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高级试验指导书 下载本文

恒重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称量瓶,烘干至恒重。 ⑦悬浮性固体(SS)计算

式中 ω1——称量瓶十滤纸质量,g;

ω2——称量瓶十滤纸十悬浮性固体的质量,g; V——水样体积,100mL。

8计算不同流速条件下,沉淀物的去除率。设进水悬浮物浓度c0,出水的悬浮物浓度ci,水○

样的去除率

9定期从污泥斗中排泥 ○

四、实验数据及结果整理

1、 根据测得的进出水SS计算去除率

2、 将实验中测得的各个技术指标填入表1中

表1实验记录表

序原水 温流量 -1投药 水力停留名称 投药量(mg/L) SS(mg/L) 进水 出水 观察悬浮号 pH 水/℃ 去除率/% 矾花层变化情况 (1?h) 时间(h) 五、思考题

1、 机械反应斜板(斜管)沉淀池与其他沉淀池相比较有什么样的优点? 2、 机械反应斜板(斜管)沉淀池的运行方式是怎样的?

5

实验二 动态混凝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筛选最佳混凝剂,并确定该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 二、实验原理

就混凝而言有以下四种机理: (1) 双电层压缩机理

胶粒双电层的构造表明其表面反离子浓度最大,距离胶粒表面越远,反离子浓度越低,最终与溶液浓度相等。当向溶液中投加混凝剂,增加水中反离子,使胶粒扩散层压缩,ξ 电位随之降低,斥势能也下降。混凝剂投加量增加,ξ 电位

降到零,胶粒间斥能消失。此点称为“等电点”,胶体易发生凝聚沉淀。 (2) 吸附电中和机理

吸附电中和作用是指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由于这种作用中和了胶粒部分电荷,降低其静电斥力,ξ电位也隨之减小,因此容易与其它颗粒接近而相互吸附失去稳定性。但与此相反异号离子投加量过大,会使原来带负电荷胶粒变为带正电荷的胶粒,胶粒间会出现斥力和ξ电位增加,此时便发生再稳现象。 (3)吸附架桥机理

吸附架桥作用是离子物质与胶粒的吸附与桥联,也可说成两个同号胶粒,中间由一个异号小胶粒电性相吸而连接在一起。高分子絮凝剂具有线性结构,它们带有能与胶粒表面某些部位起化学变化的化学基团。当二者相互接触时,基团能与胶粒表面发生特殊反应而吸附;高聚物的其他部分则伸展溶液中,可以和另一个胶粒发生吸附,这样高分子聚合物就起到架桥作用,使絮体长大脱稳。若高分子混凝剂量过大,相应的胶粒少,上述高聚物的伸展部分粘连不上第二个胶粒,则时间过长就会被原胶粒吸附在其他部位上,这个高聚合物失去架桥功能,使胶粒处于稳定状态。此时,胶粒产生了再稳现象。 (4)沉析物网捕机理]

当金属盐类(铁或铝盐) 、金属氢氧化物与石灰作混凝剂时,经水解后形成大量的氢氧化物固体从水中析出、 下沉, 它们可以网捕卷带水中胶粒形成絮状物。这种作用基本是一种机械作用,混凝剂投加量与被除去的胶体杂质量成反比,即胶粒越少,投加混凝剂越多,反之则少。凝剂用量太大和太小,絮凝性能均不好。这是因为混凝剂用量太小,起不到电中和和

6

吸附架桥作用,也就不能有效降低 ξ电位。隨着用量的增大,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的吸附作用增强, 这种作用中和了胶粒部分电荷, 降低其静电斥力,ξ电位也隨之减小,因而容易与其它颗粒接近而相互吸附而脱稳。混凝剂用量太大,会使原来带负电荷的胶粒变为带正电荷,胶粒间会出现斥力和 ξ电位增加,发生再稳,致使混凝效果反而变差。 三、实验试剂与仪器

①六联搅拌器(1台) 。 ②分光光度仪(1台) 。 ③烧杯(500ml,6只) 。

④移液管(1ml、2ml、5ml、10ml 各 3只) 。 ⑤硫酸铝Al3(SO4)2·18H2O(10g/L)。 ⑥三氯化铁FeCl3·6H2O(10g/L) 。 ⑦PAM(1g/L) 。 ⑧注射针筒(50ml) 。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最佳混凝剂的确定

①用 3 只 500ml 的烧杯,分别取 200ml 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搅拌器上。 ②分别向 3只烧杯中加入硫酸铝、三氯化铁和聚丙烯酰胺(PAM),并每次投加量为5ml,同时进行搅拌(转速150r/min),直到其中一个试样出现矾花,这时记录下每个试样中混凝剂的用量。

③停止搅拌,静置10min.

④用注射针筒取上层清液,用分光光度仪测出透光率并记录数据。 ⑤根据测得的透光率确定最佳混凝剂。 (2)确定混凝剂的最佳用量

①用 6只 500ml 烧杯分别取 200ml 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搅拌器上。

②采用(1)中选定的混凝剂,按不同的投量(0.5ml、1ml、1.5ml、2ml、2.5ml、3ml)分别加到 6只装有原水样的烧杯中。

③启动搅拌器,快速搅拌 0.5min(300r/min),中速搅拌 3min(150r/min),慢速搅拌5min(70r/min)。

④停止搅拌,静置 10min。用注射针筒取 50ml 上清液,测定透光率,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

7

表 1 三种混凝剂透光率测定数据记录表 混凝剂 矾花形成时混凝剂用量/ml 透光率 1 2 3 平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 2 3 平均 1 2 3 平均 硫酸铝 三氯化铁 PAM

实验三 A/O法污水处理实验

1、 实验目的

按照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氨氮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二级标准是25mg/L,磷酸盐(以P计)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二级标准是1.0mg/L。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是污水除磷脱氮技术的主流工艺,同常规活性污泥相比,不仅仅能生物去除BOD,而且能去除氮和磷,这对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设备是A2O工艺的教学演示和动态实验设备。通过设备实验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 了解A2O工艺的组成,运行操作要点;

(2) 确定去除滤高、能量省的运行参数,知道生产运行;

(3) 针对一些工业污染源对该工艺运行的冲击,提出准确的判断,避免造成较大的事

故;

(4) 用设备培训学生、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考核其独立的工作能力,提高人员的技

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