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全) 下载本文

⑤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过得去。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⑥但是,他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⑦我们不怕死,因为我们有牺牲精神。 关联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⑧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任,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⑨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 意合法,联合复句,顺承关系。(二重复句) 五、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革新技术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缺少同启下连词“不但”相搭配的承上连词,应在“提高”前添上“而且”。 ②犯罪分子一面不断地变换手法,一面终究逃脱不了人民的法网。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应将“一面……一面”改为“虽然……但(是)”或“……但(是)”。

③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民,却也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应删去“虽然”“却也”。

④这次全校篮球比赛,真想不到我们班会夺取冠军,并且一连战胜了六个强劲的对手。 关联词语“并且”多余。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⑤如果我们前一时期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一些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同样能克服。 滥用关联词语。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应删去“如果”“那么”。

⑥人们只有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就可以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并且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只有”改为“只要”,或将“就”改为“才”。 ⑦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顺承关系,应删去表因果关系的“所以”。 ⑧如果分析什么文章,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能迎刃而解。

错用关联词语。第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是充足条件关系,应将“只有……才”改为“只要……就”;全句第一层应为条件关系,不是假设关系,应将“如果”改为“无论”。

⑨广大群众热烈地拥护这个方针;为了更支持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党和群众的关系加强 了。

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缺乏联系。可改为:“广大群众热烈拥护这个方针,党发挥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群众的关系密切了。”或改为:“广大群众……方针,因为它支持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使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⑩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 情。

两个分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应删去“因而”。

⑾我们既然决定要修改这本书,所以得赶快研究修改的原则。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两分句之间是推论因果关系,应将“所” ⑿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哪怕刀山火海,我们就要上。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就”改为“也”。

⒀不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

“不管”表示无条件,后面不能出现表示确定的词语。“天气如此变化多端??是确定的说法,应改为“天气怎样变化”。如果“天气如此变化多端”不改动,就应将“不管”改为“尽管”,因为“尽管”后需要有表示确定的说法。 “语法”思考和练习十 二、标点下列几段文字:

1.当年,焦裕禄同志调到兰考后,经过调查研究,找张副书记交换意见。他问:“改变兰考面貌的关键在哪儿?”张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转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在这里,焦裕禄仅用了短短几句话,就把如此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说得一清二楚,内涵深刻,这才是简洁朴素的语言。

2.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以极其丰富的事实、无可辩驳的证据指出:现在的生物界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的最原始的祖先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发展进化来的。各种生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三、改正下面的句子中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并加以说明。 1.“行喽,”小陈停了一会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将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后两个引号中的文字是一句话,这里的冒号只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它不能统领前一引号里的“行喽”。

2.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必修课。 “教育学”“心理学”是课程名,不是书名,应将书名号删去,碉在中间加上顿号。

3.他家里的人说:“自己家里的炉子用多少煤,你从来刁管,对火车烧煤却这样认真”。他说:“国家的事要一丝不苟”。

句中的两个句号都是表示直接引语之后的停顿,所以不能放在引号之外,应放在引号之内。 4. 贵报《中外名人故事》专栏内刊登的“刻苦自学的华罗庚”一文,我们都很喜欢读。 报刊专栏名不应用书名号,应将书名号改为引号;“刻苦自学的华罗庚”是文章篇名,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5.我回到家乡一看。嗬?一幢幢美丽的瓦房;一片片葱翠的农田;一条条笔直的渠道;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和“嗬”后都应改用逗号。三个分号也都应改为逗号,因为这几个分号隔开的不是并列的三个分句。

6.国家体委领导希望全体运动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国争光”。

“水平”之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虽然它处在宾语内部?,却相当于分句之间的停顿。 7.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种植什么样的药材?老农民了如指掌。 应将问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句不是疑问句。

8.一个时期,诗人对于季节:春夏秋冬的自然描写特别多。应将冒号改为破折号,这儿“春夏秋冬”是对“季节”的注释说明。 第六章 修辞 “修辞”思考和练习二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①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 们伟大祖国的河山,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 途。

叠韵词“照耀”(zhaoyao)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②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③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

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很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①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例②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人的悠闲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①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从锤炼词语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太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外号枫岳山;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便包括了下文的许多描写。“万紫干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日,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抑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生动,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更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②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首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部

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分自然,“深潭””“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第三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无水不成景之意。接下来的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头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实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

“修辞”思考和练习三

三、从选择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何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①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

乃是亡回的统一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

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反共顽固派所宣扬的“统一论”的阴谋实质。

②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分句都是结构相似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抒发了赞颂党的真挚感情。

③他生得骨骼结实,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飒的俊气。(杨朔《秋风萧瑟》) 这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④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这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辑性。

四、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常见的句式还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①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②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的重点是“人民”。例②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三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A、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久为人所传诵。

原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因同位语列举全诗而嫌长,在表意上诗的内容不突出,语感上拖沓不爽。

改句将原句第一分句同位语中的引诗抽出来造成兼语句,引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原句鲜明突出,读起来更觉顺畅。

B、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