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杨赉丽 - 图文 下载本文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杨赉丽

第一章 城市规划基本知识

一、城市

1、城市的概念和定义:“城”和“市”起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防御功能;市——贸易交换功能。

定义: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环境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征的空间地域体系。 2、城市的内涵:①人口数量;②产业构成;③行政管辖

3、城市化(城镇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及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农转非);②产业结构的转变(一产变二三产);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 (第一产业: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第二产业:工业,生产资料加工,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涵盖广泛,从业人口最多。)

4、城市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X100% 5、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规律——“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 ①起步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30%左右

②加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极快而加速增长,城市化水平30%-60%

③稳定阶段:由于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而趋于缓慢或 停滞。

6、城市问题(会列举即可):住宅、交通、城市污染、城市灾害、社会秩序混乱、就业??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马丘比丘宪章》、《京都议定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城市功能(《雅典宪章》):生活(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8、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依据人口规模划分:>100W人——特大城市;50-100W人——大城市;20-50W人——中特城市;10-20W人——小城市

二、城市规划

1、定义: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得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是城市政府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安排,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2、任务:①保护、创造和修复城市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②实现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3、内容:城市总体规划(有法律效应)、城市分区规划(大、中型城市按需编制)、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见6、控规下的规定性指标必须满足)、修建性详细规划)

4、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包括市域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一般有效期20年。

强制性内容(《城乡规划法》):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 规划成果:规划文本、图册、附件(规划说明书、研究报告、基础资料汇编)案例

5、相关概念及范围:市域(城市边界)>规划区(本次规划控制区域)>中心城区(发展核心区,包

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

城市建成区:市域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分散在市域内,不受规划区、中心城区的限制)

五线规划:绿线——园林绿化控制线;蓝线——水域用地控制线;红线——城市道路用地控制线;紫线——文物用地控制线;黄线——市政设施用地及点位控制线

6、控规规定性指标:①用地性质;②用地面积;③建筑密度;④建筑限高(上限值);⑤建筑后退红线;⑥容积率(可为浮动区间);⑦绿地率(下限,不同用地不同);⑧交通出入口方位(机动车、人流、禁止开口路段);⑨停车泊位及其他公共设施(中小学、幼托、环卫、电力、电信、燃气设施)

7、城市用地分类,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分为城乡用地分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城乡用地:建设用地(——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8大类、35中类、42小类):

居住用地(R,Residential)、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Administration&public services)、商业服务设施用地(B,commercial &business facilities)、工业用地(M,Industrial)、

物流仓储用地(W,warehouse&logistic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Street&transportation)、 公共设施用地(U,Municipal utilities)、绿地与广场用地(G,Green space)

三、城市绿地

1、绿地(《辞海》):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均可称为绿地。

2、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3、城市绿地的功能:

①生态防护功能(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环境、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噪声、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游憩娱乐功能(提供休闲游憩场所、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③文化教育功能(历史文化教育的场所、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生态环境教育的课堂); ④环境美化功能(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影响城市景观的五个因素:道路(Path) 边界(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s)、标志物(Land Marks)。);

⑤避灾救灾功能。(灾民的临时住所、救灾物资集散地、救灾人员驻扎地及临时医院所在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所)(2003 年北京第一个具有完备防灾设施的防灾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到 2008 年, 北京已建 27 个防灾公园,包括海淀公园、黄城根遗址公园、朝阳公园等。)

第二章 城市绿地发展历程(略)

一、前期城市规划理论

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表现《周礼·考工记》思想的城市是曹魏邺城和隋唐长安城以及元大都。) 《管子》:“因天利,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表现《管子》思想的特例城市是宋朝时期的汴梁。)

2、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城市布局模式要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如米列都城。

3、中世纪城市:蜘蛛网状的城市肌理,教堂占据城市中心,其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4、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严整对称、网格或放射状的城市肌理,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法国凡尔赛城

二、城市绿地形成期

1、英国城市公园 :19世纪前,市郊的4个连续狩猎场地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海德公园等等),成为了英国城市早期开放空间系统的雏形。

19世纪,摄政公园(Regent Park,1838年开放)由建筑师约翰纳什监督建造。其建设首次考虑了周边和伦敦市区环境的改造。

伯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由帕克斯顿爵士(水晶宫设计师)设计,并提出人车分流的规划思想。建立公园开发运营模式:政府开发(购买公园用地,部分用于住宅建设用地)——政府维护(住宅买卖的资金收入用于公园建设和维护)——公众免费使用。

2、法国巴黎规划:1853—1870年间,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由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主持。举措①改造和新建城市道路网,宽阔的林荫大道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场所;②改建和新建城市基础设施,上下水道(大直径、可游览的地下排水管道)、煤气照明、城市家具等等;③新建公园(拉维莱特公园、贝尔西公园等等)、学校、医院、图书馆(塞纳河畔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等等非生产性建筑;④用新的行政管理方式与结构,取消关税区边界并极大地扩大巴黎市界。 3、美国公园系统

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1873年建成)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位于纽约市中心曼哈顿地区,占地320ha,南北长4km,东西宽800m,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的“绿色草原”方案在比选中中标。 美国公园系统(Park System)是指公园(包括公园以外的开放绿地)和公园路(Parkway)所组成的系统。通过将公园与线性绿地的系统连接,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引导城市开发向良性发展,增强生活舒适性的目的。 1868年奥姆斯特德在布法罗建成了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较完整的公园系统,随后在芝加哥、波士顿、肯萨斯、明尼阿波尼斯等城市开展。

波士顿“翡翠项链”,波士顿的公园系统(1878-1895基本形成现有绿地格局)总长16km,面积达800ha。该系统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特色在于公园选址和建设与水系保护相联系,形成了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共绿地、公园路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其中各类公园绿地的设计充分考虑土地特性,其功能分离的规划思想和手法使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奥姆斯特德(Olmsted,美国第一代城市风景园林师):针对无计划、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要求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对大地景致、自然景观加以维护管理。对大

城市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补救措施。建立公共园林、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 System), 既把乡村带入城市、把城市园林化。既把乡村带入城市、把城市园林化。

三、城市绿地发展期

1、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 ①理论阐述:城市总人口 25 万人。 区域层面:田园城市是一系列围绕着中心城市的小城市(多中心的“社会城市”)。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58000人,12000ha)就不再发展→向田园城市发展(6个,每个32000 人,2400ha)。

市域层面:田园城市是一个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的城市。中心城区被外围郊区永久性农业用地环绕,农业用地中还布置有学院、疗养院等福利机构。

市区层面:田园城市由一系列的同心圆组成,中央为公园+6条条主干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将城市分为六个区+5条环路的中间环为建有学

校教堂等公共设施的林荫大道+城市最外圈地区建工厂、仓库、市场。

②本质特征:其土地不被个人所有所分割,是公有的、低密度的;有控制地发展;田园城市是田园和田园城市内部的家庭、工业、市场以及行政、社会福利等各种功能结合的组合概念。 ③贡献: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提出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针对工业社会中冷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城市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有重要启蒙作用;首开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和社会规划紧密结合。 ④例:1902,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韦林(Welwyn)

2、带状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长度可以无限。例:西班牙马德里 3、光明城——柯布西耶 4、广亩城市——赖特 5、工业城市——沙里宁

三、城市绿地成熟期

1、英国——伦敦环状绿带(期间发展了温恩的“卫星城”理论): 大伦敦区规划以分散伦敦城区过密人口和产业为目的,在伦敦行政区周围划分了4个环形地带:内到外分别是内城环、近郊环、绿带环、农业环。其中,绿带指定区域限制开发,达到建设和保护绿地的目的,同时通过公园路连接绿带和伦敦市区内的公园绿地,形成区域性的绿地系统。大伦敦规划成为日后伦敦及周边地区制定相关绿带规划的根本依据。

2、美国——绿带新城:规划特征:人车分离,住宅组团布置,支路形成尽端式,绿地和开放空间相互贯通,形成完整体系。例:雷德朋新城及其他4个绿带城。

(期间发展了佩里的“邻里单位”规划设计概念: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以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为基本空间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

情感和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3、日本——公园绿地

三、城市绿地反思期

1、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的 5 项原则(1984年,《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报告):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 ;②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美国、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自然价值的概念和运用叠加法分析评价环境状况,从区域角度分析和划分自然条件,提供用来判断土地开发适宜性的资料。他认为规划应在充分掌握各种自然条件和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其结果和产生的开发活动不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

2、绿道:由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定义中强调:线性的空间结构;连接的最主要特征;生态、文化、社会审美等多功能;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

绿道按形成条件与功能的不同,分为下列 5 种类型:

①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体),极为常见,在美国通常是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来的。

②游憩型,通常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以自然走廊为主,也包括河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通道等人工走廊。

③自然生态型,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为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④风景名胜型,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而建,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着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 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步行者能沿着通道方便地进入风景名胜地,或是为车游者提供便于下车进入风景名胜区的场所。

⑤综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的自然地形中,通常是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3、山水城市(2010年后受到广泛讨论,钱学森提出:园林是山水的一部分,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城市的建设必须将中国古典文化与外国先进的文化和建筑技术结合起来,将传统与未来结合起来。山水城市核心内容: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重视现代科技,重视环境艺术;面向人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例,北京市、上海市绿地建设、广州市、深圳市绿道规划等等。

4、吴良镛-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

①要在上一层级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 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 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

③ 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 的设想或建议。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与 整体的和谐统一起来。

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理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定位

1、定义与任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景观、游憩、文化、防灾避险等5大功能的活动。

2、层次(与城规同步,3个层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

(绿规是城规中的一个专项规划,是对总规的深化和细化)

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依据不同功能划分)

1、定义与任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 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类别代码 大类 中类 G11 G1 G12 G13 G1 表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B5-2002)

类别名称 内容与范围 小类 向公众开放,以游戏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综合公园 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 G111 全市性公园 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 (布局均衡,方便到达) G112 区域性公园 为市区内一定区域(如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 社区公园 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G121 居住区公园 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 G122 小区游园 公园绿地 备注 专类公园 G131 儿童公园 G132 动物园 G133 植物园 G134 历史名园 G135 风景名胜 公园 G136 游乐公园 G137 其它 专类公园 带状公园 街旁绿地 G14 G15 服务半径2-3km,S>50ha 服务半径1.5km,S>10ha 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 服务半径0.5-1.0km,S>1ha 为一个居民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在服务半径城市规划的土地性质中,属于居住用地) 0.3-0.5km,S>0.5ha 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休憩设施的绿地 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和开展科普、文体活动, 有安全、完善设施的绿地。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移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 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设施的绿地 进行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 活动的绿地 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 物保护单位的园林。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 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 绿地率应大于等于65% 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包括绿地率应大于雕塑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 等于65% 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长度>1km,宽绿地(开放、可游憩,区别于道路绿地) 度>8m 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小绿地率应大于G2 G3 G4 G41 G42 G43 G44 G45 G46 G47 G5 G48 型沿街绿化用地、街道广场绿地等 等于65% (开放、可游憩,区别于道路绿地) 生产绿地 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等圃地 可不在城市建设用地中 防护绿地 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 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附属绿地 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种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要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居住绿地 城市居住用地内社区公园以外的绿地。包括组团绿地、 宅旁绿地、配套共建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等 公共设施绿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 地 工业绿地 工业用地内的绿地 仓储绿地 仓储用地内的绿地 对外交通绿对外交通用地内的绿地 地 道路绿地 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篱带、分车绿带、 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 市政设施绿市政设施用地内的绿地 地 特殊绿地 特殊用地内的绿地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其他绿地通常 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位于城市建设其它绿地 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用地之外 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3、城市绿地布局基本模式(8种,图文匹配):

①点状:绿地以大小不等的地块形式均匀分布于城市之中。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充分发挥调节城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形成城市艺术面貌的综合功能。多见于城市形成发展的早期,如上海、天津、武汉、长沙、青岛等城市的老城区。

②环状:利用城市周边的农田、山体、林地以及一些生态敏感保护区在城市外围形成1条或多条环状绿带。控制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展,避免形成“摊大饼”的状况。

③楔状:利用郊外林地、农田、河流等自然因素形成绿色空间,由宽渐窄嵌入城市,将城市环境与郊区的自然环境有机组合在一起。利用城市郊区的自然资源,形成与自然交流的生态廊道,控制城市外围组团之间的相互黏连,并使城市用地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改善城市气候,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应对城市的发展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合肥、武汉(新城市规划)

④网状:将山体、水体、森林、农田等自然元素,通过沿道路、河流、铁路、组团建设的“绿廊”,与城市中的其他绿地进行联系形成整体,构筑一个自然、多样、高效,具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体现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网络结构。通过空间上点、线、面、片、环、廊、楔的有机组合,在城市内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沟通城市之间的联系和能量流动,有效防止城镇间相连成片而兴起的环境恶化。如北京、上海、深圳。

⑤带状:利用河湖水系、道路、旧城墙、高压走廊等线性因素,形成纵横交错的条带型绿色空间,

穿插于城市内部,与其他绿色空间共同构成城市绿网。有利于城市居民与自然沟通,改善生态环境,(绿带可作为绿廊为城市引风、为动物迁徙提供路径)表现较高的环境艺术风貌,防止城市组团粘连。如波士顿、堪萨斯、明尼阿波尼斯的公园系统和南京、苏州、西安(多利用城市干道或旧城墙绿化带进行连接而形成网络)。 ⑥放射状、放射环状、指状

4、城市绿地主要指标(指标、定义、公式+服务半径、万人拥有)

①绿地率:一定城市范围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率%=S(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S(城市用地)X100% ②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人平均可拥有的绿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S(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城市人口数量 ③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人平均可拥有的公园绿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S(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城市人口数 ④绿化覆盖率:一定城市用地范围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S(用地内全部绿化种植投影)/S(总用地)X100%

⑤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S(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S(总居住用地)X100% 公园绿地布局应尽可能实现居住用地范围内500M服务半径的全覆盖 ⑥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 个/万人=综合公园总数/建成区城区人口数(万人)

综合公园需满足3个条件:公园,有明确管理界限和管理机构;综合性,有完备设施;活动丰富,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乐场、安静休憩区等等,且S>=10ha ⑦城市新建居住区绿化率不应低于30%, 城市改建居住区绿化率不应低于25%, 城市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不低于2%

第四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步骤

1、规划前期调研工作 :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调查、相关规划解读、综合分析

2、制定规划总则:规划范围、规划依据(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已获批的相关规划,多指的是上一层次规划)、规划原则 3、制定规划目标及规划指标 4、制定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6、制定各类城市绿地规划 7、城市绿地植物规划 8、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9、分期建设规划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1、编制阶段:现场调查》制定目标》规划方案》交流汇报》专家评审》成果提交 2、编制成果: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规划附件

3、规划图则基本内容:①城市区位关系图;②城市现状图(至少包含:综合现状图、建成区现状图、各类绿地现状图、古树名木和文物古迹分布图);③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④规划总图;⑤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⑥各类绿地分项规划图;⑦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

三、各类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对总规而言)-分项规划(本节)-详细规划(下一章))

1、G1公园绿地规划:公园绿地布局应满足均布性和可达性,尽可能实现居住用地范围内500m服务半径的全覆盖。

(服务半径(定义):某公园绿地所服务人群的居住点的地理覆盖范围,是衡量公园绿地均布性和可达性的一项基本指标。)

①综合公园(面积及内容可进行半日以上活动)

全市性公园:面积>10ha(一般>50ha),服务半径2-3km,如上海长风公园、北京朝阳公园、上海浦东世纪公园

区域性公园:面积可<10ha(一般>10ha),常服务于一个行政区,服务半径1-1.5km,如上海徐家汇公园、北京海淀公园、北京紫竹院公园

选址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符合卫生条件,如空气畅通等等;土壤条件应适宜园林植物日常生长要求,以节约土地管理、改良园址的费用(用地不可占用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城市原有的山川水系和原有的园林、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等等 ②社区公园(人均面积为0.5㎡/人)

居住区公园:服务半径500-1000m,应与居住区级道路相邻,并在道路上开设主要出入口,方便居民使用。

小区游园:服务半径300-500m,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原有绿地基础,并尽可能和小区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布置,便于居民将游憩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使小区游园方便到达而吸引居民前往。

居住区设计规范中,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等。 ③专类公园

A儿童公园:S>2ha,绿地率>50%,绿化覆盖率>70%,“安全第一”,应设于居住区中心,避免交通频繁的干道

B动物园:主要任务是供市民参观,介绍有关动物学的科普知识,为科学研究提供一定条件。 选址:根据城市经济力量及技术的可能条件,确定动物园规模及饲养的种类;全国统一规划,根据地区特点进行建设;应远离有烟尘及有害工业企业、城市喧闹区;又能为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的动物展览创造合适的生存条件,按其生态习性及生活要求来布置笼舍;应与居民密集区有一定距离以免病疫相互传染,更英语屠宰场、动物皮毛加工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距离,必要时需设防护林带;应在城市上风向,有水源、电源及方便的城市交通。(如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处于园区下风下水地带,采取安全隔离)

C植物园:是完备的植物科学实验研究机构(包括植物展览馆、实验室、苗圃、温室、场圃等),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示范基地。

规划设计:应具备不同的自然风景景观和各种完善的服务设施,以满足游人参观学习休息游览的需要;应具备“园林的外貌,科学的内容”。

选址:远离居住区,如要设在郊区,应有较通畅的交通条件便于居民到达;选择土壤、水文条件适宜的地段,避免在下风下水地区及其他条件不良地方,以免妨碍植物正常生长;具备广阔的园地,具有不同的地形和土壤类型,以满足生态习性不同的植物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的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但能畅通排出积水;有足够的平坦地面以供开辟苗圃和试验地。

D体育公园:既要有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体育运动设施,又要有较精致的环境绿地布置,必有方便交通与城市各区相联系。

E纪念性公园 F名胜古迹园林 G主题公园 ④带状公园:

结合城市交通干道、河流、旧城墙墙基两侧或单侧布置的有一定休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绿地宽度不小于8m,有生态廊道的功能,最狭窄处应能满足游人的通行、绿化种植带的延续和小型休息设施的布置。

⑤街旁绿地:分布最广、与市民接触最多、利用率最高的公园绿地。

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主要利用街道交叉点、桥畔、倾斜或市区其他不规则用地加以绿化美化,供人们休息、交谈、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相对独立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和沿街绿化用地等。

新城建设中,结合居住区内绿地建设小区公园;旧城改造中“充分利用、适当改造”,利用零星空地开辟建设,作为群众就近休息游憩健身的场所。

(对于城市广场这种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形式,在进行城市绿地面积计算时,若绿地率>65%,则作为G15公园绿地-街旁绿地,绿地面积=用地面积;若绿地率<=65%,则作为G4附属绿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面积=绿地率X用地面积)

2、G4附属绿地规划:附属绿地的绿地率指标确定了主城区各类城市用地中绿地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

①居住区绿地:城市新区建设绿化率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绿化率不应低于25%

②道路绿地(绿地率=道路红线内各绿带宽度之和/道路红线宽度X100%):应满足绿地率要求: 园林景观路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50m,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40-50m,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40m,不得小于20%。

3、G2生产绿地规划:

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市城市绿化的生产基地,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生产绿地。

选址:占地面积大,安排在郊区,或利用山坡造地、围海造田、河滩地等;保证与市区又方便的交通联系,以便苗木运输;土壤、水源条件好、地形变化丰富。

4、G3防护绿地规划:应根据防护目的来布局(略)—— 防风林应布置在城市外围与上风向、主导风向垂直位置; 卫生防护应根据污染物的迁移规律来布局;

铁路防护绿地沿铁路沿线布置,通常能形成铁路沿线或城市的重要绿色廊道; 道路防护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绿色网络股价,影响城市景观塑造;

河流防护绿地分布于河流两侧;农田防护林布置于农田附近利于防风的地带,形成长方形网格,长边与常年风向垂直;

水土保持林布置在河岸、山药、坡地等,以减少地面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高压走廊防护绿地沿城市高压走廊沿线布置)

5、G5其他绿地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其他绿地属于水域及其他用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其规划不受城市规划用地定额指标的限制。应与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城市周边点、片式绿地和大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的绿地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第五章 各类城市绿地详细规划(重点,对接设计层面)

一、公园绿地规划

1、程序:现状分析》总体规划》详细设计》施工设计》设计说明书编制

2、常见功能分区:文化娱乐区(30㎡/人,主要建筑多集中分布在该区,形成全员布局的构图中心)、观赏游览区(100㎡/人,内容简单、面积或最大)、安静休闲区(100㎡/人,分散布置,结合曲廊、茶室、咖啡馆等)、儿童活动区(30-50㎡/人)、体育活动区、园务管理区、老年人活动区(散布于前五区,不必单独设置) 3、竖向规划:

①平地(坡度0.5%-3%):平地面积占全园面积需>30%。

②坡地(缓坡3%-10%+中坡10%-25%:微地形、可组织活动;陡坡25%-50%:结合看台、剧场,不做集中活动)。

③山地:平地面积占全园面积需<30%。

4、植物选择:无毒、无刺、无异味的花草、树木,避免飞絮、飞粉,宜有集中、开阔的疏林草地和草坪。

5、游人容量:游览旺季高峰期内同时在园人数(旺季周末,游人最多、利用率最高、游憩功能发挥最大)。公园游人容量=公园总面积/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

(人均占有面积:综合公园60㎡,社区公园、带状公园30㎡,专类公园中风景名胜公园>100㎡,其他酌情,但不得低于15㎡/人。)

(厕所数量:公园S>=10ha,厕所数=2% X游人容量,公园S<10ha,厕所数=1.5% X游人容量) 6、具体规划设计

①综合公园:全园应有1-2种基调树种,不同景区可有不同主调树种,大型公园中或设专类园。绿化以速生树、大苗为主,速生树与慢长树相结合,密植与间伐相结合,乡土树种与珍贵树种相结合,近期与远期兼顾。

②社区公园:一般必备儿童游戏场、康体健身场、休闲绿地。园路面积占公园总面积7.3%左右;建筑用地面积占公园面积2%左右。

道路宽度:绿地面积>0.5ha,主路3m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次路宽1.2-2m,短、支路宽0.6-1m 绿地面积<0.5ha,主路2.5m,其他同上 道路坡道:横坡1.5-2%,纵坡3-8%,纵坡>8%时需设台阶。 ③专类公园

A植物园:一般展览区占全园面积40%-60%,苗圃试验区占25%-35%,其他用地占25%-35% 园路分三级:主干道(5-7m,坡道,分区界线、车行、苗木运输,有坡度限制)、次干道(3-4m,小分区界线,小型工具车、游览车,无坡道限制、依据地形而设)、游步道(1.5-2m,方便近距离观察及养护管理,无坡道限制、依据地形而设)

B体育公园:总出入口>=2个,宽度>=5m;道路净宽>=3.5m,净高>=4m。运动空间场地平坦(排水坡度0.3%-0.4%)、花木繁茂(少落叶、飞絮、萌蘖,易清洁)、水面开阔、设施标准、功能合理、施工及管理规范。运动场地应因地制宜,取标准运动场地的最小值,面积有限时,可采用半场,如半场篮球、5或8人制足球等等。

④带状公园:绿地宽度>8m,设两条以上游步道,宽度1.5m;75-100m设分段出入口;道路广场面积<=25%

⑤街旁绿地

二、附属绿地规划

①注意区别 “居住区绿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绿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附属绿地》”

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等。

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总指标应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居住区绿地(含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1.5㎡/人,S>=1ha;小区绿地(含组团绿地)>=1㎡/人,S>=0.4ha;组团绿地>=0.5㎡/人,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宽度>=8m,S>=400㎡,S>=0.04ha。

公共绿地应满足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便于设置游憩设施。 宅旁绿地(宅间绿地):居住区中最基本的绿地类型,包括宅前、宅后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绿化,只供本幢居民使用,几无游憩功能。

道路绿地:居住区内道路红线内的绿地,有遮阴、防护、丰富道路景观之用。 居住区级车行道宽9-14m,红线宽度>=20m;居住小区级车行道宽>=7m,红线宽度>= 16m;居住组团路面宽度4-6m;宅间小路路面宽度2.5-3m。种植要求参考下②道路绿地

居住绿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附属绿地》不包含G12社区公园所包含的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

②道路绿地:道路与交通设置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A道路绿带: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分车绿带:车行道(机-机;机-非机)之间;行道树绿带(>1.5m):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路侧绿带:人行道边缘与道路红线之间。

B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道路绿地断面形式:四板五带式(主干道)、三板四带式、二板三带式(主干道、快速路)、一板两带式(支路、次干路)

D种植要求:视距三角形:两条相交道路的两个最短视距在交叉口平面图上绘出的三角形范围。此范围内不能有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等着当司机视线的地上物。如有树木,株距应>6m,树干分枝点高>2m,树干直径<40cm;如有绿篱,株高<70cm。

分车绿带:快速路上为防止成行乔木产生炫光,不宜种植乔木。中央分车绿带为防止相向车辆炫光,应在高度0.6-1.5m范围内常年枝叶茂密,且株距<=5倍冠幅。两侧分车绿带(分隔机-非机)宽度>1.5m,乔+灌+草(乔木冠幅不搭接);宽度<=1.5m,灌+草。如种植乔木,树干中心至种植池外侧>=0.75m。

行道树绿带:树池式:树池边长或直径>=1.5m,短边>=1.2m。种植带式:宽度>=1.5m,乔+灌+草。乔木株距根据壮年期冠幅决定,最小株距>4m,速生树5-6m,慢长树6-8m。定干高度>3.5m,非机动车和人行道之间的行道树绿带定干高度>=2.5m。 交通岛绿地:一般不种乔木。

树种选择: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在寒冷多积雪地区,应选择落叶树保证冬天阳光照射;选择深根性、树干通直、分枝点高、树姿端正优美、冠大荫浓、生长健壮、耐修剪,且花果无害、不飞絮飞毛、落果无危害的树种;花灌木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绿篱和观叶植物选择萌芽力强、枝繁叶茂、耐修剪树种;地被选择萌蘖力强、覆盖率高、耐修剪、绿色期长、病虫害少、管理省工的植物。

③工业绿地(略):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A确定适生植物、

B确定基调树种(用量大、分布广)和骨干树种(主要用于道路绿化,搭建工厂绿化的骨架)、 C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常绿树3:落叶树7,速生树3:慢长树1,乔木1:灌木3-5)、 D满足生产工艺过程对环境的要求(忌飞絮飞毛树种:杨、柳、悬铃木等,宜选用如下滞尘能力强的树种、防火树种)

E选择容易繁殖、便于管理的植物(如自播宿根花卉)

(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圆柏、龙柏、刺槐、臭椿、构树、重阳木、榆树、朴树、刺楸、泡桐、榉树、梧桐、蜡梅、广玉兰)

(防火树种:山茶、油茶、海桐、枸骨、冬青、女贞、杨梅、厚皮香、交让木、白榄、蚊母、八角金盘、珊瑚树、银杏、槲栎、罗汉松、栓皮栎、榉树)

(抗有害气体花卉(尽量选其中的宿根花卉):SO2:美人蕉、紫茉莉、九里香、唐菖蒲、郁金香、菊花、鸢尾、玉簪、仙人掌、雏菊、三色堇、金盏花、福禄考、金鱼草、蜀葵、半枝莲、垂盆草、蛇目菊;HF:美人蕉、紫罗兰、菊花、金鱼草、百日草、虎耳草、风铃草、耧斗菜、葱兰、萱草;CL2:百日草、千日红、醉蝶花、紫茉莉、大丽花、蜀葵、蛇目菊)

三、防护绿地规划(略,应根据防护目的来规划设计,届时查具体规范) 四、生产绿地规划(略)

五、其他绿地规划(概念、类型、功能)

①风景名胜区(风景区):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供人游览欣赏、游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海外国家公园=国家级风景区)(建设部门主管) 类型:A按等级:国家级-省级;B:按用地规模:小型(S<20k㎡)-中型(21-100k㎡)-大型(101-500k㎡)-特大型(>500k㎡);C按主要特征:历史圣地类、山岳类、岩洞类、江河类、湖泊类、海滨海岛类、特殊地貌类、城市风景类、生物景观类、壁画石窟类、纪念地类、陵寝类、民俗风情类、其他类。

功能: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大环境;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

旅游规模与游人容量:路线法、面积法、卡口法、综合平衡法

②城市湿地公园 :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功能: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CO2和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和净

化水质;防浪固岸;美化城市环境

③森林公园: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已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国家林业局主管)

类型:按级别: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按地理位置及功能:日游式、周末式、度假式

④农业观光园:集观光旅游、农业生产和景观营造于一体的新型园林艺术形式,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劳动、康娱教育、传统人文熏陶等功能,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适应新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

特点:生产性、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娱乐性、市场性、观赏性

类型:观光农园、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民宿农庄、民俗旅游、农业科技园 ⑤休疗养区 ⑥城市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