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课件-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 下载本文

共利益基本一致,市场是一架权衡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可靠机器,无需另外有别于市场的项目评价机制。私人利得的加总便可得到社会总福利。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们逐渐关心到社会效用、生产和消费水平、资源配置以及一般社会福利问题,从而诞生了福利经济学。无论福利经济学中的“福利”多么模糊,但以一定规范作为标尺,使社会“福利”的增减及高低可以排列,供不同的社会经济情况下进行抉择,其中包含着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思路。因此,作为投资项目评价的理论支撑,应以福利经济学的诞生为标志。 项目评价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其雏型与实践,美国人认为由富兰克林首创。而现代意义的费用效益分析则是法国工程师杜比特提出。杜比特在 1844年发表的“公共工程项目效用的度量”论文中,提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作为对公共项目的福利贡献进行评价的衡量标准。但项目评价的实践是在1936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控制洪水法案》之后逐步展开。法案规定实施洪水控制项目必须遵循项目的效益超过其成本的原则,但没有提出一套如何计算和比较项目的费用效益的具体方法。随后,美国逐渐将项目评价的内容和程序予以标准化,并逐步扩展到其它领域的项目评价中去。但项目评价基本构架的形成,则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兴起,项目评价的内容不断得以发展。 2.投资项目评价的发展

国际上现代投资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项目评价。该阶段以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前为界。在此期间,自由放任的学说支配着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英美。项目评价从属于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强调利润动机行为。由于所假定的经济环境为在政府自由放任政策下的完全竞争,投资项目评价的发展停留于如下贡献:①社会净权益概念的诞生。1844 年法国工程师杜比特(J. Dupuit)发表了《论公共工程效用的度量》,首先提出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作出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几何解释。他指出,投资项目的产出乘上其价格等于消费者的实际支付量,这是投资项目的最低社会收益;投资项目的全部社会收益则等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支付意愿与实际支付量之差可以用来衡量所谓的消费者剩余。这一理论直接导致了作为费用效益分析基础的社会净收益概念的诞生;②福利经济的诞生。20 世纪30年代之前,经济学者一般只注重私有企业行为的研究,认为一个好的政府的主要任务仅限于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以及提供少数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而忽略了公共选择与政府治理行为的研究。但以帕累托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这一缺陷。帕累托最优状态正是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个体行为与政府、公共行为的一致性所导致的个体及公共行为的最佳状态。这一思想强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一致性,也就没有必要从追求公共利益的角度对投资项目进行特殊的分析评价,从而使得投资项目评价在政府与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与地位得以弱化。

第二阶段:投资项目评价的实践和探索阶段。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场经济国家自由放任体系的崩溃,一些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运用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公共建设工程来挽救萧条的经济。这类短期的措施成为其后宏观经济管理的常规手段,并取得成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政府为了军事动员,在战后期间又为了国民经济的重建和恢复,都运用各种政策和行动干涉和控制微观经济活动,以动员人力和物力实现国家规定的目标。随着各国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经验积累和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的愿望加强,政府干

预社会经济的需要和作用逐渐增强。因此,在欧洲提出了实施“福利国家”和“充分就业计划”的主张和纲领,在美国则有“伟大社会”的方案。其中在加大公共项目投资和兴办基础设施中出现了最初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从而产生现代意义上的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初步架构。例如,1936年美国为了有效控制洪水而大兴水利工程并颁布《全国洪水控制法案》[1],该法正式规定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评价洪水控制和水域资源开发项目,并提出只有当一个项目产生的效益(不论受益人是谁)大于其投入费用时该项目才能被认为是可行的,这成为项目费用效益分析的一项基本原则。此后美国公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项目评价的规定逐步具体化。另外,当时的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也相继就投资项目评价提出具体要求。

该阶段投资项目评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①市场经济国家广泛重视项目投资的费用与效益(效果)的对比分析,最具代表的是美国在1936年通过的《洪水控制法案》,开创了运用费用效益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评价的历史;②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依据,开展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研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以国家计划调配资源的实践,整个社会严格按照全国统一计划进行投资建设。为满足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基本建设投资效果进行评价的需要,苏联经济学家首先提出反映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一系列评价指标,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采用统一的定额效果系数,根据投资效果系数确定项目规模和方案比选,这些分析方法成为二战之后新生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的“样板”。 [1] [美]《全国洪水控制法案》,Flood Control Act, 1936, 74th CONGRESS. SESS. II. CHS. 651-688. JUNE 20,1936。 第三阶段:项目评价理论的诞生与形成阶段。现代投资项目评价的系统方法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面临恢复与重建的艰巨任务,一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项目评价理论和方法。如英国牛津大学的里特尔教授和米尔里斯教授于1968年合作出版《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分析手册》[2]一书,首次阐述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后在1975年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恩夸尔等共同编著出版《项目经济分析》一书,对投资项目评价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系统论述。接下来的1980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阿拉伯工业发展中心联合编著出版《工业项目评价手册》。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项目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在不断地成熟和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为建立国际经济发展的新秩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GATT)相继成立,并直接参与战后国际经济的重建与复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延续自20世纪30年代萧条后所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则效仿苏联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模式,整个世界表现为政府职能的强化,使得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所进行的项目评价在各国投资计划与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2] Little 和 Mirrlees,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ECD,1968。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指导,以积累与消费比例为前提,对基本建设项目评价进行了独特的研究,主要成果为:(1)1953年阿·依·诺特京的《苏联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确定问题》一书出版,明确指出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标准是在扩大生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和尽可能多地节约单位产品的社会劳动费用;(2)1956年出版《推广新技术效果临时标准确定方法》;(3)1960年制定《基本建设投资和新技术经

济效果标准确定方法》,使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的确定工作进一步体系化。在此之后,围绕投资效果系数定额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分部门的定额指标确定方法,以实现基本建设投资的最优计划。这套理论方法体系虽然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思维体系存在很大差异,但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很具影响力。 在此期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组织则在不断地完善以费用效益分析为核心的现代项目评价方法,不仅在政府投资的公共部门普遍采用,而且在工业、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得到推广,并由美国(IMF中最大份额持有者)向欧洲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推进,从而诞生了项目评价的规范体系。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工发组织、地区性银行与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很多国家都编制出各自的投资项目评价手册或指南。表1-1列示了部分机构项目评价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基于影子价格的价格方法和基于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的影响方法两大派别。 表1-1 西方项目评价方法的分类 体系 方法 OECD法 作者代表作 L-M《手册》[3] L-M《规划》[4] S-VT[5] 发表年份 采用的价格体系 1968 1974 世界价格和汇率 WB法 影子价格体系 UNIDO-IDCAS法 UNIDO-IDCAS法 影响体系 法国EM法 Dasgupta《准则》[6] 1972 Hansen《指南》[7] 1978 1975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国内价格和标准累计总消费 转换系数 收入分配目标 对社会总产值的贡献 国民收入增量 评价内容 项目对国民收入积累的贡献 专家级《手册》[8] 1977,1980 国内市场价格 MarcCherveletc[9] 1976 国内市场价格 [3] Little & Mirrlees, Manual of industrial Project Analysi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ECD, 1968.

[4] Little & Mirrlees, Project Appraisal & Planning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ECD, 1974. [5] Squire &van der Tak,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jects, World Bank, 1975.

[6] Dasguptaetc, Gurdelines for Project Evaluation, UNIDO, 1972. [7] Hasen,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Appraisal, UNIDO, 1978. [8] UNIDO-IDCAS, Manual for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Projects, UNIDO, 1980.

[9]

Marc Chervel&Michelle Gall, The Methodology of PlanningManual of Economic Evaluation ofProjects: The Effects Method, 1976.

第四阶段:项目评价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从本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复兴,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的格局。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援助和自身发展,虽然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尤其在投资项目的分析评价和具体实施方面更是如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和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经济学者所关注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学者创立“发展经济学”,并将项目评价列为发展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内容,使项

目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出对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评价应进行特殊处理,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制度、市场问题突出,资本短缺严重,所面临的发展目标复杂,因而投资项目的选择应与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兼顾公平分配等多重目标,并加强项目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学及其它科学的发展,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投入-产出分析、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系统分析方法及其他数量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为项目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并借助其他学科的一些原则、原理和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数学、公共管理学和一些自然科学,使项目评价越来越成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创造财富和福利的手段越来越倚重于各种以项目形式出现的开发与创新活动,使得项目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从而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在全世界获得极大的应用和推广,项目参与各方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开展项目评价,为各自所采取的行动提供依据。 3.世行、亚行和 UNIDO 的项目评价体系

各国际组织在研究和推广项目评价的理论方法方面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世界银行的项目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贷款项目的技术、经济、财务、机构、社会和环境可行性评价,而且对各个专题评价的内容各有侧重,评价的顺序依次为:社会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与财务评价、管理机构评价、技术评价。亚洲开发银行在借鉴世界银行经验的基础上,创建有完整的项目评价框架体系,评价内容主要涉及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环境影响和经济效果等三个方面。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是以促进国家或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组织,其项目评价就不可避免地以项目的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但也不忽视对技术、环境、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评价。 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项目评价

投资项目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载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组织实施项目,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项目评价理论方法体系,是引领项目投资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投资建设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重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评价理论方法框架体系研究。

为了体现发展观的转变,要求投资项目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类的生态需求和人文需求,通过统筹兼顾来处理项目投资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要求从经济、环境、社会等三个层面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10],提出项目改进措施,进行多视角的分析评价。

[10] George, C.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hrough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with other forms of appraisal: differences in approach for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Lee and Kirkpatrick (eds) 2000

从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看,从经济评价的有关理论方法应用到环境评价中,通过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来改进环境评价的分析框架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从国际情况看,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最早运用于美国的水利部门,1936年美国《控制洪水法案》对费用效益分析提出强制性要求;1946年,美国联邦流域委员会专门成立“费用效益分析”工作组,该工作组于4年后发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