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选择题库(附答案) 下载本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绪论

一、单选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C)

A休谟 B爱因斯坦 C马克思 D康德 2、马克思主义是(A)

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 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革命政党思想的科学体系 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D)

A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A) 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C特指的马克思主义 D泛指的马克思主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B)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那些学说的理合思想(C)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 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 D谢林和费希特 1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D)

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 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 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11、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A)

A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B英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法国的罗伯特·欧文

1

C德国的罗伯特·欧文、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沙尔·傅立叶 D德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1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 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1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1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D)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C)

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17、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C)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A)

A理论品质 B理论方式 C实践品质 D实践方式

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

(A)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D)

A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 B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 C最崇高的社会实践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 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 D理论联系思想 二、多选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ABCDE)()()()()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2

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2、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错误的:(AB)()()()()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B社会主义“终结论”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3、马克思主义(ABCE)()()()()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E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4、马克思主义(ABCE)()()()()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D 对于已经发展了16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 E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5、马克思主义的内容(ABCD)()()()()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D 称得上是博大精深的 E已难以适应发展了世界形势 6、马克思主义的内容(ABCE)()()()()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E对当今世界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7、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CD)()()()()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8、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ACD)()()()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古典经济学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9、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在19世纪40—60年代,批判

3

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 (AE)()()()()

A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唯物主义 C劳动价值论 D资本论 E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BC)()()()() 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E它离开世界文明大道创造和发明了人类思想和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

一、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B 7C 8C 9A 10B 11A 12A 13B 14B 15D 16C 19A 20D 21A

二、多选题

1ABCDE 2AB 3ABCE 4ABCE 5ABCD 6ABCE 7ACD 8ACD 9AE 10BC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世界观是(D)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 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A)

A统一的 B不统一的 C相反的 D矛盾的 3、哲学是(B)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B)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C诡辩论 D二元论 7、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A)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8、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C)

4

17C 18A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10、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C)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1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1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5、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D)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真实性 B客观性 C物质性 D客观实在性 1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8、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B)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A) A独立性、根源性 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 D相对性、变动性

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2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D)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B)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5、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2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C)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8、运动是物质的(A )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2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0、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C )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3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2、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C ) A社会精英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6

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3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4、时间和空间是 ( B)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5、空间是指 (A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36、空间的特性是 (C )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37、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

38、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D )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爱因斯坦相对论

39、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C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4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1、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2、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 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 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43、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B)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 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 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44、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A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4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C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 4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B)

7

D)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4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4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B )

A庸俗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49、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B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 5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A物质性 B客观性 C现实性 D可知性 5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C)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52、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B )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

53、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

类的实践活动具有(C)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54、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D)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的

55、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这种社会性

决定了它的(B)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56、人类存在的方式是(D)

A社会活动 B社会生产 C社会斗争 D社会实践

57、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A) 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C经济、政治共同体 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 58、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D)

A科学的理论 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 D正确的实践观

59、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D)

A物质的社会关系 B思想的社会关系

8

C复杂的社会关系 D基本的社会关系

60、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D)

A社会的物质生活 B社会的政治生活 C社会的精神生活 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6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这说明实

践构成(D)

A社会的时间状况 B社会的空间状况

C社会的现实状况 D社会发展的动力 62、全部社会生活(D)

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 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64、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B )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65、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C)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B各事物之间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6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67、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C )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6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C )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6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7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C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71、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 )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9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72、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C )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7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D)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7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

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C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7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B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7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C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77、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A) 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 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

C同一性先起作用 D斗争性先起作用 78、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D)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79“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D)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8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8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C)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8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B)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10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83、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C)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C)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8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86、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A)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

8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

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C)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8、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B)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

意识活动具有(A)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0、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D)

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

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9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C)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二、多选题:

1、从世界演进的过程来看,自然界是()()()()()

A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 B存在于人之外并与人分离的 C开天辟地以来就如此,始终不变的 D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E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11

E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D任何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E任何哲学家不能回避的问题 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 A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C谁是可知论,谁是不可知论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 E可知论是否彻底的问题

5、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 A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B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C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D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观点的依据 E是划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观点的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E抛弃了一切旧哲学 7、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 )( )(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E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总体和局部的统一 B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 C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D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E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10、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担当者 ()()()()()

12

A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担当者 B电子是电运动的担当者 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担当者 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担当者 E分子是热运动的担当者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 12、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 E不可预测性 13、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劳动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D艺术实践 E教育实践 1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实践集中地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C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D人类的本质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和确证 E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5、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D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E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制约和改变着自然界 1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最后根源 E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7、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描述性 D多样性 E形象性 18、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

19、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A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B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C要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3

D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E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B离开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发生联系和作用 C先有事物的联系,后有事物的运动 D运动之后才发生各种联系 E联系是运动的担当者

2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 A指一切运动变化 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 B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 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2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 A满腔热情支持和扶植 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完全支持 D促使其日臻完善 E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2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A它具有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的新的结构和功能

B它既批判地继承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又增添了新内容 C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 D它抛弃了旧事物的一切,是全新的和富有创造力的东西 E它离开了旧事物的基础,在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2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E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26、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

A就是对立统一 B就是相反相成 C是指客观存在的矛盾 D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E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统一 2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根本属性是()()()()()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稳定性 E同一性 2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

14

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29、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D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得到调和,从而推动事物发展 E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的斗争激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30、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B一切斗争都能推动事物发展 C不是任何一种斗争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E矛盾斗争越激烈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1、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 32、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 A矛盾存在于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B矛盾存在于某个事物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E矛盾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3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意义是()()()()() A科学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基础 B把握一切艺术形式共性的客观依据 C揭示事物发展的永恒性的出发点 D反映事物的普遍本质的立足点 E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3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 E相互转化的关系 35、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E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6、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 ()()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

15

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E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处于平衡状态

37、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 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 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 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

3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对指导社会实践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 A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B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D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南 E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锐利武器

第一章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D 2A 3B 4A 5C 6B 7A 8C 9C 10C 11A 12A 13A 14A 15D 16D 17D 18B 19D 20D 21A 22A 23D 24B 25A 26C 27C 28A 29B 30C 31B 32C 33B 34B 35A 36C 37A 38D 39C 40D 41B 42A 43B 44C 45C 46B 47D 48B 49B 50A 51C 52B 53C 54D 55B 56D 57A 58D 59D 60D 61D 62D 63C 64B 65C 66C 67C 68C 69A 70C 71A 72C 73D 74C 75B 76C 77A 78D 79D 80A 81C 82B 83C 84C 85B 86A 87C 88B 89A 90D 91C 二、多选题:

1ADE 2AB 3ABCDE 4BD 5ACD 6ABCD 7BC 8ABCD 9ABCDE 10ABCDE 11ABCDE 12ABC 13ABC 14ABCDE 15ABCDE 16ABCDE 17ABD 18ABC 19ABCDE 20AB 21CE 22ABCD 23ABD 24ABC 25ABCDE 26ABCD 27CE 28ABCD 29ABC 30CD 31ABCE 32CD 33AE 34ABDE 35ACDE 36AD 37ABCDE 38ABCDE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选题:

1、认识的主体是指()

A感性存在的人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现实存在的个人 D实践所指向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 )

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

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16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 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

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

A只要参加实践 B只要刻苦读书 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依靠灵感和机遇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 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 A摹写性和深刻性 B创造性和新颖性

C新颖性和深刻性 D摹写性和创造性 1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 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 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全部联系 D外部联系 1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17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1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表面联系 B本质联系 C直观联系 D外部联系 1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2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2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2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

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 2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 2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

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 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 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

18

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2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

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

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 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 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 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 3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

理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 3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 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 D要实现集体领导 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

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36、真理是()

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

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7、真理的内容是( )

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 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真实性 4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A不变性、永恒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 C唯一性、不变性 D根本性、无限性

19

4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A可变性、多元性 B有条件性、有限性 C暂时性、多样性 D不稳定性、多变性 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

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

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6、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

5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5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5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5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 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 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5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 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 56.价值评价是( )

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5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

20

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 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

5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

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

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 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 5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

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 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 6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

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

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 6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

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

6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

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6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

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

6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

了价值评价的()

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

6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

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

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一致的 D不一致的

6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 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

C对人民有用的价值观 D正确的价值观

67、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B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献身精神

C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D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的客体的有()()()()()

A人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尚未观察到的星球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读书的书籍

21

E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2、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是()()()()()

A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B书本知识可靠,实践经验不可靠 C书本知识重要,实践经验不重要 D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经验是源 E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重要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在()()()()()

A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 B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C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 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4、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感觉 5、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7、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唯心论 B经验论 C唯理论 D二元论 E宿命论

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的两种错误是()()()()() A二元论错误 B经验主义错误 C教条主义错误 D冒进主义错误 E宿命论错误 9、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工感性材料 E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 10、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有()()()()() A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E必须从实际出发 11、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自发实现的过程 D质的飞跃的过程 E量变渐进的过程 1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是()()()()()

A从感性到理性 B从理性到感性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到理性 E从感性到实践 1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因果联系性 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22

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E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14、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

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

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 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 E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16、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 的“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种观点()()()()()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把真理看作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 D是主观真理论 E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17、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表现 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E否认了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形式

18、下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符合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辩证关系的是()()()()() A马克思主义句句是真理,应该坚持永远句句照办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E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已经过时的个别结论要修改 19、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A就一定范围和一定客观对象来说,它们是对立的 B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C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的发展 D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是真理变为谬误,谬误变为真理的不断转化 20、价值的特点是()()()()()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主体性 C具有社会历史性 D具有多样性 E具有虚假性 21、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A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3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D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E正确的价值评价是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 22、价值观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包括人们()()()()() A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 B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 C对人和事物的评价原则 D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方法 E对善与恶的心理偏好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 A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2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5、“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第二章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B 2D 3A 4C 5B 6C 7A 8C 9B 10C 11C 12D 13D 14A 15D 16B 17D 18B 19A 20C 21C 22B 23D 24A 25D 26C 27A 28D 29D 30A 31C 32A 33A 34D 35D 36D 37D 38D 39C 40A 41B 42B 43D 44D 45C 46D 47D 48C 49C 50D 51B 52C 53B 54D 55D 56B 57A 58A 59A 60D 61A 62C 63A 64B 65C 66D 67D

二、多选题:

1ACDE 2DE 3ABE 4BCE 5ADE 6AC 7BC 8BC 9AD 10ABCDE 11AD 12AC 13CE 14ABCDE 15ABCDE 16BCDE 17AD 18BCE 19ABCD 20ABCD 21ABCE 22ABCDE 23ABCDE 24ABCDE 25ABCDE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24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9、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两者相互并存 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人们的社会心理 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人类的社会实践

25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A客观反映 B真实反映 C社会反映 D主观反映 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A人类的智慧 B人类的文化 C人类的思想 D先进文化 19、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20、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 2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 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22、“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工具 B生产力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2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24、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

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

A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B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D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5、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中转化为() A需要的生产能力 B重大的生产能力 C新型的生产能力 D实际的生产能力

26、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

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

26

A强大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B真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C新型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8、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29、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这是()

A广义的生产关系 B直接的生产关系 C一般的生产关系 D狭义的生产关系 30、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分配和交换

31、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关系 B产品的分配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

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B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3、“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

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4、“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这

个观点说明了()

A人为因素使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

B在一定条件下,拔高生产关系也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C它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5、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27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 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3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B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功过的唯一标准 C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道德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D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A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道德标准 D彻底否定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生产力标准

C彻底否定了以生产力标准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B 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

39、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

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4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生产要素的总和 B生产资料的总和

C 物质要素的总和 D生产关系的总和 4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体制 D基本政治体制

4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经济体制是()

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B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C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D经济调控的具体实现形式

43、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的上层建筑建立在()

A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B一定的制度基础之上 C一定的生产基础之上 D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44、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是()

A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B两者相互制约的关系

C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D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影响制约前者 45、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导地位的和作为核心的分别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B观念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28

C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 D政治上层建筑和国家政权 46、国家的实质是()

A社会各项事业的管理工具 B安定社会秩序的保卫工具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工具 D阶级统治的工具 47、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以税收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血缘来划分 48、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不同之一在于()

A前者以民族来划分,后者以部落来划分

B前者以社会成员来划分,后者以氏族成员来划分 C前者征收赋税,后者不征收赋税

D前者以地域来划分,后者以道德来划分 4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A前者作用于后者,后者也作用于前者 B前者决定后者,后者也决定前者 C前者服务于后者,后者也服务于前者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 5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份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51、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52、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 ) A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B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C只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D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 5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A是能动而积极的 B是能动的,又是消极的 C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D是无法判别的

5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

A国家制度的性质 B社会制度的性质 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D经济体制的性质

5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是()

A为了保护国家的物质利益 B为了保护人们的既得利益 C为了保护国家的既得利益 D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56、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A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体 B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统一体

29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57、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历史可理解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

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这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A一直性 B一致性 C唯一性 D统一性

58、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

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A不可认识性 B杂乱性 C无规律性 D多样性 59、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A相互排斥的 B相互矛盾的

C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 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60、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

A合目的性的过程 B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矛盾的过程 C 合规律性的过程 D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61、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领导人的决定性 D领导人的选择性 62、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A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D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

A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6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

65、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指()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C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D只是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 66、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

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C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成社会形态的发展 67、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30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8、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

A现实的生产力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经济制度 D旧体制和旧思想观念 69、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70、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人及其活动 B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 C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 D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71、人类的本质活动是()

A生活 B生存 C发展 D劳动 72、人的现实本质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 7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 A社会革命是历史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74、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二、多选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

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C 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明确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性质 E生产力水平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4、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

31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 )( )( )( ) A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的作用要通过社会的生产才能表现出来

D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 E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 6、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两者成正比例 B两者成反比例

C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人口数量适度则促进社会发展

E人口数量不适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资料谋得的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下列

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9、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反映两者区别的有()()()()() 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

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10、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

能力,这说明()()()()()

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 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 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E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

32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12、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要发生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 )( )( )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的制约而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 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 )( )( )( )( )

A实体性因素 B主体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客体性因素 E社会关系性因素 1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B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 D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E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16、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 A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 B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 C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少 D国家政权在一定时期发布的政策

E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 1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 )( )( )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33

E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1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 20、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 )( )( )( ) A前者是后者的保证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后者属于观念范畴,前者属于政治范畴 2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E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2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随着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23、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个表述中,“一定要适合”的含义是指()()()()()

A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调整或变革 B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状况

C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D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必须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 E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一切具体细节 24、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决定于()()()()() A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C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D领导层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愿

E领导层对社会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B规定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C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D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E规定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涉及社会基本领域 26、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

34

A生产力结构 B物质结构 C经济结构 D政治结构 E观念结构

27、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在社会矛盾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C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8、社会革命的实质是()()()()()

A国家政权在各阶级之间的相互转移

B国家政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相互转移 C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D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E对现存社会结构的局部改变

29、事实雄辩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

A发展中国 B发展社会主义 C发展马克思主义

D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E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0、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A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的相关活动 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的知识 E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现象的知识

31、科技革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C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 E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 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A具有两重性 B受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 C受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D可以造福于人类 E也可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33、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者都A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个人意志的体现 B用个别人的思想动机来解释社会历史 C主张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 D主张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 E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4、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有()()()()()

A停留于历史现象表面的认识根源

B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历史根源 C剥削阶级思想家出于阶级偏见的阶级根源

35

)( )( )( )( )

(D人的认识能力有限的认识根源

E社会历史很复杂因而不易认识的认识根源 35、所谓现实的人,是指()()()()()

A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状态中的人 B不是处在某种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

C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D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E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36、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科学观点告诉我们()()()()() A人不仅与动物有本质区别,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

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C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E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37、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是()()()()() A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B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手

C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和性质 D并不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这一观点上

E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观点划清界限 38、人民群众()()()()()

A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B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多数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

D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E不能包含剥削阶级

3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C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E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4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C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E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41.群众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是( )( )( )( )( )

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前提 B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民群众能不断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制约 D人民群众最终摆脱历史的制约

E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历史条件

36

4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群

众观点就是()()()()()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E一切听从群众的观点 43、党的群众路线是()()()()()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在党的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 C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D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路线 E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44、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它认为()

()()()()

A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B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C要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D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E个人的作用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才是积极的

45、既承认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承认英雄人物对历史的重大影响作用。这种观点是()()()()

()

A坚持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B说明对群众作用的肯定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D把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调和起来

E说明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是等同的

第三章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C 2D 3D 4C 5C 6C 7D 8C 9A 10A 11C 12D 13D 14D 15D 16C 17D 18D 19C 20C 21C 22A 23C 24D 25D 26D 27D 28D 29A 30A 31C 32D 33B 34D 35A 36D 37D 38D 39C 40D 41A 42A 43D 44D 45D 46D 47D 48C 49D 50B 51A 52D 53C 54C 55D 56C 57D 58D 59D 60D 61B 62C 63D 64B 65B 66A 67D 68D 69D 70D 71D 72C 73C 74D 二、多选题:

1AD 2ABC 3ABCE 4BCDE 5ABC 6CDE 7ACDE 8AE 9DE 10ABE 11CD 12ABCDE 13BCDE 14AC 15BC 16AE 17ABCDE 18BCE 19DE 20ABCE 21BC 22ABD 23ABCD 24ABC 25ABCDE 26CDE 27ABCE 28CD 29ABCDE 30AC 31ABCDE 32ABCDE 33CE 34ABC 35ABCDE 36ABCDE 37ABCDE 38ABCD 39AC 40CDE 41ABCE 42ABCD 43ABCDE 44ABCDE 45BC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选题:

1、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37

A展望的内容是否正确 B展望的目的和动机是否正确 C有没有预见性 D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否科学 2、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 A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C以科学类比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D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3、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

A在剖析以往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B在剖析以往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C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D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4、马克思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之一是()

A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B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详尽细节,而不作一般特征的描绘 C立足于描绘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揭示 D立足于既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又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5、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按需分配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各取所需 C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资料各取所需 D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6、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A社会关系极大提高,人们精神境界高度和谐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社会关系高度发展,人们精神境界极大和谐 D社会关系高度发达,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7、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A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B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D每个人自由而自主的发展,人类脱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8、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 A具有客观可能性的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的 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9、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之所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因为() A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B据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C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D据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 10、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

38

A最困难的事业 B最艰巨的事业 C最长期的事业 D最伟大的事业 1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

A伟大目标 B长期目标 C艰巨目标 D最终目标 1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

A实际体现 B客观体现 C真实体现 D根本体现

13、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说明实现共产主义是() A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 B一个长期的曲折过程 C一个艰巨曲折的过程 D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4、在论述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时,马克思先后提

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这两个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矛盾的 B后者否定前者 C各自独立的 D有内在联系,前者讲客观必然性,后者讲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15、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建设()

A发达的社会主义 B真正的社会主义C民主的社会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体现在积极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行动中,这

应该是()

A 大家都来做,大家一起做 B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C鼓励大家都来做 D号召大家一起做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住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的预见未来社会的的科学方法是()()

()()()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具体情况 D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点,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写 E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点,努力作详尽的细节描写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各取所需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E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因为()()()()() A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B它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理想

C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前进步伐,也就是在向共产主义的迈进 D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是靠神秘的力量 E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靠人民群众的实践,而不是靠什么奇迹 4、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因为()()()()() A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C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证明这一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39

D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E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提供着条件 5、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因为()()()()() A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B肩负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 C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D使全人类都获得解放是最伟大的事业

E肩负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使命的工人阶级是以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 6、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为()()()()()()

A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B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C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资本主义灭亡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E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是()()()()()

A有着内在联系的 B相互矛盾的 C 前者是根本方面 D前者是讲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 E后者是这种客观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8、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因为()()()()() A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B社会主义是这同一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则是高级阶段

C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D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首先要使社会主义有充分的发展 E共产主义需要由社会主义的发展来提供实现的条件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因为()()()()() A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的 B各国的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同

C经过长期探索,中国找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10、怎样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A要正确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

C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D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E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第七章 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1D 2D 3C 4A 5D 6B 7A 8C 9D 10D 11D 12D 13D 14D 15D 16B 二、多选题:

1ABD 2ACDE 3ABCDE 4ABCDE 5ABCDE 6ABCDE 7ACDE 8ABCDE 9ABCDE 10ABCD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