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学年高一语文单课训练:专题三 第9课 应用体验之旅(苏教版必修2) Word版含答案 下载本文

(时间:40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恶 .B.思厥先祖父 .C.洎牧以谗诛 .

厥:其,他们的 洎:及,等到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解析:A项,厌:同“餍”,满足。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不赂者以赂者丧?.A.? ?秦以攻取之外?.?获邑,大则得城?小则.C.?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 ?斯用兵之效也?.?不助五国也?与嬴而.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解析:A项,以: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用;B项,之:代词,指奉秦之物/助词,的;C项,则:副词,就/连词,那么;D项,而:均为转折连词。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李牧连却之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始速祸焉 .

解析: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C、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C.⑥⑦⑧

B.②④⑦ D.①⑤⑨

解析:①古义:那实际上。②古义:祖辈、父辈。③古义:这样,以后。④古义:智谋和力量。⑤古义:不去采取行动。⑨古义:旧事,成例。

答案:C

5.下列句子,句式与“洎牧以谗诛”相同的一项是 ( )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解析:C项与例句同,都是被动句。A项,判断句;B项,状语后臵句;D项,状语后臵句。

答案:C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较一下秦国(由于六国行贿而)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婪的秦国的欲望却是没有满足的,奉送得愈是频繁,(秦国的)侵犯也就愈是急迫。

(3)如果以偌大的天下,采取下策而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阅读鉴赏(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六 国 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窃怪天下之诸侯 .

怪:怪罪

B.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

附:归附 摈:抵制 背:背弃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D.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

解析:A项,“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感到奇怪”。 答案:A

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五倍之地?以.?A.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不免于灭亡?而.B.? ?而见利之浅?.

?士?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C. ?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常为之深思远虑?.D.? ?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解析:C项均为“的”。A项前者为“凭借”,后者为“来”;B项前者为“却”,后者为“而且”;D项前者为“对”,后者为“认为”。

答案:C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可以用来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项是( ) ①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②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③不知天下之势也 ④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⑤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⑥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A.①③⑥ C.③⑤⑥

B.②④⑤ D.②③⑤

解析:①是作者的看法;④是不灭亡的办法之一;⑥是结果。 答案:D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都是史论文,本意都不在悲叹六国的灭亡,而是借古讽今,讽谏当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

B.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道。 C.在作者看来,六国如能团结一致,共同抗秦,就能得以共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