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蘖规律与成穗 下载本文

冬期出蘖速度缓慢或停滞生长(黄淮冬麦区在冬暖年份仍有少量分蘖增加)。翌春,当温度上升至3℃以上时(返青以后),春季分蘖开始,气温升至10℃以上时,春蘖大量发生,出现第二盛期,至起身至拔节期达到高峰。晚播冬小麦冬前无分蘖或分蘖少,只有春季分蘖高峰。南方冬麦区及春小麦也只有一个春季分蘖高峰。

无论冬、春小麦,通常在主茎开始拔节前,全田总茎数(包括主茎和分蘖)达最大值,拔节后由于营养中心转移及蘖位的差别,新蘖的产生停止。同时,由于受发育时间和营养物质分配的限制,已生分蘖向两极分化:晚生蘖、小蘖逐渐衰亡,变为无效蘖,而早生蘖、大蘖发育成穗,成为有效蘖。这便是分蘖的发生、增长与消亡过程。分蘖衰亡表现出“迟到早退”的特点,即出现晚的分蘖先衰亡。拔节至孕穗期是无效蘖集中衰亡的时期。

河南省小麦分蘖的消长规律可总结为“两个盛期,一个高峰,越冬不停,集中死亡”。“两个盛期”:一个在10月底或11月初至12月上旬(除豫南),发生的分蘖数占总蘖数的80%左右;一个在翌年的2月中、下旬,发生的分蘖数占总蘖数的20%左右。“一个高峰”:在2月底至3月初,亦即起身后10天左右出现。由于此高峰维持一定时间不增不减,所以,又称“平顶高峰”。“越冬不停”:河南省大部地区小麦越冬期(12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最低气温为0℃左右,土温更高些。所以,小麦越冬期间分蘖继续发生(但速度慢),一般可增生分蘖1个以上。“集中死亡”:指无效分蘖消亡的时间比较集中。至起身期分蘖已不再增加,拔节前后小蘖集中死亡。两极分化结束的时间早晚因品种特性、水肥条件等的不同而异。一般春性品种在拔节前后,半冬性品种一直到挑旗前后。肥水过大,两极分化进程推迟。

判断一个分蘖是否消亡,应从其外部形态上观察。将死分蘖的同伸叶往往迟迟不出,甚至顶叶业已展开,心叶也不出,或者是心叶刚生长就停止,形成“喇叭”状的空心蘖;有的是心叶先枯黄,然后该蘖基部叶片由下而上迅速枯黄,但最早枯死的部分是分蘖的幼穗。一株中无效分蘖的消亡顺序是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即晚生的高位蘖先死亡,然后是中位蘖。

2.分蘖成穗的一般情况 一株小麦可以长出许多个分蘖,但最后只有其中的一部分

49

才能成穗。一般地,在中高产田块,春性品种在适播条件下,单株分蘖数为3~8个(包括O),最后成穗数为1.5~2.5个;半冬性品种单株分蘖5~10个,单株成穗3~5个。就群体而言,中高产田春性品种亩最高群体80~90万,个别超出100万,亩成穗25~37万;半冬性品种亩最高群体90~120万,个别超出130万,最后亩成穗35~50万。

据各地观察,小麦单株成穗的蘖位是:成穗1个时,O成穗;2个时,O和Ⅰ成穗;3个时,O、Ⅰ和Ⅱ成穗;4个时,O、Ⅰ、Ⅱ、ⅠP或O、Ⅰ、Ⅱ和Ⅲ成穗;5个时,O、Ⅰ、Ⅱ、Ⅲ、ⅠP成穗。分蘖成穗的这种规律与分蘖发生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促进早期分蘖对提高成穗率具有决定意义。

(四)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影响分蘖力的因素 小麦单株产生分蘖多少的能力称为分蘖力。分蘖力存在品种间的差异,并受种子质量和播种质量、栽培环境的影响。

(1)品种类型与种子质量 品种类型不同,分蘖力明显不同。冬性、半冬性品种春化发育时间长,所分化的蘖芽原基数目多,因此分蘖力强,而春性品种的分蘖力则较弱。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间的分蘖力亦不相同,这是因为冬性(或春性)又有强弱之分。从种子质量上看,大粒或饱满种子的分蘖力较小粒或瘪粒的为高。

(2)栽培技术措施

a.播期 播期较早,分蘖数增加;播期推迟,分蘖数减少。

b.播种量与播种方式 播量减少,基本苗少,光照条件好,幼苗健壮,单株分蘖数增多;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窄行条播比宽行条播的分蘖数多,更多于穴播。

c.覆土深度 种子覆土越深,地中茎过长,出苗延迟,幼苗在出土过程中所消耗的胚乳养分越多,苗质也就越差,常造成Ⅰ、Ⅱ蘖缺位,单株分蘖数大大减少。

d.土壤水分及通气条件 最适于分蘖生长的土壤含水量是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如果土壤水分过多(>85~90%),其通气状况较差,麦苗黄弱,分蘖迟迟不长。如果土过于干旱(<60%),分蘖生长受到影响,严重时分蘖停止发生。

e.土壤肥力与施肥水平 分蘖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元素,所以,分蘖期间施用氮、磷化肥或氮、磷配合作种肥,可以促进分蘖发生与发育。氮素不足,植株长势瘦弱,分蘖少或无分蘖;然而,氮素过多时,群体较大,田间郁蔽,分蘖数虽多但成穗数较少。

50

因而,只有当土壤肥力较高、施肥合理时,分蘖力和成穗率才会提高。

f.整地质量 整地质量高时,幼苗发育健壮,分蘖多,成穗率高;整地粗糙时,麦根被坷垃架空,影响下扎,并进而影响到分蘖的发生。

g.镇压、深中耕及培土 肥水充足时,苗期的镇压、深中耕对主茎及大分蘖有抑制作用,对小蘖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因而,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分蘖数,提高成穗率。深中耕与培土有减少小分蘖数量(部分小蘖变大蘖,部分小蘖死亡)的作用,因而,它们可以提高分蘖成穗率。

(3)气象条件 温度是影响分蘖生长的重要因素。最适于分蘖生长的温度为13~18℃,分蘖生长的起始温度为2~4℃,6~13℃低下分蘖生长缓慢,但分蘖比较健壮;>14℃分蘖生长加快,但健壮程度较差。在18℃以下,随着温度升高,分蘖的发生和生长速度加快;但若高于18℃,分蘖的发生与生长速度又减慢。实践证明,冬前温度高,单株分蘖数增多;反之,分蘖数减少。日照是影响分蘖生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分蘖期阴雨天多、日照少量,分蘖力及成穗率较低;反之,分蘖力及成穗率则较高。

2.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 个体上和群体中分蘖的成穗比例,因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群体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从植株本身看,通常只有那些在拔节时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自身根系,能够保证独立生长以至拔节、抽穗的分蘖,才能成为有效分蘖。因此,冬前发生的低位早蘖,容易成穗,而冬前晚出分蘖和春生分蘖成穗率低。从外部环境看,分蘖的受光状况对成穗率有很大影响,播量太多,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光照不足常导致成穗率显著下降。

(1)蘖级、蘖位 从分蘖的发生部位来看,低级、低位蘖的成穗率高于高级、高位蘖。如在高水肥地上,兰冬性品种郑州761等,Ⅰ、Ⅱ、Ⅲ的成穗率在60%以上,Ⅳ、ⅠP、Ⅰ1、ⅡP、为20~40%之间,其他蘖不成穗。

(2)分蘖发生早晚 发生得早的分蘖成穗率高。如适期播种的春性品种郑引1号,11月下旬前的分蘖成穗率70%左右,12月至越冬期期的分蘖成穗率很低,越冬后的分蘖不成穗。这是因为早生蘖生长时间相对较长,叶数多,有自己独立的根系。但若在晚播或冬前低温来得早、年前分蘖少或出现单根独苗时,年后的晚生分蘖(仍是低位蘖)亦有

51

较高的成穗率。

(3)分蘖叶片数 分蘖叶片数多者,其次生根发育良好,独立生活能力较强,成穗的可能性较大。一般冬前具有4片以上叶的分蘖都可成穗;少于4片叶者,群体小时成穗率高,群体大时成穗率低。

(4)播期早晚 适期播种,分蘖出现得早;偏晚和过晚播种,各分蘖的出现依次推迟。不同播期的麦苗,同是11月中旬长出的分蘖,但其蘖位与成穗率显著不同:适播的麦苗发生中位蘖Ⅳ、Ⅰ1、ⅡP、,其成穗率为30~45%;偏晚播种的麦苗发生中位蘖ⅠP,基成穗率为30~40%;过晚播种的麦苗发生低位蘖Ⅰ、Ⅱ,其成穗率为80~90%。所以,笼统地说凡11月中旬所发生的分蘖,其成穗度都低是不太恰当的。不同播期的麦苗,同是低位蘖,但其成穗率亦明显有异:适期播种时,Ⅲ蘖于11月上旬发生,其成穗率为60~80%;偏晚播种时,Ⅲ蘖于11月中旬才发生,成穗率为30~40%;过晚播种时,Ⅲ蘖要在12月初发生,其成穗率仅有10~30%。所以,笼统地地说凡低位蘖,其成穗率都高亦是不太全面的。

(5)群体大小 群体过大,中、小蘖因受光条件差而极易成为无效分蘖,从而降低分蘖成穗率。同一品种,成穗率因基本苗数的增加而下降;其他条件相同,成穗率随每亩最高群体数的增加而降低。

(6)单株营养面积 在一定的播量范围内,其他条件相同时,凡单株营养面积大者,其分蘖成穗率都较高。蘖位相同,出现日期不同时,只要营养面积大,即使是出现较晚的分蘖,其成穗率也较高。蘖位不同时,只要单株营养面积大,虽蘖位高、出现日期较晚,其成穗率也高。

3.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1)掌握适宜的基本苗数与改革种植方式 适宜的基本苗数是合理调控群体、协调产量结构的基础。因为基本苗的多少决定了单株营养面积及群体光照条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基本苗数的增加,群体增大,中、小分蘖营养状况变化,成穗率大大降低:基本苗数减少,中、小分蘖的营养状况及群体光照条件得到改善,成穗率相应提高。因此,生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