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范围之内,其实,这个家庭的成立就是孙柔嘉的一手安排,是一个孙柔嘉为他设好的局。在小说最后一次激烈的家庭冲突之后,方鸿渐茫然地在街上乱走,在无奈之中又被迫回到了这个家——他没有勇气更没有能力独立安排自己的人生。
方鸿渐又是个极要面子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处处照顾别人的脸面,这种强烈的虚荣带给他的是缺乏奋争的勇气,他的生活道路也因此平添了几分坎坷。方鸿渐的这种懦弱、虚荣和对生活的无奈接受态度,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无法立足,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受制。应当说,这样的一个在生活中完全失败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塑造的人物群像中,不能说绝无仅有,也肯定是最为着力刻画的一个。就像人们提起鲁迅就会想到鲁迅塑造的阿Q,提起钱钟书,我们也会马上想到《围城》中的方鸿渐。塑造这样一个处处失败的知识分子形象,是《围城》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突出贡献,也是《围城》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 解析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所以说,方鸿渐人生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的性格,他的悲剧性格就是他悲剧命运的直接根源。《围城》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就是揭示方鸿渐
的性格与他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从而给读者一定的人生启迪。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
心理学家指出,人格由三种常规力量构成,即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智慧力量属于思维意识范畴,是人格的表征力量;道德力量属于人的行为规范的范畴,是人格的外在力量;意志力量属于心理、性格范畴,是人格的内在力量。智慧力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媒介;道德力量规定人的价值取向;意志力量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支撑点。由此可见,意志对于人的事业成功往往比智慧更重要,意志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方鸿渐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他玩起聪明的花招丝毫不亚于他的对手们。例如他拿鲍小姐的未婚夫出气,灵机一动巧舌如簧地提出“信基督教的人不能做医生”的歪理邪说。为了讨好唐小姐他看侃侃而谈,大讲“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段即兴的“口才表演”表现出他的惊人的思辩能力。这些事情足以说明他完全具有应付世事人生的足够机巧和智谋,完全有能力与他的对手进行各种较量。只可惜他只有思想没有胆量,只有智慧没有意志,是个智商很高却办事无力;口才雄健而心理脆弱的“泥娃娃”。所以他在生活中总处于被动局面,毫无对抗能力。
方鸿渐自从留学归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外地到上海——
从上海到三闾大学——从三闾大学再到上海——再从上海去外地”,这个封闭的人生轨迹。他每一次更换环境都不是自己主动做出的积极选择,而是因为陷入了困境,求得暂时的解脱。著名诗人里尔克说得好:“有何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态度比事实更重要,意志和勇气就意味着成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对那些敢于坚持,从不退缩的人的最好赏赐。比如,韩学愈玩弄诡计妄图制造他与刘东方之间的矛盾。方鸿渐冒险使用“恶人先告状”的手段以“先声夺人”的气势成功的避免了他与刘东方之间的矛盾。假如他不采取这一大胆的冒险行动,就只能坐以待毙。可惜方鸿渐实在缺乏斗争精神,极少采取斗争手段,所以他总是不加抵抗的遭受打击和屈辱地承受失败。 二)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
丘吉尔说得好:“当危险逼近时,绝对不能回头逃避,否则危险将会被增。相反的,立即果断地面对危险,则危险将会减半。”所以世界是由那些强者主宰的,弱者永远都是被驱使,受欺凌和遭受失败的悲剧人物。方鸿渐就是一个缺乏斗争精神,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特别怯懦的典型人物。恰恰是他的这种懦弱性格使他成为处处受欺、事事不成,屡屡退却的失败者。
《围城》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情节,方鸿渐受到唐小姐的斥责之后,痛苦地站在雨里,绝望地承受苦雨的冲刷,然而就在唐小姐叫人请他回来的时候,他却像狗抖毛似的把雨抖掉,走开了。这个
戏剧性的情节似乎是命运在捉弄他,表面上看有点阴差阳错的偶然性,但是这个偶然现象背后却存在着必然性。假如方鸿渐有那么一股韧劲儿和恒心,他就不会轻易放弃对唐小姐的追求,也绝不会以几秒钟之差错失良机。然而软弱、自卑、轻易放弃的本性是他缺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任性和毅力。失败是对韧性和意志的最后考验,它或者把一个人的生命击得粉碎,或者使他更加坚固。如果你是一个强者,失败只会唤醒你的雄心,让你变得更强大。假如你是一个弱者,一次小小的失败也可能让你从此一蹶不振。与唐小姐关系破裂之后,他一下子陷入了绝望境地。一边无奈的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一边却在“心理偷偷希望”意外的就碰见唐小姐。他只会在幻境中想象着与她言归于好,可就是没有勇气在现实中切实行动,把破裂的关系“起死回生”。与丝毫没有因为失恋而变得失意、悲观、消沉,而是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抱着“开发民智”和“精神动员”的远大理想去三闾大学教书的赵辛楣相比,方鸿渐实在没有男子汉的刚强与大度。
(三)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方鸿渐的消极颓废,皆出于他的所谓“不过尔尔”的“围城”心理。书中对他的这种思想和心理作过描述。即在方鸿渐看来,理想的实现与心理期待往往有一段距离,因此,人生追求多为虚枉,为此付出许多代价大可不必。这正是作者通过方鸿渐这个艺术形象所揭示的“围城”心理。所谓“围城”心理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也矮了”,这样一种人类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