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杨赉丽 - 图文 下载本文

穿插于城市内部,与其他绿色空间共同构成城市绿网。有利于城市居民与自然沟通,改善生态环境,(绿带可作为绿廊为城市引风、为动物迁徙提供路径)表现较高的环境艺术风貌,防止城市组团粘连。如波士顿、堪萨斯、明尼阿波尼斯的公园系统和南京、苏州、西安(多利用城市干道或旧城墙绿化带进行连接而形成网络)。 ⑥放射状、放射环状、指状

4、城市绿地主要指标(指标、定义、公式+服务半径、万人拥有)

①绿地率:一定城市范围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率%=S(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S(城市用地)X100% ②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人平均可拥有的绿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S(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城市人口数量 ③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人平均可拥有的公园绿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S(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城市人口数 ④绿化覆盖率:一定城市用地范围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S(用地内全部绿化种植投影)/S(总用地)X100%

⑤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S(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S(总居住用地)X100% 公园绿地布局应尽可能实现居住用地范围内500M服务半径的全覆盖 ⑥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 个/万人=综合公园总数/建成区城区人口数(万人)

综合公园需满足3个条件:公园,有明确管理界限和管理机构;综合性,有完备设施;活动丰富,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乐场、安静休憩区等等,且S>=10ha ⑦城市新建居住区绿化率不应低于30%, 城市改建居住区绿化率不应低于25%, 城市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不低于2%

第四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步骤

1、规划前期调研工作 :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调查、相关规划解读、综合分析

2、制定规划总则:规划范围、规划依据(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已获批的相关规划,多指的是上一层次规划)、规划原则 3、制定规划目标及规划指标 4、制定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6、制定各类城市绿地规划 7、城市绿地植物规划 8、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9、分期建设规划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1、编制阶段:现场调查》制定目标》规划方案》交流汇报》专家评审》成果提交 2、编制成果: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规划附件

3、规划图则基本内容:①城市区位关系图;②城市现状图(至少包含:综合现状图、建成区现状图、各类绿地现状图、古树名木和文物古迹分布图);③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④规划总图;⑤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⑥各类绿地分项规划图;⑦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

三、各类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对总规而言)-分项规划(本节)-详细规划(下一章))

1、G1公园绿地规划:公园绿地布局应满足均布性和可达性,尽可能实现居住用地范围内500m服务半径的全覆盖。

(服务半径(定义):某公园绿地所服务人群的居住点的地理覆盖范围,是衡量公园绿地均布性和可达性的一项基本指标。)

①综合公园(面积及内容可进行半日以上活动)

全市性公园:面积>10ha(一般>50ha),服务半径2-3km,如上海长风公园、北京朝阳公园、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区域性公园:面积可<10ha(一般>10ha),常服务于一个行政区,服务半径1-1.5km,如上海徐家汇公园、北京海淀公园、北京紫竹院公园

选址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符合卫生条件,如空气畅通等等;土壤条件应适宜园林植物日常生长要求,以节约土地管理、改良园址的费用(用地不可占用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城市原有的山川水系和原有的园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等等 ②社区公园(人均面积为0.5㎡/人)

居住区公园:服务半径500-1000m,应与居住区级道路相邻,并在道路上开设主要出入口,方便居民使用。

小区游园:服务半径300-500m,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原有绿地基础,并尽可能和小区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布置,便于居民将游憩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使小区游园方便到达而吸引居民前往。

居住区设计规范中,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等。 ③专类公园

A儿童公园:S>2ha,绿地率>50%,绿化覆盖率>70%,“安全第一”,应设于居住区中心,避免交通频繁的干道

B动物园:主要任务是供市民参观,介绍有关动物学的科普知识,为科学研究提供一定条件。 选址:根据城市经济力量及技术的可能条件,确定动物园规模及饲养的种类;全国统一规划,根据地区特点进行建设;应远离有烟尘及有害工业企业、城市喧闹区;又能为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的动物展览创造合适的生存条件,按其生态习性及生活要求来布置笼舍;应与居民密集区有一定距离以免病疫相互传染,更英语屠宰场、动物皮毛加工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距离,必要时需设防护林带;应在城市上风向,有水源、电源及方便的城市交通。(如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处于园区下风下水地带,采取安全隔离)

C植物园:是完备的植物科学实验研究机构(包括植物展览馆、实验室、苗圃、温室、场圃等),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示范基地。

规划设计:应具备不同的自然风景景观和各种完善的服务设施,以满足游人参观学习休息游览的需要;应具备“园林的外貌,科学的内容”。

选址:远离居住区,如要设在郊区,应有较通畅的交通条件便于居民到达;选择土壤、水文条件适宜的地段,避免在下风下水地区及其他条件不良地方,以免妨碍植物正常生长;具备广阔的园地,具有不同的地形和土壤类型,以满足生态习性不同的植物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的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但能畅通排出积水;有足够的平坦地面以供开辟苗圃和试验地。

D体育公园:既要有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又要有较精致的环境绿地布置,必有方便交通与城市各区相联系。

E纪念性公园 F名胜古迹园林 G主题公园 ④带状公园:

结合城市交通干道、河流、旧城墙墙基两侧或单侧布置的有一定休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绿地宽度不小于8m,有生态廊道的功能,最狭窄处应能满足游人的通行、绿化种植带的延续和小型休息设施的布置。

⑤街旁绿地:分布最广、与市民接触最多、利用率最高的公园绿地。

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主要利用街道交叉点、桥畔、倾斜或市区其他不规则用地加以绿化美化,供人们休息、交谈、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相对独立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和沿街绿化用地等。

新城建设中,结合居住区内绿地建设小区公园;旧城改造中“充分利用、适当改造”,利用零星空地开辟建设,作为群众就近休息游憩健身的场所。

(对于城市广场这种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形式,在进行城市绿地面积计算时,若绿地率>65%,则作为G15公园绿地-街旁绿地,绿地面积=用地面积;若绿地率<=65%,则作为G4附属绿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面积=绿地率X用地面积)

2、G4附属绿地规划:附属绿地的绿地率指标确定了主城区各类城市用地中绿地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①居住区绿地:城市新区建设绿化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绿化率不应低于25%

②道路绿地(绿地率=道路红线内各绿带宽度之和/道路红线宽度X100%):应满足绿地率要求: 园林景观路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50m,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40-50m,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40m,不得小于20%。

3、G2生产绿地规划:

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市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生产绿地。

选址:占地面积大,安排在郊区,或利用山坡造地、围海造田、河滩地等;保证与市区又方便的交通联系,以便苗木运输;土壤、水源条件好、地形变化丰富。

4、G3防护绿地规划:应根据防护目的来布局(略)—— 防风林应布置在城市外围与上风向、主导风向垂直位置; 卫生防护应根据污染物的迁移规律来布局;

铁路防护绿地沿铁路沿线布置,通常能形成铁路沿线或城市的重要绿色廊道; 道路防护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网络股价,影响城市景观塑造;

河流防护绿地分布于河流两侧;农田防护林布置于农田附近利于防风的地带,形成长方形网格,长边与常年风向垂直;

水土保持林布置在河岸、山药、坡地等,以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高压走廊防护绿地沿城市高压走廊沿线布置)

5、G5其他绿地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其他绿地属于水域及其他用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其规划不受城市规划用地定额指标的限制。应与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城市周边点、片式绿地和大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的绿地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