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中,当务之急是有效增加总需求。只有总需求增加了,现有产能才会流动、循环起来,通过增量来稀释和淘汰存量,实现结构调整。第二,怎样才能使集中在大都市的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参与服务,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吸引他们?第三,如何在社会事业举办体制、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等领域积极出台实质性的改革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全面跟进政府投资?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也值得关注:针对社会公共服务缺失的突出问题,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构建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利益失衡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构建均衡的社会利益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权利不公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构建公平的社会权利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断裂”的突出问题,着力完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在构建完善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参与不足、政府压力过大的突出问题,着力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在构建良好的政府与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矛盾纠纷频发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健全社会矛盾调节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矛盾演变的规律,借鉴国外政府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做法和经验教训,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为重点,建立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与柔性化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方向
应该讲,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的问题有很多。2011年9月16日中央综治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周永康同志要求研究八个问题,比如,如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如何夯实基层基础,使绝大多数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如何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如何完善城乡应急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事故的处臵水平;如何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安全发展;如何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如何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如何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源头上、根本上改进社会管理,等等。他提出的这“八个如何”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面。笔者认为,应当重视研究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如何通过创新基层群众工作方法,更多地化解基层矛盾?如要注重工作技巧,努力深化节点控制的方法。在基层群众工作中,要找到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爆发的“节点”,进而控制这些“节点”,以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一是敏感时期的重点人群聚集。在一些重大会议、重大节庆期间,一些对社会心存不满或屡屡上访的人员,往往会串联起来要挟有关部门。二是关系民生问题的重大政策出台。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如果出台了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政策,必然会对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利益产
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人看来是有差异的,假如有人认为其利益将要受到损害时,就容易做出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三是群众切身利益发生人为的重大损害。例如,在城市拆迁问题上,有很多基层群众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其次,如何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市场手段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其原则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公益事业、广泛的志愿参与和自由平等的交往。国外经验值得借鉴:(1)英国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大力培养社会企业家。其基本特征:第一,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目标。第二,又要有一定的利润,社会企业家是用企业的架构、市场的方式高效率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2)政府提供政策,例如影子工资和影子税收的政策。政府可以通过为合法的、有授权证书的志愿者按志愿服务小时数提供税收减免,以鼓励人们更多地参与除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的工作。(3)建立社会证券交易市场。南非有社会投资交易市场,主要是为有价值的社会项目和捐助者提供融资平台的市场;巴西有社会和环境股票交易市场,主要为这一领域的社会项目寻找资本。 最后,如何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臵,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如何形成这样的氛围?首先要抓好信仰体系的建设,以科学的信仰体系建设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其次要抓好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由于信用法规立法的滞后,信用信息开放程度较低,个人信用信息长期处于部门封闭管理和行政分割的状态,信用机构不能依法对信用信息进行征集和使用,也无法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用服务,使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无法进行,影响了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应完善立法,推动个人信用体系更好发展。
总之,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已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能否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所达到的程度是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必须继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满的生活。
(作者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管理学博士)
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