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专业考研词汇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磁滞回线(hysteresis loop)

磁滞回线是显示磁滞现象的闭合磁化曲线。

剩磁(residual magnetism)

剩磁是移去外加磁场,仍保留在试件中的磁性。

矫顽力(coercive field) 铁磁体磁化到饱和后,使他的磁化强度或磁感应强度降低到零所需要的反向磁场称为矫顽力。

磁致伸缩(magnetostriction)

当铁磁体磁化状态改变时,磁体的尺寸及形状会变化,这种现象叫磁致伸缩。定义沿磁化方向单位长度发生的变化为磁致伸缩系数 ,磁化强度饱和时的磁致伸缩系数 是材料常数。

磁矩(magnetic moment)

描述载流线圈或微观粒子磁性的物理量。平面载流线圈的磁矩定义为 式中i为电流强度;S为线圈面积;n为与电流方向成右手螺旋关系的单位矢量。

交换作用(exchange effect)

交换作用是指处于不同原子的、未被填满壳层上的电子之间发生的特殊相互作用。由这种交换作用所产生的交换能J与晶格的原子间距有密切关系(图3-2-36)。当原子间距离很大时,J接近于零,随着距离的减小,相互作用增加。当原子间距a与未被填满的电子壳层的直径D之比大于3时,交换能为正值,材料呈现铁磁性;当 时,交换能为负值,材料呈现反铁磁性

磁畴(domains)

磁畴是磁矩方向一致的小区域,含有 个原子,体积约 。磁畴的形成是由于近邻原子间的交换作用。

自发磁化(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

铁磁体内部自发地形成了磁化到饱和的小区域-磁畴。铁磁体的这种作用不是依赖外磁场的作用,因此称为自发磁化。自发磁化是铁磁物质的一个基本特性,是其与顺磁物质的区别所在。

软磁材料(soft magnet materials)

软磁材料是具有低矫顽力和高磁导率的磁性材料 。软磁材料易于磁化,也易于退磁,广泛用于电工设备和电子设备中。应用最多的软磁材料是铁硅合金(硅钢片)以及各种软磁铁氧体等。

硬磁材料(permanent magnetic material)

硬磁材料也称为永磁材料,具有宽磁滞回线、高矫顽力、高剩磁,一经磁化即能保持恒定磁性的材料。

磁记录材料(magnetic recording materials)

磁记录材料是主要被用于磁记录的一类材料,其原理是利用磁头气隙中随信息变化的磁场将磁记录介质磁化,即将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磁场转变为磁记录介质按空间变化的磁化强度分布,经过相反的过程,可将记录的信息经磁头重放出来(图?3-2-43)。磁记录材料是作为硬磁材料来应用的,但它与传统硬磁材料不同,它往往不是以块状形态使用。

铁氧体(ferrites)

铁氧体是含铁酸盐的陶瓷磁性材料,按材料结构分,铁氧体有尖晶石型、石榴石型、磁铅石型、钙钛矿型、钛铁矿型和钨青铜型等六种。

亚铁磁性(ferrimagnetism)

铁氧体磁性与铁磁性相同之处在于有自发磁化和磁畴,因此有时也被统称为铁磁性物质。但其也有与铁磁物质不同之处,表现在铁氧体一般都是多种金属氧化物复合而成,因此铁氧体中有两种取向不同的磁矩,它们方向相反,大小不等,两种磁矩之差就产生了自发磁化现象,所以严格地说,铁氧体磁性称为亚铁磁性。 材料工艺(material technics) 制造材料本身,以及把材料制造成为人类所能利用的产品的过程,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工艺才能实现,这一系列工艺称为材料工艺。材料工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的生产工艺,一是材料的加工工艺。

材料生产工艺(material production technics) 材料的生产工艺就是把天然原料(包括初级人造原料)经过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变成工程上有用的原材料的工艺技术,如钢铁厂冶炼生产钢材、化工厂合成塑料颗粒的过程。

材料加工工艺(material process technics)

材料的加工就是把材料制备成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制品的过程。主要指材料的成形加工、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以及表面处理等,如制罐厂把薄金属带制造成易拉罐、塑料厂生产出塑料制品的过程。

工艺性能(process properties)

通常指材料可被加工的能力,也称加工性能。根据特定的制造方法要求,材料的加工性能包括可焊接性、可铸造性、可切削性、可成型性和可变形性等等。它是材料能否大量工业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冶 金(metallurgy)

金属材料一般从矿石中提取,往往涉及到冶炼过程,因此金属材料的生产通称为冶金。根据工艺特点的不同可分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以及粉末冶金等。

火法冶金(fire metallurgy)

火法冶金是指利用高温(超过金属熔点温度)从矿物中提取金属或其他化合物的方法,典型的例子是钢铁材料的冶炼。

湿法冶金( wet metallurgy)

利用溶剂,借助于氧化、还原、中和、水解、络合等化学作用,对原料中金属进行提取和分离,得到金属或其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湿法冶金。其优点是环境污染少,并且能提炼低

品位的矿石,但成本较高。主要用于生产锌、氧化铝、氧化铀及一些稀有金属。

电冶金(electricity metallurgy)

电冶金是指应用电能从矿石或其它原料中提取、回收、精炼金属的冶金过程,一般仅指电解(电化学)冶金,包括水溶液电解和熔盐电解冶金。电冶金通常用于获得高纯度金属,如高纯铝、镁、钠等金属的生产。

粉末冶金(powder metallurgy)

把原料粉末在固态条件下压制成型,通过加热烧结的方式得到制品的过程称粉末冶金。与陶瓷产品的生产工艺非常相近。多用于制造切削用的硬质合金(碳化钨、碳化钛等难熔碳化物的混合物)刀头,钨、铌、钽、钛等高熔点致密合金零件等。

陶瓷生产工艺(ceramic production technics)

陶瓷生产工艺就是以相图和高温物理化学为理论基础的矿物合成工艺。主要步骤为:配料、压制成型、坯块烧结和后处理。陶瓷制品的生产工艺和加工工艺是通常是合二为一的,烧结成型之后除了磨削和抛光以外,几乎不进行任何加工,因此陶瓷的生产工艺直接影响到制品的性能。

陶瓷成型(ceramic forming)

陶瓷成型就是把准备好的原材料加工成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半成品的过程。根据坯料(可塑泥料、粉料、浆料)的不同,成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湿塑成型、注浆成型、干压成型、注射成型、热压成型等。

陶瓷烧结(ceramic sinter)

将干燥好的坯体放到窑或炉内加热到高温,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成瓷并获得所要求的性能的过程就是烧结。日用瓷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50-1450 ℃烧结。在烧结过程中会发生膨胀、气体产生、收缩、液相出现、晶相的长大和转变等变化,随着这些变化,气孔率降低,体积密度增大,坯体转变成具有一定尺寸形状和强度的制品。

玻璃成型(glass forming) 来源:人人考研网www.rrky.com

熔融的玻璃在固化时,没有明显的凝固点,也没有体积的突变,材料的粘度连续变化,在液态流动性很好,可以进行吹制成型,也可以象金属一样进行铸造、轧制、拉丝和挤压。

单晶制备(single crystal making)

单晶材料的制备关键使是避免多余晶核的形成,保证唯一晶核的长大,因此,要求材料纯度高,凝固过程过冷度低。目前单晶制备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专门技术。按照单晶材料原子的来源,可以分为液相法、气相法和固相法,其中液相法应用较多,如单晶硅的制备。

铸 造(casting)

铸造是将金属材料由液态直接凝固成型的一种通用方法,即将熔融金属浇注到型腔内,凝固后得到一定形状的铸件。成本低廉,能大批制造出内腔形状复杂的零件,但铸件的机械性能较差。

压力加工(pressure process)

对固态金属施加外力,通过塑性变形得到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制品的过程就是压力加工。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压力加工可分为锻造、轧制、挤压、拉拔、冲压等过程。压力加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改善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根据加工温度的不同,通常分为热加工和冷加工。

热加工(thermo-process)

热加工是指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过程(再结晶温度可近似用熔点的0.4倍来估计(以绝对温度表示),如纯铁为450℃)。锻造和热轧就是典型的热加工。热加工可以改善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缺点是表面的氧化不可避免,影响表面质量,同时尺寸精度也较低,常常用于成形毛坯。 冷加工(cold work)

冷加工是指低于再结晶温度下进行的加工过程。由于温度较低,冷加工过程不能产生回复和再结晶现象。冷加工过程中工件将不断受到加工硬化,使工件成形同时也得到强化。冷加工可以获得较精密的尺寸和良好的表面质量,多用于加工比较薄的产品。

焊 接(weld)

焊接是使两个分离的固态物质借助于原子间结合力而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方法,通过压结、熔合、扩散、合金化、再结晶等现象,而使金属零件永久地结合。焊接是一种高速高效的连接方法,广泛地用于制造桥梁、船舶、车辆、压力容器、建筑物等大型工程结构。焊接过程对材料的影响很大,是一个很重要的工艺过程。包括电弧焊、气焊、气体保护焊、电渣焊、压力焊和钎焊等等。

切削加工(cutting process)

切削加工是指利用各种刀具,单纯改变零件的外形和尺寸的物理加工过程。切削加工一般不引起材料内部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少量的加工硬化除外),可提高零件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或者获得其它手段不易得到的特殊的形状。金属的切削加工可分为车、铣、刨、钻和磨五种基本的方法。切削过程生产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注射成型(注塑)(inject forming)

利用注塑机将熔化的塑料快速注入闭合的模具内,使之冷却固化,开模得到定型的塑料制品的方法。注塑过程包括加料、塑化、注射、冷却和脱模等工序。

挤出成型(挤塑)(pressing forming)) 利用挤出机,借助柱塞或螺杆的挤压作用,使受热熔化的塑料连续通过口模成型的过程。挤塑主要用于生产各种热塑性的塑料板材、棒材、管材、异型材、薄膜、电缆护层等,具有生产效率高、用途广、适应性强等特点。

模压成型(压塑)(coining forming) 将原料放入加热的模具型腔内,加压加热使塑料发生交联化学反应而固化,得到塑料制品的过程。模压通常在油压机或水压机上进行,整个工艺包括:加料、闭模、排气、固化、脱模和清理模具等工序。

吹制成型(吹塑)(blow-moulding forming)

吹塑类似于吹制玻璃器皿,是制造塑料中空制品或薄膜等的常用工艺。通常是把挤塑、