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尔尼诺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东南信风减弱,表层海水倒流,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智利沿岸海域的海水不再上翻,海面温度升高,营养盐大幅度减少,从而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以及鸟类的大量减少。厄尔尼诺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破坏而造成的:大气环流(东南信风)的改变,引起洋流(赤道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图114
★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① 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少雨的异常现象;
② 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偏晚;
③ 东部地区秋季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雨分布; ④ 容易出现暖冬;
⑤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或台风数量偏少。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 “圣女” 的音译,又称“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层水温持续异常降温的现象(冷水事件)。
◆ 当赤道东风和东南信风增强时,东太平洋更多表层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导致更多的下层冷海水补充上表层,表层海水温度因而下降,结果使太平洋东西两侧表层海水的温差加大,形成拉尼娜。
★ 南方涛动( Southern Oscillation )
◆ 南方涛动是指在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这种气压一边高一边低、如同跷跷板一样。
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与南方涛动现象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 南方涛动指数(SOI) SOI=P T-P D
P T: 赤道东太平洋海平面气压
P D: 印度尼西亚海平面气压 ◆ 常采用赤道太平洋的大溪地岛与澳洲达尔文之间的气压差作为标准,判断是否发生了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
大溪地岛气压-达尔文气压=负值时,就认为将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大溪地岛气压-达尔文气压=正值,则拉尼娜现象将要发生了。 (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环境使地球气候既具有纬度地带性,又具有非地带性特征。
①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打破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形成了同一纬度区带的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
②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可以将低纬度区的热量传输到高纬度区,又能从高纬度区向低纬度区输送海冰和冷水。洋流的热量输送对大陆东西岸的气温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冷暖洋流对所经之地的降水也有较大影响。
③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海拔高度、地表形态、坡向等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三、世界气候类型
(一)低纬度气候 可分为五类 1、赤道多雨气候 2、热带海洋性气候 3、热带干湿季气候 4、热带季风气候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二)中纬度气候
1. 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2. 副热带季风气候 3. 副热带湿润气候
4. 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5. 温带海洋性气候 6. 温带季风气候
7.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8.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三)高纬度气候
1.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 2.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 3. 极地冰原气候 (四)高地气候 (五)城市气候 海洋和陆地水 一、海及其特点
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总是与陆地(大陆、岛屿)对大洋的分隔相联系的。海从属于洋,或者说是洋的组成部分。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河水的注入使海的许多重要特征,如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发育状况等均有别于洋。海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 二、海的分类
依据海与大洋分离的情况和其它地理标志,分为: (1)内海(或称地中海) (2)边缘海 (3)外海 (4)岛间海 三、海水的运动 (一)潮汐与潮流 1. 潮汐现象
潮汐指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在潮汐现象中,海面上升叫涨潮,海面下降叫落潮;涨潮时的最高水位为高潮,落潮时最低水位为低潮;相邻二次高潮或低潮的时间间隔,称为潮期,相邻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叫潮差。潮差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潮差最大时,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小潮。
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半日潮:一个太阴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相邻两次高潮或低潮的潮位和涨、落潮的时间差不多 ( 6小时12.5分)。
全日潮: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混合潮: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潮位和涨、落潮时间差别很大;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2. 潮流
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周期性水平运动。随涨潮而产生的潮流叫涨潮流,随落潮而产生的潮流叫落潮流。潮流同样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 若以潮流流向变化分类,潮流分为回转流和往复流两种。 二、海洋中的波浪 (一)波浪及其类型
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波浪包括四个要素: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
波峰是静水面以上的波浪部分;波谷是静水面以下波浪部分;波顶是波峰的最高点;波底是波谷的最低点;波高是波顶与波底间的垂直距离;波长是两相邻波顶或波底间的水平距离。 ★ 波浪的成因分类:
① 风浪和涌浪 ② 海啸 ③ 潮波 ④ 气压波 ⑤ 船行波
海啸:由火山爆发、海底地震引起海底大面积升降及沿海地带山崩和滑坡等造成的巨浪,称为地震海啸。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台风、强低压等)引起海水异常升降产生的巨浪,称为风暴潮。
地震海啸与风暴潮产生的原因虽不相同,但它们产生的现象和破坏力却是类似的,所以,一般将二者统称为海啸。 (二)波浪的折射
波浪的前进方向常与海岸斜交,这样,同一波列两端的水深就可能有较大差异。近岸较浅一端因受海底摩擦阻力影响而减速,离岸远而较深一端在深水处继续保持原速前进,最后使波向发生转折,波峰线与海岸线平行,这就是波浪折射。
波浪前进方向不垂直于海岸时,可造成水体沿海岸流动,形成沿岸流。它对海岸地貌的形成发育有一定影响。 三、洋流
洋流(海流): 海水速度相对稳定、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球偏转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球偏转力使洋流在北半球发生右偏,南半球发生左偏;大陆的障碍使任何洋流都不可能环绕地球流动,岛屿或大陆的突出部分,可以使洋流发生分支。洋流对气候也发生影响,许多沿海地区的温度和降水状况,都与附近的洋流有关。 (一)洋流的成因和分类
★ 按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 ★按水温,可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洋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作用和海水密度差异。 (二)洋流模式 (三种模式)
1)亚热带环流:以南北回归线高压带为中心,北半球为顺时针环流,南半球为逆时针流动。
2)亚极地环流:以纬度60°为中心,北半球形成反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 3)赤道环流:在赤道无风带两侧,北半球部分的洋面流为反时针方向,南半球部分则是顺时针方向。形成了两个赤道环流。 四、海洋资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也是水生生物最广阔的生活场所。从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说,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所谓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由海水运动所产生的能量(动力资源),以及贮藏在海水中的热量,等等。 五、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洋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摇篮,最早的生命即产生于海洋。而目前,仍有大量生物生活在海洋,并且形成了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也是主要的蓄积者。海洋借助自己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 海洋是气温的重要调节者。海洋中运动着的水体——洋流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地球低纬区输送到高纬区的热量,约有一半是由洋流完成的。濒临寒流的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低;接近暖流的海岸,气温则比同纬度内陆地区高。洋流影响降水的地理分布。暖流影响区降水往往比较多;寒流影响区降水比较少。 第六节 河 流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河流是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水道。降水、冰雪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性地沿线形伸展的凹地向低处流动,形成河流 。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很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即为水系 。
一些河流以海洋为最后的归宿,称为外流河;另一些河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即为内陆河。 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分水岭:划分相邻水系或河流的山岭或河间高地。分水岭的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对于任何河流或水系来说,分水线之内的范围,就是它的流域。 (二)水系形式
1. 从水系与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等的关系来看,水系形式可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等类型。
2. 从水系干支流配置关系或它们构成的几何形态来看,有:扇状水系、羽状水系、梳状水系、平行水系
3. 还可根据水系流向的相互关系划分水系类型,如向心水系、辐散状水系等。 (三)河流的纵横断面 1. 落差
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称为河流的总落差。某一河段的落差是这一河段两端的高度差。 2. 河流的比降
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河流的比降。通常以小数或千分数表示。 3. 河流纵断面
以落差为纵轴,距河口的距离为横轴,据实测高度值定出各点的坐标,连接各点即得到河流的纵断面图。它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纵断面变化的因素:岩性、地貌类型、河流年龄等。 4. 横断面
河槽中垂直于流向并以河床为下界、水面为上界的断面。由于地转偏向力和弯曲河道中河水离心力的影响,水面具有横比降。由于流速分布不均匀,水面还发生凹凸变形。所以河水面几乎不可能是一个严格的平面。 (四)河流的分段
河流可以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河源是指河流源地,通常与山地冰川、高原湖泊、沼泽和泉水相联系 上游比降大,流速大,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
中游比降和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刷、堆积大致均衡,河床位置比较稳定,河流侧蚀有所发展,河槽多为粗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