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是指太阳能、重力能、潮汐力等通过大气、水流、冰川及生物等作用产生的力。其主要表现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等。 一、地貌成因(地貌形成发育的影响因素) (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构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二) 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髙纬和高山寒冷气候:冰川、冰缘(冻融)作用为主,形成各种冰川地貌、冰缘冻融地貌。 温湿气候:流水作用为主,形成各种流水地貌类型。 干旱气候:风的作用为主,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 山地气候: 1)湿润而又足够高的山地以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组合及相应地貌类型占优势。 2)干旱区山地高、中、低山带分别以冰川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要外动力并形成相应的地貌类型。 (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与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二、 基本地貌类型 1. 地貌等级划分
一级为大陆和海洋盆地
二级为大陆上的山地、平原,海洋中的洋中脊、深海平原 三级为分水岭、河谷、山间盆地等。 高一级的地貌由低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高级地貌类型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而低级地貌类型多与外力作用有关。
2. 基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类。 山地
山地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地壳上升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根据绝对高度,山地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类。
丘陵是山地与平原间的过渡类型,不受绝对高度限制,但相对高度一般不大于100m。 平原
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依据表面形态特征,有平坦平原、倾斜平原、凹形平原、起伏平原之分;依据成因,可有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冲积平原、海成平原等类型。依据海拔高度,可分为低平原(小于200m)和高平原(高原)两类。 当平原周围被山地环绕时,平原及面向平原的山坡共同组成一种新的地貌类型——盆地。 三、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二)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三)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四)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风化)是指地壳表层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使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 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物理风化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2.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受到化学分解,使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化学风化的方式可归纳为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等几种。 3.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 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的机械破坏作用。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是指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分解而对岩石矿物进行的化学风化作用。 (二)风化壳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能达到的深度,也就是风化壳的厚度, 风化壳形成的基本条件
● 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较差大,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构造破碎强烈等。
● 有利于风化产物停积的地貌、水文、植被等条件。如地势起伏不大,植被覆盖较好,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活动显著等。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空间分布上不连续,厚度差异也很大。
2)在剖面上风化程度从上至下逐渐变弱,颗粒由细变粗,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3)完整的风化壳可分为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① 富铝型酸性风化壳——主要分布于热带部分地区。铝和铁都非常富集,常形成铝和镍等风化矿床。
② 硅铝铁型酸性风化壳——广泛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硅和铝形成高岭土类粘土矿物。
③ 硅铝粘土型弱酸性风化壳——分布于湿润的温带森林区。风化壳颜色主要呈棕色或黄色。 ④ 碳酸盐型中性至微碱性风化壳——分布在水分较少的半湿润或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区。颜色不深,厚度不大,主要含钙质。
⑤ 富钙碱性风化壳——分布在干旱地区。风化壳颜色浅、土层薄、含碎屑。
⑥ 岩屑型风化壳——分布在寒带、高山区及荒漠地区,物理风化为主,岩石在原地崩解破裂。碎屑成分基本与母岩相同。 二、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
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称为块体体运动,大致可分为崩落、滑落与蠕动三类,并发育相应的重力地貌。 (一)崩落与崩塌地貌
陡峭斜坡上土体、岩体、岩层,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突然的、快速的下移运动,称为崩落或崩塌。
崩落形成两种地貌,即山坡上部的崩塌崖壁与坡麓的倒石堆。
崩落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 地貌条件 山坡坡度和相对高度。坡度陡,崩落速度快;相对高度越大,崩落发育规模越大。
② 地质条件 主要指岩石的岩性、结构和构造。
③ 气候条件 在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产生崩塌。此外,崩塌多发生在雨季,也说明了气候条件对崩塌作用的影响。
④ 水文条件 地下水活动引起坡体变化,地表水冲刷坡麓,导致岩体、土体失稳。 (二)滑落与滑坡地貌
由岩体、土体或碎屑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发生整体下滑的现象叫作滑坡。滑坡由滑坡体和滑动面组成。滑坡体、滑动面都可形成滑坡地貌。 滑坡产生的条件
(1)地下水和地表水 (2)岩性与地质构造 (3)斜坡形态 滑坡的诱发因素
(1)地震 (2)斜坡形态的改变 (3)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变化 (4)地表水对坡麓的冲蚀
(5)人为活动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三)蠕动
坡面上的岩屑、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发生极缓慢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 15°—30°的坡地最易发生蠕动。土屑蠕动的原因主要是土层的冻融交替、干湿变化和温度升降等。
蠕动可造成坡面土层或碎屑层发生弯曲及斜坡上的物体变形。 第三节 流水地貌
一、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 (一)坡面流水地貌
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坡面直接形成薄层片流,片流受坡面微小起伏影响汇聚成没有固定流路的网状细流,因而坡面流水对地表的侵蚀比较均匀。
一般来说,在分水岭的顶部地面较平坦,片流较小,冲刷能力微弱,成为微弱侵蚀带;坡面的中段,坡度较陡,流量较大,冲刷强度也大;到了坡麓地段,因坡度变缓,流速变小,便出现堆积。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地表物质、地形条件 (二)沟谷流水地貌 坡面细流顺坡而下时,流速、流量加大,并转变为线状集流,形成冲刷能力增强的沟谷水流,并形成沟谷地貌。 沟谷的发育与形态
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沟谷地貌组合
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 (三)泥石流
指山地沟谷中由大量的沙、土、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① 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② 暴雨和洪水; ③ 陡峻的沟谷。
◆地貌:上游多崩塌、滑坡;中游形成峡谷;下游出口处,稀性泥石流形成泥石流扇,而粘
性泥石流则形成砾石垄岗。 类 型 稀性泥石流 粘性泥石流 固 体 含 量 15 — 40% 40 — 60% 容 重 1.2 —1.8 t/m3 >1.8 t/m3
三、河流地貌
(一) 河谷的发育
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长条状凹地。
河谷的基本地貌形态:河床、河漫滩、河谷阶地。 河谷的发育
◆峡谷:呈V形,下蚀为主,谷底几乎为河床占据。
◆宽谷:呈宽 V形,侧蚀为主,形成曲流河床,河床左右不对称,发育河漫滩。 ◆成熟河谷: 为宽浅 U 形,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形成泛滥平原。
(二)河床与河漫滩
河床是指河流平水期河水占据的谷底部分
河漫滩是指洪水时期为洪水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广阔的大型河漫滩称为 “ 泛滥平原 ” 。 河漫滩的发育
① 滨河床浅滩阶段
最原始的河漫滩是出现在年青时期的 V 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 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时,因河谷仍比较窄,洪水时水深和流速仍然较大,在谷底的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如砾石和砂等为主,而悬移质如泥和粉沙则被水流带往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