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的创建与管理作业
踏踏实实地蒙头干事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新时代下,除了言胜于行的传统作风,我们更应该毫不犹豫地扩大我们的影响半径,通过运用各种新媒体,随风潜入夜中,我们将走得更远。
3.建立关系网络
对于个人发展上,人脉建立至关重要,对于NGO也是如此,与相关组织单位与人员 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的许多NGO有相关联盟关系,然而中国的NGO由于与外界交流很少,所以经常处于一个比较孤立的位置,因此我们需要眼观八方,在充分获得对等信息源的同时,建立相应关系网络。目前我们的NGO组织会邀请相关的世界专家进行学习交流,今后还可以主办一些全球NGO的会议等,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积累世界人脉。
此外,与政府部门、企业等也可以建立友好关系。许多人认为NGO和政府是对立的,其实并不尽然,当政府的议题与相关组织的目标相仿时,与政府的合作既能够获得资金支持,还能扩大影响力,一举两得。
可以说,虽然民间有各种各样的NGO团体,但其发展轨迹却是举步维艰,发展模式仍然很不成熟。然而有同一宗旨的不同NGO团体间的net-working的力量则可以很大。NGO团体或是作为一项新行为模式的提倡者,或是作为新理念的倡导者,首先要有先进的、全新的信息。学生社团也是一样。如果要使活动意义与活动的收益成正比,就需要在创新上下工夫。
NGO之于大学生的意义
近年来,NGO在中国可算是蓬勃发展。即使缺乏官方明确表态的支持,仍有大批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投入其中。校园内,各类学生组织都在极力打造自身志愿服务的形象。校园外,也有很多活跃在各类型的NGO之中的学生。那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NGO到底在如何塑造、改变着投身其中的大学生群体呢?可以看到,除去培养NGO专业技能等技术性问题外,参与NGO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塑造。
1. 平等。自然之友的创始人之一梁晓燕说过的一段话很有意思:“我过去一直是当教师,有一种很强的
给学生教育灌输的职业本能。这些年来,我有很大的变化。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当我们都是行动者的时候,我们构成了一种交流和分享的场,这种场给每个人以精神力量。现在的公民社会组织当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场景。我们所有的活动,只要场地允许,全部是围圈的。没有主席台,每个人要看到每个人的脸。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技术性的做法,但它体现了一个在中国社会中弥足珍贵的理念。”这里说的就是大学生在参与NGO的过程中,培养平等精神,这不仅仅是对年轻人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人的平等精神。通过他们,也许可以真正改变点什么。
2. 成长平台。现在的社会,一切处于转型重组的阶段,旧的精神已打碎,新的精神却还未形成。混乱、
不公、不道德等等丑恶的东西却经常以制度化的方式实现,这个世界显得那么疯狂。这些对年轻人来说尤为残酷,因为我们对世界更有期待,更憧憬一个美好的人间。面对现实受挫的感受是可以摧毁一个人的。NGO的出现,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受挫感。“这些年轻的志愿者行动,激起了一部分年轻人想要做事的愿望。慢慢地,年轻人中间产生了新的理想主义。可以说,公民社会组织、志愿者行动是一片薄薄的土壤。在道德、理想、精神颓败的社会大堤上,开始慢慢地孕育一种良性土壤,土壤里有一株株小苗在生长。这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总会改变点什么。这是一种行动功效感。自身能力在参与NGO过程中得到切实提高,这是一种行动能力。 认识到自己并不孤单, 志同道合者大有人在。作为大学生重要成长空间的网络,现在有很多公民社会组织驻扎其中。“当前的社会控制方式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横向联系非常薄弱。每个人都是原子化的存在,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人是和他一样的,有什么人愿意和他一样去做事,他找不到。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寻找渠道。” 这是一种群体归属感。
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大学生会在NGO的成长平台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1104118 吴忆佳 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