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考研《新闻学概论》(当代教程)郝雨 杜友军重点笔记 下载本文

上海大学考研《新闻学概论》(当代教程)郝雨 杜友军重点笔记

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

★大众化报纸:又称便士报、廉价报纸。它十分强调报纸的独立性,声称“不党、不私、不偏、不倚”,即不受任何政党、团体左右;大量刊登趣味性强乃至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价格低廉,大量发行。“大众化报纸”使报纸成为一种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完全企业化。到19世纪末,“大众化报纸”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报纸的主体。

★资产阶级报团: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欧美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来各自独立的“大众化报纸”纷纷被有实力的资本家收买,形成报系或报团。其资本相对集中,由某个资本家或更大的垄断资本集团统一经营管理,有一致的办报思想和方针。

★《新莱茵报》:19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了《新莱茵报》,它是全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无产阶级报纸,是第一份物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新莱茵报》一创刊就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大旗,大力支持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始终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和路线,充分体现出了无产阶级报纸的性质。

列宁称赞它是“最好的、无与伦比的革命无产阶级的机关报”。

★《火星报》:1900年12月,列宁同普列汉诺夫等人在德国的莱比锡创办了《火星报》,这是全俄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报纸。报纸明确提出了建党计划:“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是继《新莱茵报》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出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机关报。

★《真理报》:1912年,俄国掀起新的革命高潮,群众性的工人日报《真理报》应运而生。它继承了社会主义报刊的典型和核心。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几种报刊:1922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个中央机关报《向导》;1925年,创办了第一个日报《热血日报》;1931年,创办了红色中华通讯

1

社;抗战期间:又先后创办了《解放日报》、《新华日报》;1940年:创办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政治家办报:主要是指办报的人要有政治头脑,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复杂的事实面前能够做到把握全局,高瞻远瞩。

★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①新闻工作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②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 ③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

④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的愿望、要求和呼声。

新闻媒介

★媒介:在人类社会,是指是指能够使得某种对象(人或者事物)的双方或多方发生关系的特定的与具体的人或者事物。

★传播媒介:在人类的一般传播活动和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媒介特指传播媒介,是用来表达含义的静态或动态的任何物体或物体构成。烟火、鼓角、歌唱、跳舞、瓷器上的花纹、白纸上的文字等,都是传播媒介。施拉姆定义: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媒介形式:媒介的物理特征和工作原理。

★媒介的分类: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大众传播”与“非群体化传播”的区分,大众传播指传播范围广、受众面积大的传播形式和行为,而承担大众传播的媒介也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传统上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媒介,网络时代后又加入了网络媒介和新技术媒介;非群体化媒介指传播范围小、受众人数少的传播方式和媒介。

传播学家德意志曼的分类:

①私下传播/人际传播(透过媒介、面对面) ②公共传播/大众传播(通过媒介、面对面)

2

#其他分类:媒介手段(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媒介作用人的感官(听觉媒介、视觉媒介、视听复合型媒介);麦克卢汉根据媒介所载信息的清晰和明确度(热媒介、冷媒介)。

★媒介的意义:人们所掌握的传播系统贮存、交换和散播信息程度的高低,标志了人类有史以来甚至史前的几次重大变革阶段。正是人们准确而全面的传播能力不断增长,使得复杂的技术向上发展,有了深化、传说、解释、逻辑、习俗以及复杂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得文明得以产生。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一方面,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使新的、更为先进的传播媒介不断产生;另一方面,新的。

更为先进的传播媒介反过来又增强人类的传播能力,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媒介的五次革命:亲身传播时代、口头语言时代、文字书写时代、印刷媒体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第二次传播革命:人类发明文字。 第三次传播革命: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传播革命:电讯技术发明。 第五次传播革命:网络传播的出现。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的诞生年,作为第五次传播革命的纪元。

★新闻传播媒介:指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中介勿,是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

★广播电视的优势:①对象广泛②传播迅速③功能强大④感染力强。 劣势:顺势连续播出,转瞬即逝,不便于选择和保留。

★网络新闻:是指通过因特网发布、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的手段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发布者(首发者)可以使任何机构或任何人。闵大洪#网络新闻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新近发生的、为受众所关注的信息。钟瑛。

★网络新闻的特征:①互动性②超文本结构③海量性和可检索性④广泛性⑤即时性⑥标题制作要更加吸引眼球。

3

★超文本结构: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甚至影视文本。

★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

★新媒体特征:①丰富性②开放性③交互性。

★媒介进化原则:①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②形态变化③增值。 ★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①网络电视②数字电视③移动媒体。 ★新媒体与新闻:

①新闻传播媒体是新闻传播过程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媒体也在不断演进。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新媒体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新媒体的兴起,使得新闻信息的流通更加顺畅、迅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②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也带来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对新闻的传播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新媒体科技发展的直接效应是:数字化新闻传播的过程和形态都发生了演变。新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形成信息完全开放的局面。新媒体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新闻价值

★《纽约太阳报》: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主要为当地发生的生活事件与暴力新闻。取材大都是无足轻重的琐事,但读者对这样的报纸却极有兴趣。

这一时期大大中华报刊的主要特征:

①报纸私人所有,新闻机构都是以报纸赚钱赢利的企业,强调自己“独立舆论”、“非政党性”,以吸引观点各异的读者。

②赢利的主要途径是广告,零售发行。

③报纸的主要内容是具有趣味性的新闻,为扩大发行量大量刊登带有刺激性的新闻事件。

4

④文风简洁、活泼。

⑤报纸对象面向普通人、一般市民,价格十分低廉,所有又称“便士报”。 ★普利策:美国近代报业的巨头,出版了《世界报》。

★黄色新闻:1988年《世界报》出版的定期连环画专页,中心人物是一个穿着黄色的肥大衣服、没有牙齿、头发稀少、咧嘴笑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东游西逛,对纽约的新闻发表评论,很快“黄孩子”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另一位报业资本家赫斯特不惜重金挖走漫画作者奥特考尔特,为自己的《纽约日报》主持“黄孩子”专栏。

而普利策又请到卢斯到《世界报》继续主持“黄孩子”。他们同事利用“黄孩子”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刺激性新闻相互竞争,这样的新闻被称作“黄色新闻”。

★现代新闻价值:受众在接受新闻活动中满足其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效应。 ★新闻价值传统五要素:①时间性②接近性③显著性④重要性⑤人情味。 ★尺度性新闻价值要素:①时新性②接近性③显著性④重要性⑤人情味。 ★尺度性新闻价值要素的新视角解释:①关注性②关利性③关情性④关趣性⑤关智性。

★新闻的社会功能的三个层面:

①“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其主要意义是指“告知新闻信息”。

②“新闻传播的直动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宣传功能”、“经济促进功能”、“社会组合功能”、“文化娱乐功能”。

③“新闻传播的连动功能”,主要指“新闻文化在参与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等。

★功能性新闻价值的要素(四大构成):①传播信息,社会瞭望的基本功能②关乎舆论,凝聚社群的导向功能③传授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连带功能④生活娱乐,服务大众的一般功能。

★新闻价值的实现的考量方面:①跨越“知沟”使获悉②引导舆论使认同③明确需求使“满足”。

★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①终端接收—新闻价值实现的起点②价值评价伴随新闻价值现实始终③新闻价值实现的多元运作。

5

新闻舆论与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 ★宣传的特征:目标性,族群性,附着性。 ★宣传与新闻的关系:

首先,两者的联系在于,新闻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宣传工具。

新闻和宣传都是传播信息,他们的传播过程都是:“传者—受者”,都是从一个信息优势点(对于宣传来说,应该是观点聚合点)扩散到信息薄弱点(对于宣传来说应该是观念薄弱点)。新闻媒介在承担新闻信息职能的同时,也理所应当地可以而且应该承担宣传的任务,

而且,新闻和宣传也可以相互转化。新闻报道并非都是宣传,但许多新闻发布后又能直接产生宣传效果,宣传具有多种类型,新闻宣传只是其中之一。

因此,一方面不能把任何新闻都归入宣传;另一方面,有些新闻包含在宣传活动中,也有些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转化为新闻。两者相互融合、渗透,成为新闻宣传。

就两者的区别而言:

①宣传重在传播观点,而新闻则是在于传播信息。 ②宣传注重时机,而新闻则注重及时。 ③宣传可以重复地宣讲,而新闻则注重更新。

④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宣传具有主观性,强调自己的观点,而新闻则讲究客观性,是对世界的一个方面或过程的客观性的描述。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的非理智的成分。

舆论的含义的四个因素:

①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社会问题。

②必须有多数社会公众对这个问题表示关心并发表意见。 ③在这些意见中,至少要有某种一致性。 ④这种意见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

6

★舆论的基本特性:

①舆论首先是一种公众的议论。也就是说,公众是舆论的主体。 ②舆论是一种成一定规模的显性传播。 ③舆论是相近意见的沟通与交流。

★舆论的分类:按舆论主体(社会舆论、新闻舆论);按舆论表现状态(潜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

★新闻媒介对舆论的作用: ①反映舆论。 ②设置舆论。 ③引导舆论。

★新闻、舆论、宣传的关系:主要区别:

①新闻主要是传播事实,提供信息;宣传主要分析事实、解释事实、提供认识事实的总总观念;而舆论主要强调事实、议论事实、发表对重要事实的看法和见解。新闻传播要求真实、客观、公正、全面、适时、适量;宣传活动要求围绕中心,统一口径,抓主要矛盾;而舆论则让各种意见相互碰撞、畅所欲言,在讨论中选择正确的思想观点。

②新闻传播主要向公众提供信息,至于公众接受这种信息之后采用什么态度和行动则由人们自己决定;舆论的传播者面对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常常带有一定倾向,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接受,进而一起采取行动;宣传者主要向公众传播自己的主义、思想和各种观点,特别讲究宣传的目的性、劝服性针对性和普遍性,力求使受众不折不扣地接受这种宣传,并按照其意图行动,宣传者也愿意为这一行动结果承担责任。

③舆论和新闻都十分重视新街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实,强调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价值取向;宣传不仅重视现在的事实,也重视过去的甚至早已被人所熟悉的事实,因为宣传的目的不是报道事实和让人们接受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借助典型、生动的事实论证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理解、接受这些事实所说明和揭示的观点或道理。

新闻、舆论与宣传三者的最大的共通性和互动性在于,在传播的内容上往往互相交叉,在传播的形式上也常常是相互借鉴,而且,尤其是在传播的媒介上更是不

7

分你我,共同使用,甚至有很多时候,在对某些重大事实的传播上,新闻、舆论与宣传三者可以是三位一体的。

★宣传的基本规律: ①趋向与控制相协调的规律。

②“重复”与“新异”相交替的规律。 ③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照应的规律。 ★普通心理学对宣传工作的启发: ①结论在宣传中的作用。 ②宣传的一面法和两面法。

③分析不同观点时先后次序的意义。

★典型说话:通过各种各样的正面典型的报道来影响社会舆论的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典型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

★社会参与论(受众介入论)的主要观点:

①大众传播媒介应该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②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演播的自我表现愿望正在增长。

③让受众参与传播,正式为了让他们接受传播。

④参与传播也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和言论自由的具体表现。

社会参与论具体的方式:现场报道、进行式连续报道、广播电视中的直播式剪等。

★光环现象: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一传播对象具有远大于其他现象的信息量而引起的聚焦现象。

光环现象形成的两个方面:①光环之源:作为造势的基础。②光环之媒:造势。 ★新闻舆论功能的两种情境:①舆论监督②危机报道。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事业利用其本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优势,尤其需要制衡机制,对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党派团体、厂矿企业等的活动,乃至于社会中的某些不良现象,进行监督。概而言之,新闻事业通过对各种情况和意见的报道和沟通,

8

激起社会舆论的力量,对政府和社会机构及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以促进社会机制正常、健康地运行。

★舆论监督的意义:更大的意义是一种权力制约力量。特别是社会的政治权力,尤其需要制衡机制,不受制约的权力不然滋生腐蚀权力技能的细菌。而在制衡权力行为的各种因素中,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监督的因素。同时,舆论监督还是一种社会民主机制,新闻舆论监督能否正好开展,是社会生活民主化的一个尺度。而这种监督的承受能力的强弱,则是社会民主整体意识的指标,也是权力机构运行的整体效应的体现。

对于新闻传播,行使舆论监督的三层意思:

①必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促进广大人民的团结为目的,而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人心的混论,更不能像西方的“揭丑”、“扒粪”报道那样,在媒体上相互攻击。

②必须必须正真代表人民的意愿和社会 大多数人的要求,来反映真实的情况并形成真实的正确的舆论,而不是利用虚伪的报道和偏颇的舆论,来混淆是非,扰乱是听。

③舆论监督的方式必须是提供事实,平等讨论,而不是脱离实际地打幌子、扣帽子,甚至乱做结论、定性质。

★舆论监督的范围和效果:

①维护和加强固有的社会规范,向一切违法违规现象作斗争,使社会保持良好的运行秩序。

②适应已发生变化的社会关系,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使社会不断进步。

③反映民意,促使政府的决策和政策更加完满和有效得到落实和执行。 ★危机报道:针对社会的违纪现象和事件,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危机向好的的方向转化。

★危机报道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①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客观、充分的报道,绝对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②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

9

③媒体担当“意见领袖”,引导大众科学分析和理性反思。

★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某种程度上媒介能否行使守望功能决定了民众能否拥有知情权。

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效果:是指新闻传播活动整个过程中以及其后所产生的社会化的影响,它首先表现为对于新闻受众在心理意识、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某种程度的平衡与改变,进而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机构发生一定的影响和导引,乃至最终在全社会的精神的与物质的各个方面取得重要的收效。

★麦奎尔的说法:把传播效果按外在形态、内在性质和作用范围划分为三个内涵层次。

首先,按传播效果外在形态分:

①媒介的效果:指传播媒介对受众产生的直接效果,不论是否符合传播者的意图。

②媒介的效能:指传播媒介达到预期目的的功效。

③媒介的效力:指传播媒介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挥的潜在影响,或可能产生的间接效应。

按内在性质分:传播效果分为①心理效果②文化效果③整治效果④经济效果; 按作用范围分:①对受众个体的影响②对群体和组织的影响③对社会机构的影响④对整个社会或整个文化的影响。

★魔弹论:20世纪20年代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宣传者及其所掌握的媒介看成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甚至把新闻工具比作像枪弹一样的“纸弹”,能够把观念、情绪、认识以及动机等诸种因素,利用新闻的形式来“击中”或“注射”给受传者,而受传者责备认为是完全消极的、没有任何抵抗力的靶子,只要被新闻传播的观念打中,他们就会完全被击倒、被征服,所以,其基本观念是受众的所有成员以一致的方式接受媒介信息,这种刺激即刻触发直接的反应。

★两级传播论:认为传播媒介往往先要被某些称为“意见领袖”的人物所接受,然后再由他们传递和影响与自己有联系的人们。

10

★沉默的螺旋:由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提出,大多数个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息而造成的孤立。

因此,一个人为了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得到支持的,哪些是不占支配地位的或者是正在失去优势的,便对其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因而,从宏观上看个人意见的表明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即当人们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际,通过观察周围的意见环境而发现自己属于“多数”和“优势”意见时,倾向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则迫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合。那么一件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就形成了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强大,这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形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任何“多数意见”、舆论、流行和时尚的形成,背后都存在这样的机制,这就使得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不断增势。而看到这样的趋势并相应地改变自己观点的个人也就越来越多,于是,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形成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第三者假说:由戴维森提出,该假说预言,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媒介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具体说来,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会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不论是否是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两个基本假说:

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媒介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者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媒介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媒介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媒介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新闻传播效果表现在个人方面的要素:①信息知悉②情感满足③态度影响④行为导引。

★新闻传播效果的社会化构成:①政治变革效果②经济促动效果③社群整合效果④文化推进效果。

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组织、协调、国通和监督功能。

11

★直接效果:是指对于某些新闻传播活动和内容,反应比较直接的、单一的,甚至是即时报偿的新闻传播效果。

容易产生直接传播效果的新闻传播:①事件性新闻②问题性报道③批评性报道。

★间接效果:是指新闻传播活动对于社会及个人所发生的较为间接的、综合的,或者潜移默化的效果,它较偏重于宏观意义上对全社会和人的整体精神所达到的效应。

★新闻传播的隐形效果主要表现在:①文化知识的积累②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移默化③对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影响。

★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途径:

(1)微观层面:提高单个新闻或节目的社会效果:①加强策划和预测;②提高有效信息量,注重信息的梯度开发和组合开发;③着力塑造品牌形象。

(2)宏观层面;提高新闻事业引导的社会的有效性:①建立透明公开的传播机制,减小社会震荡②提供真实、公正、充分的信息,平衡各种群体利益③增强宣传的艺术性,淡化宣传色彩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减小负面效果:媒体应建立相应的把关机制、内部审查制度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主动对传播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手中反馈及时摒弃可能造成负效果的因素,嘉庆对不良导向问题的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相关教育,以新闻自律来抵制负效果。

那么,如何优化传播信息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方法:①与受众利益和心理需求的相关性;②揭示事物的矛盾性;③表现思维的新异性。

思维的新异性;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迥异于通常和旧有的方式和方法 ★新闻媒介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即社会公众对媒介新闻报道真实性。公正性、中立性的信任与否,对媒介记者编辑责任感、正义感、是非观的认可程度。

★提高新闻媒介公信力的方法:

①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新闻职业规范; ②媒介自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③行业自律,弘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12

④完善社会监督和立法,加强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

★高夫曼的框架概念: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监控着社会环境,以便根据周围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期望和行为。

★媒介框架:是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个人处理意义信息时所依赖的思考基模,也是解释外在事物的基本结构。

★受众框架:是指受众在接触媒介时,他们的认知基模会影响对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解读与判断。

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实体的几种类型:

①重大事件:社会重大事件主要是指关乎国家的大政方针、国计民生,甚至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的运行进退—这一类的社会事件。

②突发事件:是指社会上以及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完全超出人们能够预料和想象的事件。

③变异事件:是指一十五突然离开该事物的原本的正常状态或者常规的运行秩序,而表现出一种非常规的或反常态的存在与运动的状况。

④新奇事件:一是“新”,一是“奇”。“新”当然是最新发生、前所未有;“奇”则是在形式上或内容上以及形式与内容的各个方面上不同寻常、独具特色。

⑤期待事件:也称预知事件,也就是该事件的主题内容是人们早就预先知道会在一定的时段发生的。

⑥常规事件中的新异点:在构成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全部事件以及物质材料和结构形式中,更多的部分都只能是常态的与常规的。

★信息的三种形态:

①自在信息:处于未被认知的、未被反应和把握的纯自然状态的信息。 ②自为信息:信息进入了一个具有感知、识辨和反应能力的信息控制系统,是对自在信息的主观把握和认识。

③再生信息:是人的大脑对自为信息的加工、复制,并以一定的物质载体加以表现的信息,也就是人工信息。新闻信息也是一种再生信息。

13

★符号与新闻信息的“五要素”:5W。

★新闻信息的特征:①共享性②扩缩性③组合性④多角度利用性。

★新闻选择:是指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原则标准,对新闻事实、新闻作品通过主体的主观衡量与评判,所做出的取舍与认定。

★新闻选择的意义(目标):

①是社会公共领域需求度:包括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性。强调的是社会公共的信息需求;

②是受众应知欲知需求度,受众需求:一是受众应知的信息,这样的信息虽然并不一定受众从主观内心中特别渴望了解的信息,但从某种意义上却是他们必须知道的。

★新闻信息的环节:传播者在进行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的各个环节上,对新闻事实和报道对象进行多层次筛选。

★新闻信息量:是指构成新闻的每一个最小的单一事件。 ★增大新闻信息量的两条重要途径: ①力求新闻传播的全面性; ②提高新闻传播的流通速度。

★用事实说话:是为了强调新闻一定要真实,一定要尊重事实,强调新闻一定要以新闻手段传播事实,也就是要让事实自己来尽量原本地表现自己,即“说”自己的真实地作为“事实”的“话”。

★第一时间:是指事实发生后之后最快速地认知,最快速地掌握,最快速地做出必要反应和处理的时间要求。

★新闻的真实性:所要求的就是在新闻报道中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是指新闻传播者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它首先要求传播者所采集的新闻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或者是按照客观规律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其次就是在对客观事实进行信息转换即通过编码制作和形成符号化的程序中,一定要通过事实的客观的叙述和陈述,让事实自己站出来说话,或者运用事实自身的逻辑的力量来显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

客观性要求的三层意思:

14

①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②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③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一件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是指传播者依照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资讯、发表意见、进行意识交流以及精神交往的权利与机会。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