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的,所以“我们在取得政治自由前,必须用革命的报纸来代替这一切(其他的斗争形式),没有革命报纸,我们决不可能广泛地组织整个工人运动。”1
其次,报纸的作用是建党的“脚手架”和“基线”。 这两个比喻都是列宁在论述报纸的组织功能时作出的。列宁分析了俄国的特殊实际,指出对于社会民主党而言,报纸除了具有宣传和鼓动的功能以外,还有组织的功能,“可以把报纸比喻成脚手架”2
列宁还把报纸比喻为“基线”,他说石匠进行一个大的工程时,要拉一根线,这根线规定了每块石头的位置和功能3,那么同样,党的报纸也具有这个功能。《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起草的党纲和党章就可以说这种“基线”功能的最好体现。
再次,党的报纸特性表现为:体制上的独特性,全俄性,政治性以及方针明确、论战风格。
第一,体制上的特殊性。《火星报》创办之初,俄国社会民主党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几乎已经名存实亡,一个缺乏统一指挥和领导的政党,那么它的报纸又该归谁领导的。这样特殊的状态决定了《火星报》在领导体制上的特殊性,列宁指出“《火星报》从一开始就是一份独立的报纸,它不仅仅同俄国社会民主党具有思想上的联系,它根据国内许多同志的托付进行活动”4。列宁的这段话表明:《火星报》不对任何人和任何具体形式的党组织负责,而仅仅对全党的思想负责,它的任务是要从思想上统一全党,以统一的思想来建党。直到它被确定为党的中央机关报后,它才开始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 第二,既然要担负起统一全党思想的重任,那么这份报纸就显示出了鲜明的政治性和全俄性,实际上在《火星报》创办之前,列宁的主张就是要创办一份全俄的政治报纸,列宁指出“我们需要的报纸还必须是政治性的报纸。在现代欧洲,没有政治机关报,就不可能有称得上政治运动的运动”5。 第三,方针明确、论战风格。报纸编辑方针明确表现在《火星报》鲜明的马克主义立场,但是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并不排斥论战交锋,并不排斥对问题的讨论争鸣,“虽然在讨论一切问题时,我们持有自己一定的观点,但是我们决不反对同志们在我们机关刊物上进行论战。为了说明目前各种分歧意见的深度,甚至不同地区或不同‘职业’的代表必然会走上极端,在全体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和觉悟工人面前公开开展论战是必要的和适当。”6列宁本着真真理越辨越明的原则,鼓励同志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就一切问题展开热烈而真诚的讨论。特别是在“经济派”的观点在党内盛行时,和“经济派”展开论战就更成了统一和巩固全党思想的重要方法,“只有在报刊上进行论战,才能准确划清我说的那条界限……它将快一百倍地促成牢固的统一。”7
列宁关于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是它在建党时期最重要的新闻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是当时俄国的实际以及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具体处境决定的,当时国内恶劣的斗争和革命条件决定了只有通过创办报纸的形式才能最好地实现组织建党和思想建党的目的。《火星报》的创办正是朝着思想建党和组织建党的目标前进的,《火星报》就像一个凝聚的核心,把四分五裂的俄国社会民主党聚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下,同时,通过《火星报》的发行 12
列宁:《<火星报>编辑部声明》,《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9页。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 3
参见《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5页。 4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0页。 5
《列宁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 6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6页。 7
《列宁文稿》,第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页。
和传播体制,又在组织形式把整个党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2.夺权时期的新闻思想 (1)“党报的党性”原则
在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中,党报的党性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列宁在经过了从1903年推出《火星报》编辑部到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闻工作中再次提出并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形成了自己在夺权时期新闻思想的核心。列宁把这种认识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奠定了“党报的党性”的理论基础。他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部分”,“出版物应该成为党的出版物”,“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该提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来实践
1
这个原则”。
接下来,列宁在《我们的任务》、《工人阶级和工人报刊》、《工人出版节的总结》等文章中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党报的党性”思想。它的要点如下: 第一,党报在组织上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和《火星报》那种领导责任不明确的情形不同,进入夺权时期以后,由于革命的需要,列宁提出党报党性的首要表现就是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而不能再像《火星报》那样仅仅是在思想上与党产生联系。列宁吸取了《火星报》被孟什维克操纵,丧失了最基本的党性,从而沦落为一个“造谣诽谤和制造争吵的中央机关报,一个观点混乱和向机会主义者阿谀奉承的中央机关报,一个泄私愤和找岔子的中央机关报”2的教训,指出“党的一切报刊,不论是地方的或中央的,都必须服从党的代表大会,服从相应的中央和地方党组织。凡是不同党保持组织联系的党的报刊一律不得存在”。3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党的政治立场保持一致。既然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的,那么党的报刊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而在具体的问题上,又必须和党的政治立场保持一致,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遵循并执行党的决议和决策不能出现反党的观点,必须统一口号和口径。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鲜明指出“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
第三,讲究宣传的策略,使报纸具有论战性和鼓动性,最大限度发挥报纸的战斗力。党报的作用既然是为党的革命斗争服务的,那么它就必须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刊物应当进行论战,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个混乱不堪的时代,没有论战是不行的。”4而要使报纸具有战斗力,就必须讲究宣传的策略性,增加报纸论述的力度和深度,增加形式和风格上的多样性。党报不应该像一个“无精打采的老处女”,列宁批评了那种在报纸上唯唯诺诺、吞吞吐吐、躲躲藏藏的现象:“伊索寓言似的笔调、写作上的屈从、奴隶的语言、思想的农奴制——这个该诅咒的时代!无产阶级结束了这种使俄国一切有生气和新鲜的事物都感到窒息的丑恶现象。”5
(2)对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批判
很多人,特别是孟什维克和机会主义分子用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来驳斥列宁的“党报”理念,指出党报的原则有违民主和自由的原则,对这种论调,列宁进行严厉的批判,而对这种论调进行批判的基础是对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批判。 首先,列宁指出,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是一种“伪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先生们,我们应该告诉你们,你们那些关于绝对自由的言论不过是一种伪善而已。在以金钱势力为基 12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第92-96页。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第462页。 3
《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第152-153页。 4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第22页。 5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第92-93页。
础的社会中,在广大劳动者一贫如洗而一小撮富人过着寄生生产的社会中,不可能有实际和真正的自由。”1因此,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只是富人和资本的自由,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不过是一个神话而已。
其次,列宁指出资产阶级的报刊和为报刊写作的文人都是“卖身的文丐”。“作家先生们,你们能离开那些要求你们作淫秽的小说和图画,用卖淫来‘补充’‘神圣’舞台艺术的资产阶级公众的自由么?……资产阶级的作家、画家和女演员的自由,不过是他们依赖钱袋、依赖收买和依赖豢养的一种假面具罢了”。2 列宁还揭露了资产阶级报纸的假话连篇,“他指出,资产阶级报刊有一种手法,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国家都是流行最广、具有‘万无一失’的效用的,这就是造谣、喧嚷、叫嚣,一再说谎来给人‘留下某种印象’。”3正是通过这些谎话,资产阶级为资产阶级粉饰太平,而资产阶级正是欣赏这样的做法,才给了资产阶级办刊丰厚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阶级的报刊就是资产阶级的“卖身文丐”。
列宁对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批判为党报的党性原则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因为党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的,那么党报的党性实际上也规定了广大无产者的“新闻自由”,不但如此,“列宁从政治权力到物质手段对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系统揭露,已经萌发出他对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出版自由的思想以及具体策略。”4
(3)对党报工作实务的具体建议
列宁除了确立了党报的党性原则以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党报工作原则来确保这一原则。这些原则对后来其他国家无产阶级党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创办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列宁对党报的工作提出了一下建议:
首先,破除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绝对界限。在俄国历来存在着“作家管写,读者管读”的传统。列宁指出这样的传统和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是格格不入的,列宁在负责《火星报》的工作时,就积极孤立报纸的代办员向报纸投稿,把他们亲身经历或者见证的工人运动写下来。在《前进报》、《无产者报》以及后来《真理报》的创办中,列宁也广开言路,要求广大工人群众积极投稿,从而“使‘作家管写,读者管读’这个俄国古老的、半奥勃洛摩夫式的、半商业性的原则完全没有立足之地。”5列宁的这种办报思想被中国共产党人很好地继承了,毛毛泽东对“同仁办报”的批判和对“全党办报”的倡导正是列宁这种思想的最好体现。
其次,建立富有战斗性的编辑部。编辑部是报纸的灵魂,编辑部决定着报纸的风格,决定者党报的党性和战斗力。因此,列宁十分重视对党报编辑部的建设和指导,在《真理报》创办的初期,列宁就经常写信给编辑部,指导他们的工作。列宁要求党报的编辑部是成为“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参谋部,成为一个“真正钢铁般的组织”6。
最后,区分通俗和庸俗。列宁指出,要使党报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力,那么就必须在语言上通俗易懂,但通俗不等于庸俗,在进行实际工作时,必须对庸俗和通俗进行区分。
3.建设时期的“建设工具”理论
在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闻工作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列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结合当时的具体实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指出报刊工作中心任务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应该成为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的工具。这种“建设工具” 12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第94页。 《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第94页 3
童兵著:《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4
同上,第141页。 5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第515页。 6
转引自童兵著:《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的理论就是列宁在建设时期新闻思想的核心。为了阐述和深化自己的这一思想,列宁写作了《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伟大的创举》、《生产宣传提纲》等一系列经典的文章。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
第一,列宁首先规定了在无产阶级条件下报刊的性质。列宁指出,我们的报纸是“一个 阶级专政的机关报”1。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当时国内外形势密不可分。
一方面,尽管物产无产阶级已经取得了全国政权,但是那些失去了既得利益的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势力依然贼心不死,时刻不忘复辟的野心,正如列宁所说:“被推翻的剥削者不曾料到自己会被推翻,他们不相信这一点,不愿意想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在遭到第一次严重失败以后,就以十倍的努力,疯狂的热情,百倍增长的仇恨来拼命斗争,想恢复他们被夺去‘天
2
堂’,保护他们从前过着甜蜜的生活、现在却被‘平凡的贱民’弄得贫困破产的家庭”。
另一方面,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控制了一个庞大的国家,这对于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梦魇,他们时刻企图和国内的反动势力相勾结,把新兴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最后,即使是在工人阶级内部,也还有极少部分对苏维埃国家心存芥蒂,他们不适应这种全新的国家形式和政权形式,依然固守着资本主义的理念的习惯,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难道不正是要反对那些坚持资本主义传统、继续用旧眼光看苏维埃国家的极少数工人、工人集团、工人阶层,以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么?”3
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不能丝毫的妥协,不能在内忧外患下的局面下有丝毫的退缩和软弱,对一切妄图颠覆新兴政权的反动势力都是无产阶级的专政对象。于是,作为扼守思想阵地的报纸,自然也应该在思想上对这些反动势力进行专制。“报刊对这些默不作声,即使谈到,也是官僚式敷衍的态度,不像革命的报刊,不像一个阶级专政的机关报”。4
第二,在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报纸的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当苏维埃政权打败了协约国的干涉以后,政权的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国内的经济建设来了,所以,在1921年,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着手国民经济的建设。
这时,无产阶级报纸必然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只能转变,但是,碍于一种思维的惯性,党报的报纸却依然保留着革命夺权时期的办报风格:“现在,老一套的政治鼓动——政治喧嚷——占的篇幅太多了”5,而“新生活建设方面种种事实的报道占的篇幅太少”6,这就是当当时新闻事业的最大弊端。
既然新政权的最大任务就是经济建设,那么作为政权的机关报的报纸就应该不遗余力地报道经济建设的情况,为经济建设摇旗呐喊,报道其中的先进事迹,讴歌其中的优秀人物,就像在革命时期激励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那样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干劲。列宁指出,报纸必须“少谈些政治。政治已经明朗化了,它已经归结为两个营垒——起义的无产阶级和一小撮奴隶资本家(及其狐群狗党直到孟什维克等等)之间的斗争,关于这些这种政治,我再说一遍,可以而且应当谈得十分简短。多谈些经济。但不是指一般的议论,学者的评述,知识分子的计划以及诸如此类的废话,——可惜所谓经济往往正是这样的废话,不是的,我们需要的经济是指搜集、周密地考查和研究新生活实际建设的各种事实。” 12
转引自吴廷俊:《马列新闻活动史和新闻思想》,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02页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第235-236页。 3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第82页。 4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第82页。 5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600页。 6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