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 下载本文

D.堪脍(kuài) .嘉许(jiā) .

解析:D项,“犷”应读ɡuǎnɡ。 答案:D

汜河(sì) .

粗犷(kuànɡ) .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千里清秋 楚天: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楚天..A.? ?遥岑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声里 断鸿:受伤的大雁?断鸿..B.? ?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无人会 会:理解,明了?.C.?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风度,气质??仓皇北顾 赢得:落得?赢得..?D. ?舞榭歌台 榭:楼台?.

解析: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的流风余韵;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答案:A

3.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B项,运用了借代、夸张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手法;D项,运用了借代手法。

答案:B

4.下列各项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应的一项是( )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封狼居胥。

④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A.刘裕 周瑜 霍去病 张季鹰 B.周瑜 刘裕 霍去病 张季鹰 C.周瑜 刘裕 张季鹰 霍去病 D.刘裕 周瑜 霍去病 张季鹰

答案:B 5.名句默写。

(1)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倩何人唤取,________________,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水随天去秋无际 (2)断鸿声里 (3)树犹如此

(4)红巾翠袖 (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赢得仓皇北顾 (7)金戈铁马 (8)佛狸祠下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9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衬手法(或对比、衬托、烘托手法)。以元宵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了作者耐得住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大意对即可)

7.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本词作为成大事者必经历的三种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请你说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过多方探寻、刻苦钻研之后达到的豁然开朗的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8.“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词,描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透露出惜别之情;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很显然这里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景物描写中包含了词人丰富的情感。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这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9.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阕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词中反问句的意思是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词人作词送人却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显然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

答案:①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②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 ①安石,即谢安。②《世说新语》载,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③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0.从构思上看,上阕三个层次,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笔法,衔接极为严密,请试作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根据题干将上阕划分为三个层次,再理清层次间的关系。开头三句为一层,总写登楼吊古,无限感慨;四、五两句为一层,写心中感慨;后五句详细描绘眼前景象,具体展现“兴亡满目”。答题时应突显“层层递进、环环紧扣”。

答案:开头三句写词人登上高楼“吊古”,触景生情。四、五两句写具体的“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指出“兴亡满目”。“柳外斜阳”五句是建康如今的景象,把“兴亡满目”落到实处。

11.辛词多用典故。仔细揣摩后回答:“谢安”“宝镜”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注释中可以看出,作者活用了谢安的典故,意在说明谢安的功业已成过往,只得在棋局间打发时光,排遣心中的苦闷,而自己现在与之对照,又有何不同?用宝镜之典故,借宝镜不可再得,说明自己的赤诚之心难为人知晓。

答案:活用谢安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同时也给予南宋主和派以极大的讽刺;借用宝镜典故,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忠心、保国之才无人鉴察。

三、创新语用

12.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答案: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 13.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解析:所补句子,必须与前面的句子格式一致,才能构成排比句,而且要与整个语境和谐一致。前面“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作为例句,可抽出“与某诗人做某事”这个格式,“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