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下载本文

上述名词“面包、青春、牢骚、苦头”的句法限制条件逐次增多,它们之间的名词属性依次递减。

这几个名词从可见的具体实体逐渐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可见,最具原型性的名词是具体可见、占据三维空间的离散实体而抽象的概念一般不占据三维空间,具备的原型名词的属性较少。在句法分布和组合能力广也不如原型名词自由。

动词的情况跟名词不同。

最具原型性的动词是在时间上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起始、进行、持续、终结),对受体产生影响、引起物理位移、变化的动词。例如,“烧、扔、拆”符合上述条件,因而是典型的动词。而“属于、姓、恨”具备的上述特征比较少,因此动词性比较弱。在句法形式上往往不能跟“着、了、正在”等体标记同现。

从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看,“词”和“短语”之间也存在交叉。例如”猪肉—羊肉—鹿肉一马肉一鸵鸟肉”以及“鸡蛋一鹅蛋一鹌鹑蛋—鸵鸟蛋”之间,显示了“词”向“短语”

原型的逐渐过渡。

至于“离合词”则具备了“词”和“短语”的双重属性,并且在“词”和“短语”之间游移摇摆。

在“语素”“词”“短语”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用原型效应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可见,概念领域的范畴化原理具有普遍性,也适用于语言范畴。在语言的所有层面,包括所有的语言单位,都存在原型效应。但是概念领域的范畴化原理适用于语言范畴,并不能进行逆推,在语言领域的范畴化并不一定完全等同于概念领域的范畴化原理。比如动物的属性人基本部具备,但是人的属性动物却不一定都具备。因为人是比动物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同样,语言领域的范畴化作为范畴化的范畴化,比概念领域的范畴化更加高级和复杂。

第五节 范畴的等级

范畴化所形成的范畴集合,并不是混乱无序的,范畴之间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层级网络系统。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范畴成员之间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人们通过基本范畴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切分和认识,并且在基本范畴层次上形成语言当中的基本词汇。

在自然语言当中,高层次的范畴和低层次的范畴都不如基本层次范畴常用和重要。这一点在心理学实验当中得到了证实。

从认知原理看,相似原则是形成基本层次范畴的基本认知依据。基本层次范畴的成员之间具有感知上相似的整体外形,能够形成反映整个类别的单个心理意象,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辨认出其类属。

从范畴与语言符号的对应来看,基本层次范畴往往用单词来表达。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最丰富,在语言当中往往占据核心地位,一般对应着基本词汇。基本层次范畴也是儿童语言习得过程当中习得比较早的范畴。

人体范畴一般是基本范畴。人体范畴具有下列特征:用比较简单、比较短、常用的的词语表达。构词能力比较强,如:

水手、打手、到手、得手;

开眼、显眼、现眼、抢眼、扎眼、顺眼、眼力、眼光、吸引眼球、眼神、饱眼福、眼界;心眼、针眼、一眼井、窟窿眼、戏眼、台风眼、枪眼;

心术、心情、决心、恒心、横心、心思、揪心、操心、费心、耐心、安心、爱心、

心地、狠心、黑心、恶心、心病、闲心、热心、良心、众心、信心、野心、散心、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心神不定、笼络人心、中心、核心??

从人类知识结构来看,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储备知识、组织知识的基本层面。人们对于基本层次范畴的认识最为精细和充分。股说来,人类个体之间、民族之间具有相向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因此人们之间的基本范畴和等级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生活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某些范畴的范围和等级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的个体、不同民族之间在范畴等级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在某些心理意象之间往往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至于民族心理意象之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比如不同的民俗、宗教之间,对于某次战争性质的理解方面,对某些动物的情感意象可能会受到社会宣传的影响。

心理意象也会发生变化。心理意象的变化是缓慢的,有滞后性。

在范畴的层级当中,最常用的是基本范畴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同层次范畴之间形成了众多关系。除了上层和下层范畴之间的母子关系外。处于同一层次的相邻子范畴之间,往往根据家族相似性围绕某—个范畴形成一个聚合体。在—个聚合体内,不同子范畴之间的地位并不完全平等。占据主导地位的范畴,往往会覆盖其他子范畴,取得该相邻产范畴聚合体的总代表资格。

如果把语法和语义作个比较,总体来看语法范畴要高于语义范畴。但是语法范畴跟语义范畴之间井非彼此脱离的上下位关系。语法范畴是对语义范畴的类型的高度概括。句型格式对词语的语义的限制就体现了语法范踌对语义范畴的类型的要求。例如“把”字句、“被”字句、动词复制句对进入其中的动词都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反过来,进入其中的动词自身所带的类型特征的强弱也制约着上述格式的句法条件。例如“把电脑卖了”成立,而,”把电脑买了”不能成立,必得是“把电脑买回来了”才能成立,就是因为动词“卖”和“买”自身所带的类型特征的强弱不同,从而制约着“把”字句成立的条件。

第六节 范畴化的心理基础——stereotype

stereotype在汉语当中有不同的翻译。这里我们译为“模式化心理”。 我们第一次见到—个人,总是不自觉地观察和注意他身上最容易观察到的显著特征:性别、种族、外貌等等洁如此类的特征。不管人们是不是出自良好的动机和愿望,他对于这个人的初次印象基于这些表面特征的推导和假设而形成。可见stereotype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假定性和不完整性,或者说是片面性。

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性别、种族、外观等这些外观待征所形成的假定和猜测,并非仅仅是存在于真空当中的信仰和态度,带有成见、偏见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本人的行为往往会进一步强化这些外观特征所形成的假定和猜测。

固化心理在认知模式的形成过程当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模式结构当中往往普遍充斥着固化心理。

固化心理往往与“范式模型”相结合。范式模型认为,概念和范畴无须通过充分必要条件特征来表示。所有的成员都参与了范畴的表征过程。因此否认整个范畴可以表示为一个单一的心理表征。如果遇到了新的成员,就把它和最接近的范式进行匹配,而不一定非得跟原型进行匹配比较。

例如,如果你没有见过兀鹫,但是见过标准的鸟(如燕子、麻雀)以及不常见到的不太典型的鸟(如鸵鸟)。假如按照原型理论,你会把兀鹫跟鸟的范畴的当中的原型实例(如燕子、麻雀)的特征进行比较;但是按照范式理论,你可能因为兀鹫的样子更像鸵鸟而把它们归人鸟的范畴。

因此每个范式都有自己的一组特征,这些特征和范畴当中的其他实例可以重叠也可

以不重叠。所以范畴不一定非得由原型来定义。这可以解释下列现象。

如果你第一次接触的某个地方的人给你留下了糟糕的印象,那么你会把这种印象转移到所有其他来自这个地方的人身上。所谓法国人浪漫、德国人构谨、英国人刻板的说法,就是人们把自己所接触的少数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的印象扩散到所有这些民族的成员身亡,形成了固化心理模式。

第七节 范畴化的心理塞础——格式塔组织

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人类在知觉上遵循一定的组织原则这就是著名的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

1)接近原则

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越是接近,越容易被看做是同一个单位。 2)相同原则

形式相同的要素倾向于组成—个部分。 3)共同命运原则

拥有共同活动型式的因素更容易组合在一起。 4)连续性原则

线条的连续性越强,越倾向于看成整体。 5)完形原则

倾向于将相互连接的形状看成一个完整的形状。

第三章 认知模式以及范畴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动物在演化过程中,被赋予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等不同的感知通道,又被称为“模态”。这些模态就是脑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界面和通路。

动物的多模态感知机制的先天因素多于后大学习,但是人类的认知则是先天与后天结合的产物。如果说动物只是对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那么人类在对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的基础上,还形成丁一套复杂的认知模式。

一、认知模式及其类型

认知模式是人们组织知识的特定方式,是在与客观世界反复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定文化背景当中的认知经验的心理表征。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特定方式。是相关知识和经验构成的一个“场”。

认知模式建立在人的身体经验、知识结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基础之上。认知模式的基础是包含各种相关的认知域背景知识的认知结构。对这些认知域当中认知结构进行抽象处理的结果,就是理想化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基于对客观世界进行的有选择的加工改造,Lakoff称之为idealized“理念化”(或理想化)的认知模式。其中范畴结构和原型效应是认知模式的主要结构形式。根据Lakoff(1987)的解释,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是我们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方式,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特定方式。

认知模式理论源于Minsky(1975)的“框架理论”(frame theory)以及Fillmore(1987)

的frame semantics。此外,Schank & Abelson(1977)的“脚本”(script)概念,指特定社会当中的特定活动,根据时间和其他关系组织起来的标准、理想的状态和事件的序列。也有人称为“结构化场景”structured scenario。认知语言学对“框架理论”进行了改造,发展出新的认知模式理论。

认知模式与范畴之间有这样的关系。认知模式体现了范畴的组织方式以及范畴之间的关系。范畴是认知模式当中的构形(configuration)所勾勒出来的一个侧面(profile)。以特定的认知模式组织起来的认知经验的心理表征就形成范畴。

认知模式可以分为四类:意象图式、隐喻、转喻、命题模式。 1.意象一图式模式

人类在客观世界当中不断地观察到事物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关系,如“上”“下”“前”“后”“来”“去”等。经过反复的观察和体验,这些基本关系就会形成特定的意象。

例如人们最初发现具体的容器包含“里”“外”“边界”三个要件,但是随后发现容器关系并不限于具体的器物,人体的嘴巴、肚子、头颅等部件以及建筑物的房间、厅堂、院落、门窗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这样,随着容器图式的逐渐丰富,其范围逐渐从具体的器物扩展到了话语、信息、思维、观念等领域。容器的图式就从空间关系通过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发展到时间、范围等具备“里”“外””边界”三个要件的一切关系当中。从而在认知和语言领域建立起一个庞大复杂的容器图式模式,形成一个容器模式家族。如:

市里、屋里、大楼里、山巴、河里、树林里、脑子里一片混乱、宰相肚里能撑船、书中提到这件事情、字里行间、话里有话、言外行为、意内言外、心中、心里、家里、单位里、在他的观点当中、出国、出纳、出发、出嫁、出台、出现、出售、说出、透露出、初出茅庐、进口、引进、营业中、还在讨论中、在实验的过程当中??

意象因式模式主要包括下列类型:

部分一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一边缘图式、起点一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

2.隐喻模式

隐喻就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

3.转喻模式

转喻是利用两个相关认知域(属于同一认知模型)之间的接近和关联性,从显著度高的认知域“过渡”到显著度相对较低的认知域。

4.命题模式

命题模式是在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是与某个语义范畴相关的不同认知域里的背景知识构成的知识网络。相当于Fillmore的“框架”。人类的知识系统形成了一个网络式的复杂结构。激活了其中的某个知识节点,就随之激活了相关认知域里的背景知识。

这些不同认知域里的知识形成的网络、包括对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的认识,类似计算语言学家提出的“脚本”(script)概念:特定社会进行某种特定活动所依循的、按时间和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标准化、理想化的事件和状态的系列,也叫结构化的场景(structure scenario)。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命题模式的形式存在的。

二、命题程式与范畴的结构

命题模式蕴涵着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结构。例如“他给车加了点油就出发了”当中,蕴含着“汽车需要加油”的命题成分。“船上的通讯设备无法使用”蕴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