质构造基本特征是以构造盆地为主的穹状褶皱,断层不发育。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

⑴、地貌:穹状褶皱丘陵及河谷。 ⑵、地表地层岩性:主要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J2s)和遂宁组(J2sn)以及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3p)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及其互层。第四系主要为冲积层及残坡积层。

⑶、评价岩石强度和岩体稳定性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参考值 天然容重(γ):2.33~2.60克/厘米3 内聚力(c):0.15~1.00公斤/厘米2 内摩擦角(φ):26.5°~40.5° 内摩擦系数(f):0.50~0.85

湿抗压强度(R湿):110~343公斤/厘米2

软弱结构面夹泥层的内聚力(c)为0.05公斤/厘米2,内摩擦系数(f)为0.18~0.34。

⑷、水文地质条件:

①、弱裂隙-孔隙层状含水岩组,渗透系数(K)为0.55米/日,涌水量(Q)为278米3/日;

②、裂隙-弱裂隙层状承压含水岩组,涌水量(Q)为13~967米3/日。

⑸、程地质略评:

①、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粘土岩的崩解、软化、泥化,次生夹泥层,不均匀沉陷,顺层滑坡,坑道涌水及有害气体,地下水硫酸盐侵蚀性等。

②、一般性工程参考参数

承载力(δ):4~6公斤/厘米2

岩石坚固性系数(f k):砂质泥岩:2.5~4 砂 岩:6~8 风化壳厚度(K 0):2~30米 一般边坡值:砂岩 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