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建筑 下载本文

和一般的修道院、教师会堂及城市教区教堂相比,在哥特建筑中,最重要的是一批以实力雄厚的宗教社团为背景得宏伟教堂。数量较少,但地位显赫,构成了哥特建筑最重要的代表。

从历史上看,所有哥特大教堂的设计可以说基本上都是继承了11世纪法国北部发展起来的罗马风建筑传统。平面上为拉丁十字形,其中中厅的长度要比横厅和圣坛长出许多,中厅部分基本按照巴西利卡的方式布局,也就是带边廊和一个更高更宽的中央空间,中厅直接通过高窗采光。再把中央空间和边廊分开的拱廊和高窗之间另设一个中间层;中央空间及边廊顶上,全部或者大部分砌筑拱顶。各翼纵向分成一系列由半圆柱和联系拱券分化的相同的空间单元,我们称之为“跨间”;东端大都由一个带回廊和辐射状礼拜堂的半圆室组成,教堂主体部分设一个或几个塔楼,通常位于教堂的西立面上。

结构体系特征

尖拱、肋券、交叉拱顶和墙垛是哥特风格的几个基本要素。

尖拱

首先,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拱券结构体系在西欧的发展历程,古罗马时期主要包括筒拱顶,拱顶下面有支撑的连续、而又封闭的墙体;交叉拱顶,两个筒拱垂直相交而成,在相交处形成了棱沟,所以也被称为棱拱。相交处的正下方不需要封闭的墙体支撑。到罗马风建筑时期,主要是发展了古罗马时期的十字拱,并将其发展为肋架券的形式,只需要在券脚的位置进行支撑,不过,这时候起拱的形状仍然是以古罗马时期的半圆形拱。

这种半圆形拱有两方面的问题限制了罗马风建筑的发展,一是由于半圆形拱的形状,要求拱的高度与拱的跨度之间必须保持一致性,因为一旦跨度变了,高度就会不一样,屋顶就无法进行衔接了,限制了空间的灵活性。其次,半圆形拱的侧推力还是比较大的,在中厅与侧厅之间,需要有从侧厅的外墙上升上来的墙垛上发出扶壁来支撑住中厅拱顶的券脚,因此中厅与侧厅之间的高差不能太大,所以建筑显得较为厚重,室内采光也不够充分。 哥特建筑采用了双圆心的尖拱肋骨架券的结构方式,采用尖拱,可以在任何跨度上都保持拱顶是齐平的。

接下来让我们比较一下保持拱顶顶部高度一直时会出现的各种拱券的形态,半圆形拱、高脚拱、椭圆形拱,以及尖拱,显然,这个时候,尖拱所产生的侧推力是最小的,

因此,在罗马风建筑中,用于支撑拱顶的较为厚重的扶壁被更加轻灵的飞扶壁所取代,中厅与侧厅之间的高差也大大的增加,中厅被举得原来越高了。

肋券

肋券是指拱顶相互交会时,拱顶表面的三维立体的拱券。事实上,哥特风格是随着对角肋券和交叉尖拱顶的结合而出现的。

在垂直方向和对角线交叉方向的上的肋券共同架构了一个框架的结构体系,是屋顶的脊梁,肋架券做好之后,在将各个券间的蹼板做好,就完成了交叉拱顶,无论是四分肋拱,还是六分肋拱,都是一样的。

在完成的交叉拱顶的上方,还会做一个人字形的木构屋架,主要的功能是保护里面的拱顶的安全性,因为在中世纪,教堂是城市中最高的建筑物,再加上教堂的修建时期都很长,因此,在雷雨天气,经常会遭到雷电的袭击,将屋顶劈坏,因此在上面另外做一个木屋架的保护层,即使坏了,也便于修复。当然,这样的坡屋顶对排水本身也是有利的。 柱垛、墙垛的变化

由于哥特建筑的屋顶大量的采用了肋骨架券,因此,支撑这些肋架券的墙身和柱身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由柱头处发出的垂直向、对角线方向的肋拱在券脚处产生了多条线脚,因此,人们将支撑的柱身和墙身也做成这种多种线脚的方式,将墙身或柱身与拱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好似从地上生长起来的大树,树干从地面拔地而起,进而开枝散叶,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向上的动势;也有人将其比拟为一束鲜花的枝与叶,因此,这种柱墩或墙墩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束柱。

这是自古典建筑以来,完全脱离了古典柱式系统后,垂直结构与拱券结构完美结合的建筑成就。

飞扶壁

双圆心尖券的采用,侧推力的大大减少,出现了以飞扶壁解决侧推力的架构方式,飞扶壁的使用,形式更为灵活多样,有单层、双层和双排双层等做法,本身就构成了哥特教堂外部空间的特色之一。

此外,由于飞扶壁的使用,大大的解放了中厅的外墙,外墙上可以开设玻璃窗,优化了中厅的采光。 与拱顶采用的结构形式一样,立面结构体系上也都采用尖券的形式,因此玻璃窗也都是尖券的形式。

飞券成排的高高跨越在侧厅上空,使教堂的外观清灵通透,极富弹性,克服了大多数罗马风教堂沉重封闭甚至笨拙的感觉。尤其在圣坛部分,它们伴随着半圆形的外墙做放射状排列,衬着蓝天更充分地显示了灵巧。空前未有的结构创新,成就了空前未有的建筑艺术。

平面

哥特教堂沿用罗马风教堂的拉丁十字平面,并进一步的完善,入口朝西,圣坛朝东,这是由于相对西欧世界而言,基督教诞生于东方,因此,他们礼拜和朝拜的方向应该朝东,因此入口朝西,西立面也是哥特教堂的正立面。

9

进入正门后,是主要容纳普通教众的中厅,中厅的两侧为边廊,也称侧厅。与中厅垂直相交的是礼拜时牧师、神父等神职人员所在的横厅,这横向部分很像衣服的袖子,所以也称为袖厅。

由中厅一直望向尽头的半圆形室是圣坛,圣坛前方为祭坛,祭坛的前方为歌坛,也就是唱诗班的位置。

圣坛的后面还有一圈边廊,有一圈小型的礼拜室环绕在周围,这种礼拜室最初是做为圣器崇拜时期的圣器室存在的,最后发展为专用的礼拜室。里面通常供奉着圣物,例如耶稣的头发,从耶稣受刑的十字架上弄来的木屑儿,定耶稣手足的铁钉,盛过耶稣伤口流出的鲜血的杯子,或者与圣徒们有关的东西。

横厅,以及与之交叉从中厅一直到圣坛的空间,屋顶都是高于其他的边廊空间的,因此,从空中看,这部分高起来的屋面是一个长向的十字形平面,也就是我们称之的拉丁十字平面。这种十字,被比附作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赋予了宗教象征的意义。

室内空间

哥特建筑特色的结构体系,以及室内空间的完善,产生了具有鲜明宗教色彩的室内空间,即充满动势,高耸的向上直指天堂的竖向空间,和,深远神秘的向前指向圣坛的水平空间体系。因此,空间的导向性很强,把信徒的心引领到祭台。祭台上,烛光摇曳,隐约映照出受难的耶稣基督。全能的上帝把他的爱子送到世间,拯救罪孽深重的人们,而耶稣基督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要感谢上帝,要为自己的罪孽浅灰,要虔诚的信仰耶稣基督,才能得救,渲染了强烈的宗教情绪。

歌德和雨果都把哥特教堂内部向上的动势比作树木的生长形态,歌德在斯特拉斯堡主教堂里看到的蓬勃生机,写下了热情洋溢的颂词:“它们腾空而起,像一株崇高壮观、浓荫广敷的上帝之树,千枝纷呈,它把上帝,它的主人,的光荣向周围的人们诉说,直到细枝末节,都经过剪裁,一切都与整体贴切。

哥特立面特点

哥特建筑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立面的语言,其尖拱、飞扶壁的结构的体系,以及越来越高的向上升腾的动势,使哥特建筑越建越高,以高耸的钟塔和相交处的尖塔为主要的形象,成为城市中无处不见的标志性建筑。 以钟塔为主要的建筑语言,制约的建筑西立面

钟塔一般都位于教堂的西立面,也就是正立面上,多采用一个钟塔和双塔的处理方式。例如德国的乌尔姆教堂,就是单塔的杰出代表,它的高度达到16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哥特教堂。

采用双塔形式的哥特教堂较为常见,分别位于中厅的两侧,塔身有平顶的,也有尖顶的,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通过塔身的强化,以及中厅与边廊之间的墙壁垛的分隔,形成的明显的垂直三段式的立面构图关系。

在水平方向上,也有明显的三段式分化,底层为入口空间,以巨大的透视门为主,第二层为二层边廊的室外,以巨大的圆形玫瑰花窗为中心,第三层为位于顶部的钟塔。有时候,各层之间有连续的水平装饰带来强化这种三层空间之间的构图,有时候没有,但底层以透视门为特征,中央以玫瑰花窗为主,最上方以钟塔为主,基本上是不变的原则。 透视门

在罗马风建筑时期,就开始出现了透视门。这种门的产生,既有结构带来的艺术上的特点,也有其宗教功能。

由于采用石质的交叉拱顶体系,所以支撑的墙垛较为厚重,因此,产生了在平面上外大内小的八字形的具有透视效果的门,以减轻厚重感。在八字形的墙的两侧,由外而内两面对称布置各六排,共12排,即12门徒的雕像,雕像上方是尖拱的雕饰带,门的正中有一根石质的立柱,中央一般为圣母抱着圣婴的雕像。

与罗马风时期相比,最容易鉴别的是,哥特建筑的透视门采用的是尖券,而罗马风建筑是半圆形券 玫瑰花窗

立面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的玫瑰花窗,象征了圣母的馥郁芬芳。哥特教堂圣像装饰中最精美的幅画和象征性构图中最丰富的内容,也都集中在玫瑰花窗上。除了圆形的外轮廓,玫瑰花窗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命运之轮式玫瑰窗,辐射状玫瑰窗,12道放射线内安置12个四叶花式的玫瑰窗,大瓣玫瑰窗及五角星窗,叶饰玫瑰窗等等。

我们在顺带着讲一下,侧立面上的玻璃窗也是各色各样的,统一的特点是顶部为尖券的形式,但包括几何式、交叉式、流动曲线式、网状曲线式、火焰式、垂直式等等。

无论是玫瑰花窗,还是侧立面上的玻璃窗,都凝聚了哥特建筑一种精湛工艺的装饰艺术形式,即彩色玻璃拼贴艺术。

人们用各种颜色的小块儿彩色玻璃拼贴出了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场景,非常的精美而又生动。这种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有其实际上的功能。在中世纪,大部分的人民都是文盲,除了皇室、贵族和神职人员接受过教育,认识拉丁文,绝大部分的人们是不识字的。因此,就会有大量的神父和教士在传教,向信徒一遍又一遍讲述圣经故事,而教堂彩色玻璃窗上的拼贴画就是这些故事的连环画,让信徒们产生最直观的关联和记忆,甚至联想,因此,这些彩色玻璃也被称之为傻子的圣经。

这种工艺来自于拜占庭艺术,在频繁的十字军东征战争中,法国人熟知了东方拜占廷帝国灿烂的马赛克镶嵌画,受到了启发,便尝试在窗子上用玻璃来模仿镶嵌画。阳光透过大面积万紫千红的彩色玻璃窗,把教堂内部照影的五彩缤纷,光彩夺目。

10

装饰艺术

正如彩色玻璃窗上的拼贴画一样,哥特教堂的装饰艺术,没有任何多余的附加装饰,都是为宗教服务的内容。

教堂的内部空间没有附加的装饰,而是体现真实的结构体系,不过这种强大的结构空间与宗教气氛已经是非常的契合了。

石质雕刻是教堂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法,包括在正门立面出现的,以及在主要的祭坛,圣坛空间,多是以圣徒、师徒和殉道者为对象。着力体现教堂的宗教特征。

这是巴黎圣母院交叉处屋顶上矗立着的十二圣徒的雕像,他们既是基督教的捍卫者,也是教堂的守护者。

当然,由于我们没有信仰基督教的背景,要想真正的理解所有的雕刻主题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在目前世界最致命的哥特大教堂中,通常会有专门的讲解员,如果你需要,可以请他们来为你讲解每一个雕刻的真实意义。

钟塔、小尖券、飞券、瘦高的尖矢形窗子和无数的壁柱、线脚等,在教堂周身秘密的布满了垂直线条,它们造成了向上升腾的动态,这种动态集中到钟塔。钟塔也是整个城市而垂直轴线,沟通着天上人间,体现了对天堂的追求。

法国哥特教堂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闻名世界的哥特建筑,是法兰西的皇家教堂,这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全部采用石材建造,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将其美誉为“石头的史书”。

塞纳河是巴黎的母亲河,巴黎圣母院就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岱班岛上,建于公元1163-1250年,是哥特建筑早期最完美的杰作。

建筑尺度巨大,长轴125m,宽47米,可以同时容纳万人在里面举行宗教仪式。教堂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平面,横厅与中厅交叉的位置大概位于长轴的中央,因此圣坛和祭坛距离普通的信徒就更远。中厅的两侧设置两圈两层高的边廊,边廊的外侧又设置小型的礼拜室。横厅较短,不设边廊。 教堂的中厅部分采用六分肋拱,圣坛部分采用扇形的八分肋拱,交叉拱顶落在束柱上,一气喝成,室内高度约33m。束柱又落在圆形柱墩的冠板上。整个结构体系简明清晰,直接暴露于室内空间,形成了高耸、向上升腾的动势。

底层圆柱间有连续的双圆心尖拱券,二层的廊台又在等跨的空间内做了三个连续的尖拱券,暗示了上部结构比较轻,不会给底层支柱造成过大压力的考虑。第三层为彩色玻璃窗,同样采用尖券的形状,光线从上部倾泻下来,仿佛与天堂的对话。

由于交叉处位于长轴的中央部位,因此圣坛较为深远,有较为发达的歌坛部分。由于横厅没有设置边廊,因此直接转折过来后就是歌坛,有较好的视线联系和开阔的视野。

教堂内部极为朴素,严谨肃穆,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让我们看一下有盛大的宗教活动时,教堂中的情况,如照片上所反映的,交叉处最为明亮,由主教主持仪式,两侧横厅内站满了身穿白袍的神职人员,而中厅内是普通的信徒们。教堂内烛光摇曳,信徒们虔诚宁静,神圣而庄重。

室内空间除圣坛以外,也有局部有雕刻装饰,例如歌坛屏栏上有宗教主题的雕刻,图中所示为“国王拜见”,柱墩旁的圣母像等等。

从室内望去,阳光将玫瑰花窗照亮,窗上的彩色拼贴画清晰可见,每个人物造型都个性鲜明而生动。这些色彩斑斓玻璃彩绘,主要题材是圣经上的故事。艺术家们运用最光鲜的色彩向教堂内的芸芸众生讲述圣经中从创世记到末日审判的救赎故事。在那个文学还没有被广泛传播的时期,这种传播方式向有信仰的人们直观展示了他们听说的故事。教徒们可以通圣经故事过窗户上的那一幕幕画面:以撒的献祭,摩西横渡红海,耶稣的诞生,最后的晚餐以及圣安东尼勇斗群魔等,感同身受地体会耶稣的救赎,深深地沉浸在对宗教的沉思冥想之中。也向没有信仰的人们灌输了天主神圣力量的伟大,让他们从视觉的感官中体会教会传诵的圣经故事,感受灵魂的救赎,渴望通往天国,无以自拔。

从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交叉部分高耸的采光塔尤其突出,高达90米。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仿佛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

垂脊上的圣徒雕像也格外醒目,默默地守护着圣母院。由外墙的墙垛升起的飞扶壁轻巧而富于节奏感。

绕到建筑的西面,则看到了巴黎圣母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十分端庄的正立面。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二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巨大的透视门,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则位于右边,也就是南边的拱门,也叫圣安娜门,雕刻的内容为圣母子,以及大主教为路易七世(Louis Ⅶ,于12世纪下令兴建圣母院)受洗的情形。左边是圣母加冕门,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壁雕上有被斩首的圣丹尼雕刻,传说中,圣丹尼殉教后,无头尸将他的头带往后建的教堂。

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拱门上方为众王廊,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

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

11

“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有九公尺(约10米),俗称“玫瑰玻璃窗”,其直径,建于1220-1225年,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着一个个的圣经故事,以前的神职人员借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

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迷蒙的城市;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它们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们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里,思索它们脚下那群巴黎城里的人们的命运。

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后来竣工,没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楼悬挂着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 绕向建筑的南面,便可清晰的看到交叉处高耸的尖塔以及横厅部分高起的立面,立面中央的玫瑰花窗尤其突出。

与正立面相比,南立面轻盈的飞扶壁,又细又高,直指天空的,高高向上的尖塔,将整个建筑结构体系与宗教氛围相契合,哥特艺术风格的完整性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这些飞扶壁好似万众信徒共同托起了上帝和天国,而高高在上的十字架俯瞰着、庇护者整个巴黎。

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形,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么非凡卓越,堪称经典杰作。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基督文明辉煌成就。基督教传入前,在沙特尔的代表就建起了这座教堂。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沙特尔是一个极其富足的主教区所在地,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著名圣母玛利亚的朝圣地,建筑上一直非常的宏伟壮丽,从图上可以看到,在教堂的原址上,自公元六世纪开始就是作为基督教堂,经历了从高卢时期、默洛温时期、加洛林时期、罗马风时期,教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罗曼时期的沙特尔圣母教堂建于11世纪,是罗马风式的教堂,1194年毁于大火。1210年后开始着手建设新的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规模宏大,中厅部分与横厅相交的部分与巴黎圣母院有些类似,都是大致位于纵轴长度的中央位置。因此祭坛也是比较的深远,歌坛空间较长。中厅和横厅边上都有一圈边廊,歌坛、祭坛和圣坛部分则由两圈的边廊,边廊的外侧有三间小礼拜室。

后人在研究沙特尔教堂的时候,注意到其平面构成关系中具有明显的对比例尺度的推敲,类似于在古典建筑中所出现的。

从图中可以看到,从入口空间到交叉处的中央,与横厅的总宽度,形成了一个正方形的1:1的比例关系,横厅的宽度与中厅至交叉处中心,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构图关系。从中厅交叉处的中心的中厅宽度,到中厅附柱之间,形成了若干个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同样的从歌坛到圣坛部分,也都存在着等边三角形的构图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室内空间高度,如中厅部分的高度与边廊之间的高度也都存在着严格的比例关系。 这种比例关系的存在,虽然是隐形的,但似乎向我们解释了,当我们置身于建筑中,为什么会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美学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与巴黎圣母院不同,沙特尔教堂采用的是四分肋拱交叉拱顶的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位于中厅上部的高窗特别的宽,其上布置的圆窗促成了圆形的拱顶墙券。这种圆形的墙券和飞扶壁一起,导致人们采用了四分肋拱,这些四分肋拱组成的交叉拱顶位于整齐划一的长方形平面上,构成了有别于罗马风传统方形跨间的,我们称之为“哥特式跨间”的形成。教堂中厅拱顶高度约37m,支撑拱脚的附柱一直延伸到圆形或八角形支撑柱墩的冠板上。 由于柱墩和附柱形成的跨间体系、中央空间和边廊以及回廊之间的严格划分,构成了沙特尔教堂内部形体设计的主要特点,并使它成为哥特建筑最完美的空间布局之一。

在室内,高窗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最明亮的一层,是构图的亮点。上部带花瓣形图案的圆窗构成了立面上的重要装饰,再加上它是室内最重要的光源,因而人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过去了。来自高处的这种采光的意义由于彩色玻璃的烘托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高窗上表现被光环所笼罩的巨大圣徒形象,他们聚在一起去和天堂的圣者会合,在下部较小的边廊窗户上,画面详细描述了圣徒在人间的生活。至少从14世纪开始,采用沙特尔这种巨大窗户的教堂被称为“顶塔”,也许是因为它使人们想起来自顶塔处的光芒以及作为精神榜样的圣徒的作用。

沙特尔窗户的彩色玻璃是中世纪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也是目前仅存的几乎保留了全部最初彩色玻璃装饰的13世纪教堂。这种艺术手段第一次在这样一个大教堂的中央空间占据了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整个教堂极其华丽的166个表现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和6个13世纪的雕饰门廊一起,使她成为一个及其著名的遗迹,明确表现出中世纪艺术的宗教意愿和氛围。

沙特尔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雕像以其头部前仰后合、左顾右盼来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图上显示的是沙特尔大教堂西立面门廊的全景,分别表现了基督道成肉身、升天和再次降临的场景。是早期哥特雕刻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其中中央门廊为国王门,中央门廊山面是带光轮的基督圣像,象征着基督复临。周围围着《圣经四福音》书作者的联像。门洞两侧雕刻了表现圣经旧约中的人物。这些被拉长的形体是罗马风雕刻的风格,而重写实的表情是哥特风格的特点。

门廊雕刻上也有建筑的造型,以及其他非宗教人物的雕刻,例如西立面的南门上可有分别代表古代七学中的数学和语法最高成就的毕达哥拉斯和普西李安的雕像。

横厅南北两侧的门廊也同样精彩,北门的中央门廊以圣母凯旋为主题,门柱表达了圣经旧约中的人物。

教堂南墙的《四圣徒像》最为出色,这是圣经中四个不同时代的圣徒形象,都以圆雕的形式出现,神态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准确,他们服装的质感也被雕刻家们细腻地表现出来,有很强的质感。所有这些雕像都有着安静、平和的神态,体现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强的宗教感染力。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