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加精) 下载本文

/-------/-/

A. 观变周乐,虑危戚钟 B. 先衅而动,治其未乱 C. 挂剑以明信 D. 独守纯白,不干义嗣

26. 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27. 季札让国通常被视作贤举,本文却对季札重新定性,是否有说服力?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述语言两个方面加以评析。

【答案】23. C 24. D 25. D

26. 该段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手法。举太伯让季历、武王不让伯邑考都取得了好的结果的实例,有力证明了“让国”与否本身并不是贤或不贤的标准,为公而选择让或不让,才是贤的标准。以此与季札的行为及后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季札让国是“徇名”,不是为公。 27. 本文推理细密,语言富有气势,有说服力。

从论证思路看:开篇从“非孝”、“非公”、“非仁”、“非智”等角度否定了季札让国是贤举的判断;接着从正面分析论证了季札让国的实质是“徇名”而非为天下;然后假设了季札不让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将季札所做的和该做而未做的逐一列举,进一步批判了季札让国的行为是“洁己而遗国”,他对吴国的灭亡负有责任。说理环环相扣、细致周密,有说服力。

从论述语言看:本文善用整句,如第①段连用四个形式整齐的短句构成排比,语气强烈地表达了对季札之贤的否定,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又多用反问句,如末两段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式,气势十足,催人深思,使文章说理多了难以辩驳之力。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是“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是考查学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选用虚词能力。要填入方框虚词的句子“□季子之闳达博物,慕义无穷,向使当寿梦之眷命,接馀昧之绝统,必能光启周道,以霸荆蛮”意思是“凭季札这样见解通达,知识渊博、不懈地追求道义的人。如果先前承担了寿梦的遗命。继承了馀昧死后的王位,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周朝宗系的统治,称霸江南”,所以方框所填的虚词意思解释为“凭”。故选C。

24.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画线句含义能力。画线句子“王者慎德之不建,故以贤则废年,以义则废卜,以君命则废礼”意思是“做君王的人担心不能立有德的人为嗣君,所以按照贤能的标准择嗣而不管年龄,按照大义的标准立嗣就不去占卜,按照君王的命令择嗣就不管礼制。”所以这句话含义是“君王如果要立有德之人为嗣,就不可教条遵循成法”。故选D。 25. 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下属于‘吴之覆亡,君实阶祸’的理由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题目让选出“属于‘吴国的灭亡,季札实在是祸患的根子’理由的一项”,根据第一段“执礼全节,使国篡君弑,非仁也”,再结合注释①所叙述的季札为保持自己纯白,坚持长子继承的礼制,保全自己的节操,不继承王位,使得国家被篡夺,君王被杀死。所以“吴之覆亡,君实阶祸”的理由是“独守纯白,不干义嗣”。故选D。

26. 试题分析:题干是“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论证方法,并能准确把握其作用。通读第②段,本段举太伯让季历、

/-------/-/

/-------/-/

武王不让伯邑考都取得了好的结果的实例,有力证明了“让国”与否本身并不是贤或不贤的标准,为公而选择让或不让,才是贤的标准。以此与季札的行为及后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季札让国是“徇名”,不是为公。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答题时,结合文段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是如何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的,并指出运用这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

............ 参考译文:

①季札三次退让继承吴国王位,《春秋》这部经典上对此大为褒奖。我从过去的史书中验证了一下以前听到的这种说法,私下认为,不听先王的命令,不能叫作孝;与子臧让位的义举相比附,不能叫作出以公心;坚持长子继承的礼制,保全自己的节操,使得国家被篡夺,君王被杀死,不能叫作仁;出使外国能观察形势的变化,在自己国内却不去讨伐叛乱,不能叫作智。左丘明的《左传》和司马迁的《史记》记述季札的事,却不加讥刺,我感到迷惑不解。

②国家最重要的纲常,就在于选择君王的继承人。做君王的人担心不能立有德的人为嗣君,所以按照贤能的标准择嗣而不管年龄,按照大义的标准立嗣就不去占卜,按照君王的命令择嗣就不管礼制。因此吴太伯出走到句吴,是为了避开弟弟季历,让他继承王位。季历按照周太王的嘱托做,所以他继承王位并不是为自己打算。太伯知道王位有了归属,就剪短头发,在身上刺了花纹,毫无怨言。到了周武王继承王位,承受天命,建立了周朝。他本不是长子,但不把建立周朝的事业让给长兄伯邑考,这是以周朝天下的利益为重。那个诸樊,没有季历的贤能,那个王僚,没有武王的圣明,但季札却干出了太伯让国那样的事,这是徒慕虚名,怎么可以与太伯的至德相比呢?况且使得国内的争端发生在王位更替的时候,祸乱兴起在王族内部,于是公子光劫夺了王位,到了儿子夫差,就被越王勾践打败。国势衰落,不能恢复,父子只传了两代,吴国就灭亡了。

③以季札这样见解通达,知识渊博、不懈地追求道义的人。如果先前承担了寿梦的遗命。继承了馀昧

/-------/-/

/-------/-/

死后的王位,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周朝宗系的统治,称霸江南。那么,吴国也就能够因而强盛,许多祸乱也就不会发生了。这样的话,阖闾怎么能在地下室里密谋夺位呢?专诸的匕首又怎么能够发挥作用呢?

④唉!保全自己的声名而不顾吴国的大业,坚决推让而不改变素志。所丢掉的是忠,所保存的是节,季札倒是很会养护自己,但对死去的君王怎样交待呢?与其从周朝的音乐中观察各诸侯国的兴衰变化,从戚地的钟声中觉察到孙文子处境危险,何不多关心一下自己内部的祸患,多忧虑一点自己国家的安危呢?与其到王僚墓上去哭祭回报,哀悼已死的王僚,侍奉活着的公子光,何不在争端发生前就采取行动,在祸乱未发生前就进行防治呢?与其抛弃家室来表示自己的节义,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来表示为人守信用,何不遵奉君父寿梦的遗命,继承王位,来安慰他的在天之灵呢?就此而言,自己要保持纯洁,不追求合理的王位继承,这是干净了自己而抛弃了国家啊!吴国的灭亡,季札实在是祸患的根子。他还说:“不是我引起的祸乱”到底是谁引起的呢!到底是谁引起的啊! 三、写作 28. 作文。

鲁迅先生说过:“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贪安稳就没有自由

越努力越幸运,越努力越自由。当你竭尽所能去做某一件事的时候,你会获得很多提升,经验、见识、人脉、金钱......

盲目追求金钱,不见得是件好事。但可以这么说,金钱又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它能帮你换取大量的自由、时间。想要获取更多的资源、物品,你可以通过支付金钱来获取。

我们努力拼搏,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实现财务上的宽裕,从而为我们获得更多的时间。某集团CEO46岁就退休,每日悠闲钓鱼,人们疑惑为何他如此早就选择离开他的商业帝国。他解释道,46岁退休是我很早以前就确定的。在那之前,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为的是能够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进而实现人生自由。我已经赚到了能使我人生的钱了,所以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

现在的社会,对技能的淘汰、洗牌速度越来越快。可以预见,再也没有人可以依靠一个技能、一个职位活一辈子。要求每个人要拥有越来越多的技能,这需要我们有一个持续努力、持续学习的态度,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遇到挑战能够迎之而上,不断去努力,逼着自己不断去调整、进步,这样让人获得更多。更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越来越游刃有余,获取越来越多的自由。

贪图安稳,不去拼搏,每每遇到困难,不去积极面对。总是宽慰自己:差不多就好,不用这么拼命。凡是给自己有保留,你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里。久而久之,你身上所谓的资源、优势,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就不再成为你引以为傲的优势了。因为社会在快步向前,而你因为给自己留有余力,所以与之的差距越拉越远。

常说,阶级固化已经很严重了。想要改变自身的命运,第一步就得紧紧把握自己,把握自己的心态:因为,贪安稳是没有自由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题目所给的材料是一句鲁迅先生所说的名言,这句话出自鲁迅《二月十九日在香港

/-------/-/

/-------/-/

青年会讲》中这句话是: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关键词有为“安稳”、“自由”。这里的“安稳”本义是“安全而稳当;安定平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常规、现在的状况,现有的平衡。“贪安稳”就是满足于现有的安定平稳,满足与现有的状况,维持现有的平衡状况。“自由”本义是“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一般指人身自由。在这里还指精神和思想的追求某种境界,或者说精神和思想上的追求。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安于现状,不打破现有的平衡,就无法实现人身自由,更无法实现自己思想上或者精神上的追求。如果想要实现自己人身及思想上或者精神上的追求,就要打破现有的平衡或者说现有的稳定状态。而追求人身及思想上或者精神上的自由,就要打破现有的平衡或者说现有的稳定状态。而打破现有的平衡或者说现有的稳定状态会经历某些坎坷、险阻、困难、磨难。作文时,作文可以有立意为:①什么是真正的自由;②安稳(平衡)与自由;③如何实现自由;④打破常规;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