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 作物理论与技术 研究生专用 - 图文 下载本文

耐盐基因——GmCHX1。 五、适合机械化 1.植株小型化 2.熟期适当 3.抗倒伏能力强 4.严密的栽培措施 制定品种育种目标的原则

1.适应当前生产需要,预见生产发展前景 2.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3.考虑品种合理搭配 4.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 5.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第三讲 作物智能栽培学 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 (一)粮食供给紧张

油价上涨导致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运输费用提高,从而抬高食品生产成本与售价;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忽视粮食生产与储备,耕地减少 (二)粮食需求增加:基本需求,工业需求,投机需求 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1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减弱,粮食安全压力 2水土资源刚性约束不断加剧,资源短缺压力 3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突出, 生态环境压力 4 规模化经营和新型主体增多,非农化、非粮化压力 二、农业转型发展是必然选择

1.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背负粮食安全、 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太多压力,而这些问题又相互交织,农业与农村续稳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2.传统以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农业集约化模式无法应对和解决这些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理念下,必须构建新型农业集约化模式,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9

问题:思考农业发展转型的方向。你期望中的未来农业是什么样的? 全自动化,室内立体农场,niwa

垂直农业,垂直农耕,是科学家为了研究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及资源匮乏问题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资源与空间的充分利用,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发挥,所形成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 作物栽培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

作物栽培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基础

(1)良种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内因,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水平下,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极大,常会超过品种间的差异。 (2)在新良种产生前,应用科学栽培技术能显著提高产量。解放初,在全国通过总结推广劳模高产栽培经验,显著提高大面积产量,就是有力的例证。 (3)育种学家育成的新品种,通过栽培学家的栽培研究,显著提高了产量。 (4)近年来,各地育出了不少“超级稻”,虽有亩产800公斤潜力的高产品种,但没有形成能重演800公斤的成熟的配套栽培技术,这就需要栽培来填补这个空间。因为良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不同栽培方式与不同生产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其潜力,这方面大量的工作需要栽培科技工作者来完成。

(5)更高产量潜力品种的育成,也要靠适于更高产量形成的栽培方法的配合,有的还需要更新栽培思路的指导。 如大穗直立穗

(6)作物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必须通过科学栽培来实现 高产与优质的统一,科学栽培是重要手段之一。

高效,要靠增产和低耗(省工、节本)的栽培技术来实现。

生态友好 大规模的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要靠合理的耕作、施肥、灌溉和植保技术的合理集成,并为农民掌握应用,这是科学栽培所解决的事。

食品安全 安全食品首先是靠安全生产过程种出来的,这个过程几乎完全是栽培问题,是无公害栽培和清洁栽培问题。 作物栽培学的创新方向 (1) 智能栽培

α建立动态的模拟模型和管理决策系统 β实现作物生产管理的定量决策

10

γ实现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与作物栽培学交叉结合

作物智能栽培学应具有10个基本特征:定量化、系统化、模型化、科学化、信息化、知识化、动态化、可视化、集成化、产品化。 作

作物生产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作物生长预测和监测系统 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作物空间信息系统(3S技术等) 精确农业支持系统 作物智能教学 苗情诊断系统 虚拟作物

提问:为什么遥感卫星能分辨不同植物?

地面上的任何物体的光谱特性都不一致,遥感就是利用传感器的感光特性来区分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以达到区分地物的,比如道路是灰色的,植物是绿色的; 不同的植物种类的光谱特性肯定不一致,但是有多大差异,这个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验证,但是理论上是能区分的。 (2)化

化学控制原理和技术是直接控制作物本身,有效地达到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使作物的生长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利用作物的增产潜力。 (3)节水

如何通过农业的、化学的、水利的措施,减少农田灌溉水到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的损失,这是农业节水的总任务。 (4)高效安全施肥技术

研究不同土壤肥力下作物优质高产的需肥规律和动态,研制新型的肥料(如根据作物一生中需肥特点可以定时缓慢释放的缓效肥以及长效肥、菌肥、药肥),同时改革施肥的方式方法、实现精确施肥等。 出路在哪里?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充分挖掘作物的生物学潜力 -用好各类养分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综合各种技术和政策措施, 发挥养分增产潜力!

11

目标:

作物高产、养分高效、环境安全! (5)保护性栽培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是以减轻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与环境为主要目标,采用保护性种植制度和配套栽培技术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内容:

1.免(少)耕栽培技术 2.秸秆等残留物利用技术 3.休闲期绿色覆盖技术 二、 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一)产量

生物产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即整个植株的干物质重量

经济产量:在单位种植面积上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量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 经济产量 / 生物产量

作 物 油 菜 稻,麦 烟 草 薯 类 (二)产量构成因素

经济系数 0.28 0.35—0.5 0.6—0.7 0.7—0.8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